現當代經典散文閱讀

現當代經典散文閱讀

《現當代經典散文閱讀》遴選“五四”以來現當代著名作家各類散文作品四十餘萬字,系作者幾十年從事教育和教育研究工作中的長期積累所得。選文體現了作者對閱讀和閱讀教學的眼光和觀點,所選作品足稱經典,而以“閱讀”冠以書名,是作者“語文教育重在閱讀”這一觀點的體現。全書主要分為七個部分:心靈的顧盼、悠遠的迴響、華麗的冒險、理性的精神、丈化的清泉、精彩的遠方、且觀且珍惜。這些作品穿越時空,歷經歲月的打磨,散發出人性和美的光輝,容易在讀者特別是青年讀者的心中產生震撼和共鳴。閱讀這些作品,就是和那些從歷史和現實中走來的思想與知識上的哲人進行精神對話,和心儀熱愛的朋友進行心靈的交流。《現當代經典散文閱讀》曾以校本教材的形式面世,受到廣大師生的普遍好評,其主要特點在於選文的獨到性眼光和言簡意賅的評述語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現當代經典散文閱讀》出版時對原作重新進行了校勘,特別是對文後簡評進行了增補,旨在更好地引導讀者進行思考,啟發讀者的積極思維並養成熱愛閱讀的習慣。

作者簡介

徐宏傑,安徽廣德人。1954年生,1982年畢業於安徽師範大學中文系。中學高級教師,安徽省語文特級教師,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兼職教授、碩士生導師。曾為安徽省淮南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淮南市中國小教學研究室主任,現任淮南市教育局督學。主持及參與了多項教育部、省、市的教材審定和課題研究工作,主持安徽省教育科研重點課題“全國人教版(高中語文實驗課本)教學實驗與研究”,在“首屆全國中學語文教學經驗交流暨成果展示會“上獲全國一等獎。撰寫論文(論胡適在中國現代思想文化中的作用、影響和地位)、(中國小語文教學應該有渾層次的追求)、(網路時代讀書及其現狀透視——兼談語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等20餘篇在國內多家專業期刊發表。編撰(含合編)(中華經典古詩文誦讀)等教材多部。
宋中華,安徽蚌埠人。1955年生,1982年畢業於安徽師範大學中文系。現任淮南師範學院中文與傳媒系副教授。從事外國文學教學、中外文學比較研究多年,結合教學與研究撰寫論文數篇。近年主要有:《(項鍊)的情節構思藝術》、《西方女權主義理論和女性文學中的雙重書寫》:(中國氣韻生動論與西方生命形式論的對接與互補),(新課程改革十年反思)等。近年參編教材主要有(外國文學教程新編)(外國文學作品選)等。

