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會計學

會計學是在商品生產的條件下,研究如何對再生產過程中的價值活動進行計量、記錄和預測;在取得以財務信息(指標)為主的經濟信息的基礎上,監督、控制價值活動,促使再生產過程,不斷提高經濟效益的一門經濟管理學科。它是人們對會計實踐活動加以系統化和條理化,而形成的一套完整的會計理論和方法體系。

會計學的研究對象包括會計的所有方面,如會計的性質、對象、職能、任務、方法、程式、組織,制度、技術等。會計學用自己特有的概念和理論,概括和總結它的研究對象。

會計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它既研究會計的原理、原則,探求那些能揭示會計發展規律的理論體系與概念結構,又研究會計原理和原則的具體套用,提出科學的指標體系和反映與控制的方法技術。會計學從理論和方法兩個方面為會計實踐服務,成為人們改進會計工作、完善會計系統的指南。

會計學的產生和發展是與近代會計的形成及發展密不可分的。在歐洲,早在12~13世紀,義大利的商品貨幣經濟已比較發達,借貸複式簿記已出現於熱那亞、威尼斯等城市。1211年義大利佛羅倫斯銀行已用借貸複式記賬法記賬,當時人們稱這種記賬法為“威尼斯簿記法”。

義大利學者帕西奧里在其1494年出版的《算術、幾何、比與比例概要》一書中的第1部第9篇第11節,以“計算與記錄詳論”為題,系統介紹了當時流行的“威尼斯簿記法”,並結合數學原理從理論上加以概括,為會計學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由於帕西奧里著作的問世,使科學的複式記賬法得以廣泛傳播,並推動了會計的發展。因而,一般認為,1494年是近代會計的開始。從15世紀到產業革命,德國英國荷蘭出版了不少會計著作,展開對會計的介紹和研究,但都沒有脫離帕西奧里“簿記論”的窠臼,只是在記賬技術上有所改進。當時的會計理論主要是由“擬人學說”統一借貸的含義,建立帳戶體系。

18世紀60年代開始的產業革命,促進了股份公司的興起。它要求會計定期向股東提供會計報表,說明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從此,會計就在簿記的基礎上,向資產、負債與資本的計量,收益的確定,報表的編制、審查、分析和解釋等新的內容發展。

20世紀初,在產業革命發源地英國,先後出版了狄克西的《高等會計學》、里斯爾的《會計學全書》等書。這幾本會計著作的出版,說明會計理論研究已從局限於記賬、算帳的簿記向包括記賬、算帳、報帳、查帳的會計轉變,初步建立了現代會計學。

20世紀以來,會計表分析和成本會計學等新的會計學分科相繼出現。到了50年代,由於生產規模的日益社會化和生產技術與經營管理的迅速現代化,在工業發達的西方國家,一方面,電子計算機引進會計領域,促進會計數據處理電算化的研究;另一方面,傳統的企業會計學分化為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兩門相對獨立的學科。

會計學主要是由會計學原理、專業會計學和會計發展史組成。專業會計。學可按不同的標誌進行分類:按國民經濟各部門對會計知識的不同要求和特點,司分為工業會計學、農業會計學、商業會計學等。按照會計知識所包括的不同內容,如對不同性質、不同用途的會計信息的研究,可分為財務會計學、管理會計學和成本會計學等。

按照會計知識涉及不同範圍的會計主體,又可分為微觀會計學(企業會計學)、巨觀會計學(社會會計學)、國際會計學等。在中國對會計的解釋有“管理活動論”、“工具方法論”和“經濟信息系統論”等三種主要不同觀點。按照“管理活動論”,會計是一種管理活動,會計學就是一門經濟管理科學;按照“工具方法論”,會計是一個反映和控制生產過程的方法和工具,會計學應當視為一門為經濟管理服務的方法學或方法論的科學;按照“經濟信息系統淪”會計是一個以提供財務信息為主的經濟信息系統,會計學應當既是一門經濟管理科學,又是一門方法論的科學。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