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癜痕學

現代癜痕學

《現代癜痕學》,是蔡景龍編著,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書籍。

基本信息

版權資訊

書 名: 現代癜痕學

作 者:蔡景龍

出版社人民衛生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

ISBN: 9787117103329

開本: 16

定價: 299.00 元

內容簡介

該篇包括第1~20章,重點介紹了皮膚的胚胎髮生、基本結構和功能,皮膚創傷修復概論,胎兒皮膚創傷無瘢痕修復,表皮(乾)細胞、皮膚附屬檔案、細胞凋亡及TGF—p信號轉導與創傷修復,燒傷及其創面修復,瘢痕病理學、組織學、生物化學、免疫學、細胞因子及遺傳學研究,生命元素、自由基、NO、P物質和性激素與瘢痕形成,表皮培養、複合培養皮膚研製及其臨床套用,皮膚組織工程,瘢痕分子治療實驗研究,瘢痕模型及其實驗研究等內容,有插圖140餘張,較全面地反映了瘢痕的基礎研究現狀和國內外新進展,較深入地探討了瘢痕的發病機制及新的治療方法,為瘢痕這個一直困擾著所有外科醫生,特別是整形外科醫生的臨床難題,揭示了許多息息相關的科學研究新進展,為開展瘢痕的基礎研究拓寬思路和奠定基礎。

作者簡介

蔡景龍,男,醫學博士,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1965年9月生於山東省蒼山縣。1986年畢業於山東醫科大學,留校分配到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外科工作。1994年創建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燒傷整形科,1997年(32歲)破格晉升副教授,1999年任碩士研究生導師,2001年(36歲)破格晉升教授,2002年(37歲)任整形專業博士研究生導師,2004年獲評山東省醫藥衛生系統首批中青年重點科技人才,並被引進到山東大學第二醫院創建山東省最大的美容整形燒傷中心。2005年獲中國美容整形醫師獎,2006年獲中國美容整形醫師提名獎。其帶領的學科2005年被評為中國最受消費者信賴的百家美容整形機構,2006年被評為山東省“十一五”重點學科,獲2007十省市百家傳媒整形大獎--中國十大整形品牌。

