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漢語漢字]

班[漢語漢字]

“班”讀作bān,屬於常用字。本意是分割玉,後引申為班級,又引申為位次;等級。

漢字詞語

漢字演變

班[漢語漢字] 班[漢語漢字]

詳細字義

〈動〉

(1) (會意。從珏,從刀。金文,中間是刀,左右是玉。象用刀割玉。本義:分割玉)

(2) 分瑞玉。瑞玉是古代玉質的信物,中分為二,各執其一以為信 [divide equally]

班,分瑞玉也。——《說文》

班瑞於群後。——《書·舜典》

(3) 又如:班瑞(頒還瑞玉;頒賜祥瑞)

(4) 分開;離群 [separate;part]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李白《送友人》

(5) 又如:班馬

班[漢語漢字] 班[漢語漢字]

(6) 賞賜;分給 [reward]

晉侯執 曹伯,班其所取侵地於諸侯也。——《公羊傳·僖公三十一年》

(7) 又如:班揚符賞(頒布相應的賞賜);班授(頒發授予);班散(分給);班賜(頒賜;分賞)

(8) 分布;鋪開 [distribute;spread]

遇之於鄭郊,班荊相與食。——《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9) 又如:班賣(攤開出賣);班荊

(10) 頒布。後作“頒” [promulgate]

周公…制禮樂,班度量,而下大服。——《漢書·翟方進傳》

(11) 又如:班政(頒布政令);班論(頒布);班布(猶公布)

(12) 返回 [call back]

請班師。——《左傳·襄公十年》。註:“還也。”

(13) 又如:班軍(回師,撤軍);班旋(猶班師)

(14) 排列 [arrange;put in order]

班位於天下。——《韓非子·存韓》

詞性變化

〈名〉

(1) 職位等次,位次;等級 [order]

班在九人。——《左傳·文公六年》。註:“位也。”

徐勉為吏部尚書,定為十八班。——《隋書·百官志》

(2) 又如:班秩(官員的品級);班祿(班位和俸祿);班資(官階和資格)

而碩果不食班聯。——明 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

(3) 序列;排列等級 [sequence]

班,次也。——《小爾雅》

班,列也。——《方言三》

班,序也。——《廣雅》

(4) 又如:按部就班;班次(補授或提升官職的先後次序);班列(按班排列)

(5) 引申朝班。指朝庭上臣下所站的佇列 [line]

班朝治軍。——《禮記·曲禮》

使魯為其班。——《左傳·桓公六年》

(6) 又如:班部(大臣在朝見時按次序排成的行列);班台(古代以司馬、司空、司徒為三台,故以泛稱朝官之前列顯要者)

(7) 按照職務或為某種需要而編成的組織 [team;group]。也指舊時對劇團的稱呼。如:班首(班頭;為首的);班本(指戲文本);戲班;文班;武班

(8) 按時在教員指導之下學習同一學科、聽教員講授或進行有指導的討論或演習的一群學生的組織 [class]。如:西班牙語班

(9) 現行軍隊的基層單位,在排以下 [squad]。如:三連六班衝上去!

(10) 一天之內按工作時間劃分的段落 [duty;shift]。如:三班倒;上夜班

(11) 指妓院 [brothel]。如:班子(方言。指妓院)

(12) 姓

〈形〉

(1) 通“斑”。雜色,亦指雜色斑點或斑紋 [varicolored]

紛總總其離合兮,班陸離其上下。——屈原《離騷》

有婦人出於室者,發班白,衣緇布之衣。——《晏子春秋·外篇》

班白者不徒行。——《韓非子·外儲說左》

(2) 又如:班衣戲彩(《二十四孝》中的故事。言年已古稀的老萊子,身穿花衣,手持玩具,作兒童狀以取悅雙親);班駁(雜色,色彩斑斕)

(3) 定時開行的 [regular]。如:班機;班車

〈量〉

(1) 用於人群 [group]

忙出來吩咐雇了兩班腳子。《儒林外史》

(2) 又如:一班人馬

(3) 用於定時開行的交通運輸工具 [class]。如:頭班船;二班車

常用詞組

◎ 班輩,班輩兒bānbèi,bānbèir

[seniority in the family] 〈方〉∶輩分(輩代,同班輩,指同一代)

◎班禪喇嘛Bānchán lǎma

[Panchen Lama] 西藏兩大佛教精神領袖之一(另一為達賴喇嘛)

◎ 班車bānchē

[regular bus] 有一定時間和行程的客車

◎ 班次bāncì

(1) [rank]∶官員按品級排列的位次

排定班次

(2) [order of range]

(3) 補授或提升官職的次序

他的班次很遠,怎么能補缺呢?

