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性視閾中的大眾化詩潮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圖書信息

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11月1日)
平裝: 327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500480594
條形碼: 9787500480594
尺寸: 22.6 x 16.8 x 2.2 cm
重量: 422 g

作者簡介

曉成,湖南衡陽人,博士,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人文社會科學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20世紀文學與文化研究。先後在《中國文學研究》、《學術研究》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近30篇,主持和參與省部級、廳局級科研項目十餘項,主編及參編國家級和省級規劃教材多部。

內容簡介

《現代性視閾中的大眾化詩潮(1917-1949)》是我的博士論文。我曾在圖書館和朋友處借過一些詩論集、詩人作品集或與文學相關的書籍,見其中凡涉及詩歌的時代使命與社會歷史承擔之處,談及詩歌大眾化的理論主張的,全被批作“藝術的法西斯”、“毫無價值的文字垃圾”之類,而那些與此主題相關的作品,差不多全都用筆畫了大叉以示徹底否定,並有極其不恭的罵詞。我想這其中的原因之一,似乎是因為純文學、純審美觀念給作批註者產生了極大影響,使得他們對歷史產生了求全的苛責,而忽視了具體的時代語境。

媒體評論

論文立足點具有創新意義,文本解讀也有功力,觀點和材料之間能夠統一,脈絡也清晰,史的觀念比較強,使論文較為厚重。
——范培松(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
本文從大眾化詩潮之發生與詩歌之現代性轉型同步發生的意義上,研究詩歌的歷史及理論問題。……有理有據,材料豐富翔實,論證嚴密,文字暢順,說明作者有較強的科研能力。論文的學術水平頗高。
——董健(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論文從“現代性”的理論域切入對1917-1949年間的大眾化詩潮的重新闡釋,具有創新的理論價值,亦為過去的理論描述作出了更高視點的評價。
——丁帆(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在現代性視閾中重新審視曾經風行一時的大眾化詩潮,著力發掘它的合理性、必然性,並為走向偏至的當下文學提供理論借鑑,這是一件極具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的工作。
——許志英(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引進現代性的考察視角,不乏新意,對重新認識現代文學史上這一詩潮是十分必要而有學術價值的。對白話新詩的發展路向有啟示意義。
——曹惠民(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
論文的理論資料和作品的文本的準備很充分,在對現代性理論資料研究的基礎上,為論題尋找到了一個獨特的觀照點和切入點。
——吳功正(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目錄

引論 大眾化詩潮研究的動因與意義
第一章 現代性及大眾化詩潮的現代性
第一節 現代觀念中的“大眾”與“大眾化詩潮”
第二節 現代性及中國現代性的理解
第三節 大眾化詩潮的現代性特徵
第四節 大眾化詩歌:作為知識分子的寫作方式
第二章 大眾化詩潮現代性的發生與詩歌平民化運動
第一節 中國詩歌的現代轉型與大眾化詩潮現代性的發生
第二節 白話化:詩歌語言工具的現代轉型
第三節 “詩體大解放”與詩體形式的現代探求
第四節 詩歌平民化的理論與實踐
第三章 大眾化詩潮現代性的展開與詩歌大眾化運動
第一節 大眾化:詩歌集體話語模式的展開
第二節 詩歌功利性的凸顯及其矛盾
第三節 詩歌大眾化的文體策略
第四節 “捉住現實,歌唱新世紀的意識”:詩派和詩人個案論析
第四章 大眾化詩潮現代性的演進與詩歌的民族形式想像
第一節 民族話語背景與詩歌大眾化的深入
第二節 創作主體:詩人的大眾化與大眾的詩人化
第三節 詩歌文體建構的包容性訴求
第四節 民族的吶喊與藝術的融合:詩派與詩人個案論析
第五章 大眾化詩潮現代性的反思
第一節 反思之一:審美性與功利性的糾纏
第二節 反思之二:就雅與從俗的矛盾
第三節 反思之三:文體範型與標準的衝突
餘論 大眾化詩潮的現代性:一項未竟的事業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