圖書目錄

001.自序:拓展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第二課堂的有效途徑
005.心靈的顧盼
008.西湖的景/鍾敬文
013.談吃/夏丐尊
016.家/豐子愷
020.翡冷翠山居閒話/徐志摩
023.讀<伊索寓言)/錢鍾書
027.瑩火蟲/賈祖璋
030.書,朱湘
032.畫廊/李廣田
035.記憶中的雲南跑馬節/沈從文
039.山水娛人/龔斌
042.休閒:一門科學/舒展
045.小鎮四季/張健行
050.握住母親的腳/春華
052.得壺記趣/陸文夫
056.讀書的心情/劉鴻伏
059.囚綠記,陸蠡
062.心境還須自己開/李哲良
065.蟋蟀/吳秋山
069.奕人/賈平凹
072.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龍應台
075.悠遠的迴響
078.第一篇論文/蘇步青
081.雪/魯迅
083.松堂遊記/朱自清
085.桃園雜記/李廣田
089.童年/唐□
091,我的母親/老舍
095.蘇州拾夢記/柯靈
100.藥王廟/張中行
105.山屋/吳伯簫
108.父親的玳瑁/王魯彥
114.悼魯迅/林語堂
116.懷魯迅/郁達夫
117.旭水酒綠/魏明倫
120.滿臉蒼蠅/孫紹振
124.一個王朝的背影/余秋雨
139.華麗的冒險
142.願化泥土/巴金
145.沒有新意,不要寫文章/季羨林
148.銀杏/郭沫若
150.談生命/冰心
152.忍著不死/劉墉
155.我的五樣/畢淑敏
159.慕畔哀歌/石評梅
163.海倫·凱勒/吳興勇
171.貝多芬百年祭/肖伯納
175.悼念喬治·桑/雨果
178.時間/蔣子龍
181.吻火,梁遇春
182.心有靈犀/王三堂
186.感謝平凡生活的每一天/凱薩琳·格里戈
190.尋找都市野趣,查志華
192.鋼琴課/張海迪
196.買一張火車票去看母親/高建群
199.蒼天不語/王湘
204.“走出房門”/卞毓方
207.靜夜功能/張承志
210.關於精神,李書磊
213.理性的精神
216.足不出戶知天下/比爾·蓋茨
222.寬容地看待克隆技術/何祚庥
226.基因密碼與不死藥/雷抒雁
229.生命的對話/鄭千里
233.花的奧秘/黎先耀
236.科學是美麗的/沈致遠
240.生命之水/航鷹
244.悲涼的殘留——中國林木之殤/沙林
250.從“死亡陷阱”到”生命之泉”
——難忘的人類輸血史/徐文
253.鏡子裡的思維,肖常燕
256.人腦和電腦/戴君惕
261.世事滄桑話青蛙/毛琦
264.道德科學原理/鈕維新
268.藏羚羊跪拜/王宗仁
270.“難得糊塗”
——精確思維與模糊思維/姚詩煌
275.我們如何面對Internet/白碩陸汝鈐
282.素質教育在美國/黃全愈
290.人類動物園/畢飛宇
301.文化的清泉
304.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張岱年程宜山
308.論文人/錢鍾書
311.雨前/何其芳
313.言志篇/林語堂
317.談莓/張愛玲
324.蔽己與自蔽/牧惠
327.秋之歌——唐詩之旅/李元洛
334.俄羅斯的傷口/洪燭
338.汩羅江之祭/李元洛
343.星空夜話
——關於人與大自然的斷想/徐剛
347.法門寺,季羨林
351.音樂是水,耿翔
353.漢唐雄風解/楊文鎰
355.我們還娶魯迅/王鐵仙
358.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鮑鵬山
361.美麗的哀愁/夏嵐馨
365.以假當真/馮驥才
369.文天祥千秋祭/卞毓芳
372.現代文化的基本特點/周有光
374.情聖白居易/韓靜霆
383.精彩的遠方
386.雅舍/梁實秋
389.碧雲寺的秋色/鍾敬文
393.成都的春天/劉大傑
395.芙蓉城/羅念生
398.塞納河畔的無名少女/馮至
402.五月的青島/老舍
404.我還沒有見過長城驚沙坐飛之二/吳伯簫
407.槳聲燈影星的泰淮河/朱自清
413.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俞平伯
418.公寓生活記趣/張愛玲
423.窗/錢鍾書
426.天目山中筆記/徐志摩
430.威尼斯的水和“水”/劉思慕
435.古廟雜談(四)/章衣萍
437.特利爾的幽靈/梁衡
443.陽關雪/余秋雨
446.雲是故鄉——印象里的黃宗英/閣純德
453.漢家寨/張承志
457.大興安嶺深處/肖玉華
460.山寨靜悄悄/和圜才
463.莫扎特的造訪/趙麗宏
467.且觀且珍惜
470.“今”/李大釗
473.女吊/魯迅
477.黃昏/季羨林
481.匆匆/朱自清
482.笑/冰心
484.鷹之歌/麗尼
487.大自然的禮讚/李長之
489.陰/楊絳
491.黃昏/何其芳
492.錯誤讓我如此美麗/林鳴
494.蟲豸小品/劉征
498.善良/王蒙
500.上升為理論/徐斌
502.可貴的是真誠/王學泰
505.“第三條道路”存疑/楊淼
508.水至清則無魚/馮士彥
510.論快樂/錢鍾書
513.漫讖慢蝸牛/梁錫華
517.月出/李綱
520.撼樹記/孫立先
522.錢鍾書不堪比魯迅論/朱海軍
524.不朽的失眠
——寫給沒考好的考生/張曉風
527.悟性是魂/韋群
530.名牌的話題/葉芝余
533.茶思啜香/石頭
537.聽雨看雲/印永清
539,續紛絡繹錦繡有章
——余光中文體論/伍立楊
542.圓的魅力/鄧高如
544.西北漢子/暢岸
547.摩登新秀/劉心武