(4) 泛指排列的次序或等級

會之班次,以國大小為序。 《春秋》

(5) [order of classes or grades at school]∶學校班級的次序

(6) [number of runs or flights]∶往來運行的交通工具開行的次數

增加貨車班次

◎ 班房bānfáng

[jail;gaol;prison warel] 監獄或拘留所的俗稱。本指衙門中衙役值班的地方,也指“衙役”

坐班房

◎ 班固《兩都》 Bān Gù 《liǎngdū》

[《Liang Du》——a verse written by Ban Gu in Hahn Dynasty] 班固作的《兩都賦》。班固,東漢的史學家和文學家。兩都,西漢的都城長安和東漢的都城洛陽

◎ 班機bānjī

[airliner;liner;regular flight] 按規定時間航行的客機

◎ 班級bānjí

[classes and grades at school] 學校里的年級和班的總稱

◎ 班荊道故bānjīng-dàogù

[squat/sit around on the grass and chat of old times] 鋪開荊草,坐於道邊。指老友相逢敘舊

◎ 班馬bānmǎ

[scattered horse] 離群的馬

蕭蕭班馬鳴。——唐· 李白《送友人》

◎ 班門弄斧bānmén-nòngfǔ

[display one's slight skill before an expert] 在魯班門前揮舞斧頭。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

◎ 班配 bānpèi

[match] 〈方〉∶結親的雙方條件相配

兩人出身差不多,倒也班配

◎班師bānshī

(1) [withdraw troops from the front]∶還師;班還

班師振旅。——《書·大禹謨》

來日魏王必班師矣——《三國演義》

(2) [return after victory]∶出征軍隊勝利歸來

你奉旨破吐蕃,定西夏,班師回朝。——《元曲選·喬孟符》

兩世姻緣

(3) 三》

班師得勝人歡樂,三軍踴躍。——明·無名氏《破天陣》

◎ 班長bānzhǎng

(1) [classmonitor]∶學校班級中的負責學生

(2) [squad leader]∶ 負責一個班的士兵,通常是軍士級

(3) [bawd]∶妓院老闆

◎ 班主任bānzhǔrèn

[a teacher in charge of a class] 學校中負責某一班學生學習、生活和思想工作的教師

◎ 班子bānzi

(1) [set-up (organized) group;staff]∶為完成一定任務而成立的組織

一個優秀的班子幫助他完成他的外交使命

(2) [theatrical troupe]∶俗稱劇團

戲班子

◎ 班組bānzǔ

[teams and groups] 工廠等生產部門的按工種或生產品種而分隔的最小組織單位

方言集匯

◎ 粵語:baan1

◎ 客家話:[客英字典] ban1 [陸豐腔] ban1 [梅州腔] ban1 [沙頭角腔] ban1 [東莞腔] ban1 [台灣四縣腔] ban1 [寶安腔] ban1 [海陸豐腔] ban1 [客語拼音字彙] ban1

漢英互譯

◎ 班

class team shift squad

班-English

class,group,grade; squad; job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午集上】【玉字部】班 ·康熙筆畫:11 ·部外筆畫:6

〔古文〕《廣韻》布還切《集韻》《韻會》《正韻》逋還切,音頒。《書·堯典》班瑞於羣後。

又《爾雅·釋言》班,賦也。《注》謂布與。《書·洪範》武王旣勝殷,邦諸侯班宗彝。《傳》賦宗廟彝器酒罇賜諸侯。《左傳·襄二十六年》班荊相與食。《注》班,布也。《公羊傳·僖三十一年》晉侯執曹伯,班其所取侵地於諸侯。

又《博雅》班,秩序也。《左傳·文六年》趙孟曰:辰嬴賤班在九人。《注》班,位也。

又《集韻》次也。《左傳·桓六年》諸侯之大夫戍齊,齊人饋之餼,使魯為其班。《注》班,次也。

又《集韻》別也。《左傳·襄十八年》有班馬之聲。《注》班,別也。夜遁馬不相見,故作離別聲也。

又徧也。《晉語》車班外內,順以訓之。《注》班,徧也。

又《揚子·方言》班,徹列也。北燕曰班,東齊曰徹。《易·屯卦》乗馬班如。《疏》六四應初,故乗馬也。慮二妨已路,故初時班如旋也。《書·大禹謨》班師振旅。

又雜色也。《禮·王制》班白者不提挈。《注》雜色曰班。

又班班,車聲。《後漢·五行志》車班班入河閒。

又姓。《風俗通》楚令尹鬪班之後。

又縣名。《前漢·地理志》班氏。《注》屬代郡。

又班茅,蟲名。《古今注》藥種有五物,五曰班茅,戎鹽解之。

又《集韻》或作辨。《前漢·王莽傳》辨社諸侯。

又《韻會》通作般。《左傳·成十三年》鄭公子班自訾求入於大宮。《釋文》班,本亦作般。《前漢·郊祀歌》先以雨,般裔裔。《注》先以雨,言神欲行,令雨先驅也。般,讀與班同,布也。裔裔,飛流之貌。

又《韻補》葉連切,音鞭。《何晏·景福殿賦》光明熠爚,文彩璘班,淸風萃而成響,朝日曜而增鮮。 《廣韻》俗作。《正韻》亦作頒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