目錄

第一章皮膚基本結構與功能

第一節人體皮膚的胚胎髮生

一、表皮的發生

二、真皮和皮下組織的發生

三、皮膚附屬器的發生

四、皮膚血管、淋巴管和肌肉的發生

五、皮膚神經發生

第二節正常人體皮膚的組織結構

一、表皮

二、真皮

三、皮膚的纖維組織

四、皮膚結締組織的基質與細胞成分

五、皮下組織

六、皮膚的神經

七、皮膚的血管

八、皮膚的淋巴

九、皮膚的肌肉

十、皮膚的附屬器

第三節人體皮膚的生理功能

一、保護和防禦功能

二、體溫調節功能

三、分泌和排泄功能

四、吸收功能

五、新陳代謝功能

六、感覺功能

第四節人體皮膚再生與修復

一、表皮

二、真皮與皮下組織

三、皮膚附屬器

第五節人體皮膚厚度測量

第二章皮膚創傷修復概論

第一節組織創傷與修復

一、細胞再生能力的分類

二、組織修復的基本形式

第二節皮膚創傷癒合的基本過程

一、炎症期

二、增生期

三、重塑期

第三節皮膚創傷的癒合類型

一、一期癒合

二、二期癒合

三、痂下癒合

第四節皮膚創傷修復過程中的細胞、細胞因子和細胞外基質

一、創傷癒合過程中主要細胞的活動

二、細胞因子在創傷癒合過程中的作用

三、ECM在皮膚創傷癒合中的作用

第五節皮膚創傷修復的影響因素

一、影響皮膚創傷修復的基本因素

二、影響皮膚創傷修復的全身因素

三、影響皮膚創傷修復的局部因素

第六節皮膚創傷癒合與瘢痕組織形成

一、皮膚創傷癒合與瘢痕組織形成

二、創傷癒合過程的病理生理學改變與瘢痕臨床表現的關係

第七節皮膚創傷異常癒合

一、創面不愈或延遲癒合

二、過度瘢痕形成

第八節皮膚創傷修復研究的意義及啟示

一、皮膚創傷癒合與真皮纖維化

二、皮膚創面促進癒合措施的發展

三、過度瘢痕形成的防治策略

第三章胎兒皮膚創傷無瘢痕修復

第一節胎兒與成年動物皮膚創傷癒合特性的比較

第二節胎兒的環境因素

一、外環境

二、內環境

三、環境因素作用的評價

第三節胎兒皮膚的成纖維細胞

第四節胎兒皮膚傷口的細胞外基質

一、膠原

二、HA

三、黏附性糖蛋白

第五節細胞因子與胎兒皮膚的無瘢痕修復

一、TGF-B

二、bFGF

三、黏附因子

四、致炎細胞因子

第六節胎兒皮膚創傷基因表達

第七節胎兒傷口收縮情況

第八節胎兒創傷癒合的影響因素

第九節胎兒皮膚創傷修復的啟示

第四章表皮(乾)細胞、皮膚附屬檔案與創傷修復

第一節表皮幹細胞與表皮發生

一、概念

二、生物學特徵

三、標記物

四、常用的標記物和存在的問題

第二節表皮(乾)細胞的增生和分化

一、細胞分化的概念

二、表皮(乾)細胞增殖分化的調控機制

三、角蛋白基因調節、表達特徵及生物學意義

四、皮膚幹細胞的可能分化途徑

第三節皮膚附屬檔案發生及其調控

一、胚胎期皮膚附屬檔案發生

二、汗腺

第四節創面癒合過程中表皮和皮膚附屬檔案修復

一、成體創面癒合過程中上皮修復特徵

二、正常皮膚表皮幹細胞數量與不同癒合結局的關係

三、表皮幹細胞分布特徵及其與創傷癒合的關係

四、表皮(乾)細胞分化紊亂與異常修復結局的關係

五、創傷局部環境因素與皮膚附屬檔案轉歸

第五章細胞凋亡與創傷修復

第一節細胞凋亡概述

一、細胞凋亡與細胞壞死的區別

二、凋亡的生物化學改變

三、凋亡的形態學改變

四、凋亡的生物學作用

五、凋亡的病理生理學意義

第二節細胞凋亡的檢測

一、凋亡細胞的檢測指標

二、細胞凋亡的檢測方法

第三節細胞凋亡的共同信號通路

一、“死亡區”信號轉導

二、核酸內切酶活化與DNA降解

三、“死亡底物”的降解

第四節細胞凋亡的調節機制

一、細胞凋亡信號轉導通路

二、細胞凋亡的基因調控

三、影響細胞凋亡的多肽信號分子

四、細胞、ECM和多肽信號分子共同調節細胞凋亡

第五節細胞凋亡失衡與創傷修復結局的關係

一、創傷癒合與細胞凋亡

二、瘢痕疙瘩與細胞凋亡

三、MfB生物學特性與瘢痕攣縮

四、對FB增殖與凋亡失衡機制的爭議

第六節細胞凋亡調節:創傷修復不同結局的防治策略

一、凋亡抑制對促進創面癒合的治療價值

二、病理性瘢痕防治中的凋亡誘導作用

第六章TGF_p信號轉導與創傷修復

第一節轉化生長因子B

一、概況

二、產生與分泌

三、激活

四、體內空間和時間分布

五、生物學效應

第二節轉化生長因子p受體

一、概況

二、受體激活

第三節Smads蛋白

一、亞家族及功能

二、結構特徵和各區功能

三、不同Smads的作用特點

第四節TGF-B信號轉導通路

一、細胞外通路

二、細胞內通路

第五節11GF_p與創傷癒合和瘢痕形成

第六節smads與創傷癒合和瘢痕形成

第七節抗TCF-p治療病理性瘢痕的策略

一、阻斷TGF_8信號通路的治療策略

二、目前存在的問題與技術難點

第七章燒傷及其創面修復

第一節燒傷嚴重程度的估計

一、燒傷面積估計

二、燒傷深度估計

三、燒傷嚴重程度分類

第二節燒傷創面修復的現代概念及特點

一、燒傷創面修復的現代概念

二、燒傷創面修復及癒合的特點

三、燒傷創面修復的意義和原則

第三節燒傷創面的早期處理

一、急救處理

二、早期清創

三、焦痂切開和筋膜切開減張

第四節燒傷創面的非手術治療

一、創面處理方式

二、局部抗菌藥物套用

三、創面覆蓋物

第五節燒傷創面的手術治療

一、削痂療法

二、切痂療法

三、擴創手術

四、植皮方法

第八章瘢痕病理學研究

第一節光鏡結構

一、常規染色

二、纖維組織特殊染色

第二節電鏡結構

一、電鏡病理觀察與分析常規步

二、透射電鏡觀察

三、掃描電鏡觀察

第三節免疫組織化學研究

一、原理

二、抗體分類

三、切片處理

四、抗原修復方法

五、染色步驟

六、結果判定

七、瘢痕組織研究舉例

第四節微血管構築研究

一、鹼性磷酸酶染色(鈣鉛法)