序言

《中庸》里說:“天命之為性,率性之為道,修道之為教。”意為:教育的本質就是教人修道,修人之所以為人之道;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人”的培養。魯迅先生所謂“立人”、德國古典主義哲學家康德所謂“人的完成”,就是從這個角度揭示了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終目的。
教育在人的培養中,是需要不同的學科攜起手來共同完成的。語文教育的任務,就是要通過“讀書”來實現人才的培養。歐陽修說:“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讀書可以豐富一個人的有限人生,就讀書育人的功能而言,中小學生應該在人生的早期階段通過讀書受到教育,在理智的思考中接受薰陶、提高素質,啟迪自己的人生,邁向自己的人生道路。語文和人生的密切關係,賦予了語文學科崇高的使命。
值得注意的是,語文課程和其它課程區別在於其它課程什麼都寫在書上,而語文課要讀的一篇篇課文,則見仁見智。對完成教學任務,對學生人文、人性的關懷和人格的養成就顯得隨意和抽象,要解決這個矛盾,必須重視閱讀,引導學生學會正確閱讀尤為重要,只有學會閱讀才能掌握學好語文的鑰匙,只有學會閱讀,“在閱讀與鑑賞活動中,不斷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對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關係的思考和認識。”(《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才會有利於學生的培養。中學生的閱讀離不開教師的引導,更少不了一個適合課外閱讀的文本。長期以來,人們對中國小語文教學的不滿和指責可以歸結為:語文教學最大的誤區是我們教育的學生不讀書,或者讀書少。究其實,除了教育教學的體制和評價機制之外,課程設定上的不夠重視也是一個不可低估的因素。有資料顯示,母語教學在中學課程設定中的比例為:英國20%,美國22%,法國23.1%,俄羅斯27%,中國台灣26.7%,中國大陸還不到15%。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關注。學生的閱讀除了必須有量的積累之外,還要“具有廣泛的閱讀興趣,努力擴大閱讀視野”。(《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拓展第二課堂,引導學生有效閱讀經典,是很有必要的。
義大利小說家伊塔洛·卡爾維諾在《為什麼讀經典》一書中列舉了十四條經典有別於非經典的特質,第三條說:“經典作品是一些產生某種特殊影響的書,它們要么本身以難忘的方式給我們想像力打下印記,要么喬裝成個人或集體的無意識隱藏在深層的記憶中。”這啟示我們,中學語文教學基本任務之一就是通過這樣的經典作品閱讀,“教育我們,鼓勵我們,要我們變得更好、更純潔、更善良,對別人更有用。文學的目的就是要人變得更好”(巴金)。這應該是語文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起到巨大作用的基本定位。從經典作品的吸引力、影響力上說,經典是民族文化智慧的結晶,是民族文化傳承的精神源泉,而經典閱讀則是傳承與激活民族精神與文化的關鍵環節,只有通過閱讀經典,才能理解經典。按經典作家的說法就是,我們所讀過的經典作品有一種特殊效力就是它可能被忘記,卻能在我們的身上留下永恆的影響。
學生閱讀經典,其實就是引導他們打破時空的界限,和那些從歷史和現實中走來的思想與知識上的哲人進行精神對話,和心儀熱愛的朋友進行心靈的交流;最大的好處就是不受時空的限制,哪怕身處不盡如人意的環境之中,心中會擁有屬於自己的一片光明。經典作品中的人性的光輝、睿智的思想,會打動他們心靈、意識與良知,因為這不是教育體制背景下語文課堂上生硬的灌輸,而是讀者(學生)心和經典平等的交流。
作為課外閱讀,它是課內教學的補充,但不是課內教學的簡單重複。課外閱讀當然也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必須強調的是學生從個性出發的自由選擇、自主閱讀,體現語文教學中閱讀鑑賞的科學價值取向:“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我們稱之為“主體性自由閱讀”。
如何處理好學生主體性閱讀和傳統的閱讀教學之間的關係,本書進行’了以下三個方面探索:
1.閱讀與引導。讀這些滲透著濃郁的人文精神的文章,教師應該放手。只要適度地引導學生認真閱讀這些文章,感悟作品的語言,與課文的作者進行精神的對話,心靈交流,蘊含在文中的人文精神就自然會被消化吸收,內化為學生自己成長所需要的精神營養。長期以來,在語文教學中人們一直爭論不休的一個問題,就是語文課該怎么教?即使是被廣泛認可的學生的主體性、老師的主導性,兩者之間該如何把握一個科學的“度”?一個有追求的語文教師,應該使自己的教學達到一種理想的境界,教學只能是以增強學生的主體性、開拓學生的精神空間為最終目的,要鼓勵、引導學生對所閱讀的課文有自己的見解,有自己的思想,不能使學生讓自己的大腦變成“別人思想的跑馬場”,要學生從自己的的個性出發,豐富與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追求自我心靈的超越,為未來的健康發展打下基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充斥語文課堂的所謂“講深講透”,從作者的歷史現實談到作品的前世今生,結果很可能事與願違。我做過調查,學生在閱讀的時候大多害怕一些面面俱到的評析文章,有的乾脆跳過去不讀以示“選擇”(應試的文章材料另當別論)。因此,我堅決地摒棄了“作家作品、時代背景、段落大意、主題思想、寫作特點”機械教條的傳統的閱讀方法。以一個讀者的身份,把自己閱讀中感受最強烈的地方寫出來。至於更多、更細的的評價,視需要學生自己可以深入進去,他們有這個能力,課堂上老師傳授的閱讀學習母語的知識和技能雖說不上系統,讀一篇經典短文是不會有問題的。從本書編撰的定位上說,課外的閱讀原本就是課內的補充。
2.閱讀與思維。經典作家的作品,在思想上與語言上都是一流的文章,常常會直接打動讀者的心靈,所以說,閱讀應該是一個思維的過程。有效的閱讀指導必須具有閱讀的挑戰,沒有思維層次的閱讀難免流於淺薄。我們長期語文教學實踐,基本上不重視閱讀過程的思維含量,不重視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主要表現是,教師的講授代替了學生的思考,文本解讀越來越精細,教學設計越來越精緻,教師往往把自己閱讀文本的收穫(有的乾脆照搬教參的解讀),強勢地交給學生,今天的語文課堂上屢見不鮮的是,在閱讀過程中,“問答”代替了“思維”,很多問題的設計瑣碎淺薄,“隨心所問”的現象充斥了教學;還有無限誇大朗讀在語文學習中的意義,以“朗讀”取代傳統閱讀的精華——“涵泳讀書法”。閱讀教學必須加強學生的思維訓練,只有讓學生帶著自己原生態的思維體驗來閱讀經典、討論問題;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維活動,就如同思想的攀登,在一步步登山的過程中,收穫“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於海”高峰體驗,產生精神上實實在在的影響,經典閱讀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3.閱讀與方法。我國幾十年語文教學的現實就在於人文精神的消失和科學主義的泛濫。我們記憶猶新的是在過去一段相當長的日子裡,不斷變化的語文教學的指導思想的變更,如:不要把語文課上成政治課;不要把語文課上成文學課;語文課是工具課,要抓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訓練,云云。這些不同的關於語文教學認識,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把“人文教育、人本教育”閱讀摒棄在語文之外,包括量的積累和質的升華,使純技術性的訓練在閱讀中流行,最終導致讀書這一語文教育的靈魂被異化。在閱讀教材的處理上突出的表現是:對文本的分析極端精密化、準確化、細緻化,用冷漠的學究式的解讀取代鮮活生動的語文感受,把充滿氣韻和靈動的語言文學宰割得體無完膚。我們說文學經典的閱讀,是一種發現,更是一種精神的探險,是對自我潛在精神力量的挖掘。中學生的閱讀過程實際上也是一個文化傳承、精神傳承的過程。這裡的對話與傳承還有一個獨特之處,那就是經典作家和中學生的相互交流,不應該是單向的作者向讀者的灌輸,也不是讀者被動的接受,閱讀中應該是對經典作品作出自己創造性的闡釋,這同樣是在閱讀過程中主體性與主動性的展現,更有意義的是對自我的發現,對自我的創造力與思維能力的激發。還值得一提的是,經典作品撼人的藝術力量往往蘊含在作品的字裡行間,初讀作品很可能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朦朧的感覺,包括一些想像與衝動,儘管還不明晰,但可以肯定地說,這是很好的契機,善於閱讀的人往往會緊緊地抓住這個契機,促使自己走進絢麗多姿的精神世界,大概這也是會讀書的人不可或缺的素質吧,因為這個難得的契機是稍縱即逝的。
是為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