二、CD34免疫組化法

三、瘢痕微m管構築特點

四、瘢痕微血管構築與瘢痕形成和發展的關係

五、瘢痕微血管構築研究的意義和展望

第五節瘢痕形成及其影響因素

一、形成過程

二、形成機制

三、影響因素

第六節瘢痕轉歸

一、軟化

二、攣縮

三、惡變

第九章瘢痕組織學研究

第一節瘢痕的組成成分

一、增生性病變

二、非增生性病變

第二節瘢痕組織形成中的細胞及其作用

一、成纖維細胞

二、肥大細胞

三、朗格漢斯細胞

四、巨噬細胞和淋巴細胞

五、微血管內皮細胞

第三節瘢痕組織中細胞外基質的變化

一、細胞外基質骨架成分及其功能

二、瘢痕組織中細胞外基質的改變

第四節瘢痕的血液循環

第五節瘢痕組織中皮膚附屬檔案的轉歸

第六節瘢痕形成和吸收

第七節瘢痕攣縮

一、概述

二、瘢痕攣縮機制

三、瘢痕攣縮的影響因素

第八節瘢痕瘙癢

一、瘙癢的定義及神經機制

二、瘢痕瘙癢的相關介質

三、肥大細胞與瘢痕瘙癢

四、瘙癢測量評價

五、瘢痕瘙癢的治療

六、展望

第九節瘢痕色素改變

一、病因

二、臨床表現

三、形成機制

四、診治

五、預防

第十節瘢痕惡變

第十章瘢痕生物化學研究

第一節膠原

一、成分、類型與含量

二、膠原結構

三、膠原生物合成

四、膠原降解

五、膠原的檢測方法

六、創面癒合過程中影響膠原代謝的因素

七、創傷組織中膠原的變化

八、瘢痕組織中膠原成分的改變

九、膠原在創面癒合中的套用

第二節瘢痕基質

第三節瘢痕疙瘩的生化研究

一、酶活性測定

二、生化分析

三、自由基測定

四、細胞培養研究

第四節增生性瘢痕的生化研究

一、酶活性測定

二、生化分析

三、自由基測定

第十一章瘢痕免疫學研究

第一節機體的免疫功能

一、免疫與免疫分型

二、免疫細胞

三、免疫介質

四、組織損害的免疫機制

第二節角質形成細胞的免疫誘導作用與瘢痕發生

一、角質形成細胞與皮膚免疫系統

二、角質形成細胞產生的免疫活性分子

三、免疫相關的角質形成細胞膜表面抗原標誌

四、角質形成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

五、表皮角質形成細胞免疫調節與瘢痕增生

第三節細胞因子對朗格漢斯細胞提呈相關抗原作用的影響

一、朗格漢斯細胞提呈相關抗原概述

二、影響朗格漢斯細胞提呈相關抗原與瘢痕形成關係密切的細胞因子

第四節瘢痕的免疫學研究

一、免疫學因素在創面癒合中的作用

二、免疫學因素在瘢痕發生髮展中的作用

三、免疫學治療

四、展望

第十二章瘢痕細胞因子研究

第一節轉化生長因子與瘢痕

第二節腫瘤壞死因子與瘢痕

一、概述

二、腫瘤壞死因子及其受體

三、腫瘤壞死因子a對瘢痕成纖維細胞增殖及細胞外基質合成的影響

四、腫瘤壞死因子a對瘢痕成纖維細胞的作用機制

第三節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與瘢痕

一、概述

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結構、作用特點及調節

三、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與腫瘤的發生、發展的聯繫

四、血管內皮生長岡子與體表創傷修復和瘢痕形成的關係

五、臨床意義

第四節結締組織生長因子與瘢痕

一、概述

二、結構與受體

三、生物學作用

四、在皮膚纖維化疾病中的作用

五、結締組織生長因子表達的影響因素

六、臨床意義

第五節其他主要細胞因子與瘢痕

一、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

二、表皮細胞生長因子

三、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

四、胰島素樣生長因子一I

五、干擾素-r

六、白細胞介素

第六節瘢痕的細胞因子療法

第十三章瘢痕遺傳學研究

第一節增生性瘢痕的基因表達

一、膠原蛋白的基因表達

二、基質金屬蛋白酶的基因表達

三、金屬蛋白酶組織抑制因子的基因表達

四、生長因子的基因表達

五、凋亡相關基岡表達

第二節原癌基因與病理性瘢痕

一、癌基因與原癌基因的概念

二、原癌基岡的激活

三、癌基因的生理功能

四、癌基因與病理性瘢痕的關係

五、臨床意義

第三節端粒、端粒酶與病理性瘢痕

一、端粒、端粒酶的概念

二、端粒、端粒酶的作用

三、端粒酶與細胞凋亡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