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棋

珍珠棋

珍珠琪是山東地方傳統名吃,距今已有 300 多年的歷史。它主要採用特精粉,配以蛋清粉、米澱粉、精鹽等輔料,經特殊工藝加工而成。其外形薄如紙、色如玉、小如珠,具有開鍋即熟、久煮不粘、爽滑韌嫩,隨湯入喉,和胃養脾、營養豐富、食用方便等特點。

簡介

魯北美味珍珠棋魯北美味珍珠棋

珍珠棋是中國魯北夏津縣傳統風味小吃。起源於南北朝歷史悠久。它主要採用特精粉,配以蛋清粉、米澱粉、精鹽等輔料,經特殊工藝加工而成。其外形薄如紙、色如玉、小如珠,具有開鍋即熟、久煮不粘、爽滑韌嫩,隨湯入喉,和胃養脾、營養豐富、食用方便等特點。

歷史發展

傳說,當地有一位歷代以制刀切龍鬚麵為生的師傅,十分孝順,為讓生病的老母進食,費盡了心思。一日他將龍鬚麵絲壓薄切成形如棋子大如米粒的小丁,晾乾煮熟後給母親吃,不料他的老母吃後病體康復,從此這種麵食就流傳下來。相傳當時乾隆皇帝南巡途經夏津時,因旅途勞累不思飲食,吃了當地官員進奉的此湯後,胃口大開,對此食大為讚賞。欽定為貢品,賜名為珍珠棋。

史料記載,清乾隆皇帝為治理天下,體察民情,曾“六飛首馭,省方問俗”,即所說的“乾隆六下江南”。有一次,乾降南巡由運河水路回蹕京師,由於一路上旅途勞頓,水土不服,至使食慾行振,沿途各地方官聞知,無不將當地的美食進獻皇上,以邀青睞。然而,乾隆帝總總不開胃口,多不思用。
後來,“龍舟”行至山東夏津縣地面、夏津知縣金應斗早率屬官在運河岸畔恭候聖駕,得知“龍體欠安”,便誠惶誠恐地將當地的特產美食--“珍珍琪”獻上。乾隆帝吃後,食慾大增。於是召見夏津知縣金應斗,詳細詢問珍珠棋情況,並“御賜詩扇一柄”。(見乾隆本《夏津縣誌*卷一》)金應斗感戴天恩,便又將珍珠棋的製作、烹調技巧詳繕成摺奏上皇帝。乾隆帝閱後,讚嘆不已,“龍顏”大悅,遂取朱筆將“珍珠棋”的“棋”字,“木”旁改為“王”旁,冠以“三王”偏旁部首,賜名為“珍珠琪”。並加御批道,“玉璣鳳目,王者之食也”。

後來人們也就相沿成習,將“珍珠棋”更為“珍珠琪”了。由此,這珍珠琪又得了一個高雅的稱號一“鳳目玉璣琪”。自此以後,乾隆帝便命夏津縣每年特做珍珠琪600斤晉獻宮廷,以供御膳之用。遂成定製,夏津縣就每年照獻不誤了。
1984年,中共中央領導胡耀幫總書記提倡“一要吃飯、三要建設的方針”,大力提倡發掘地方名吃,弘揚中國飲食文化。他來德州視察,對珍珠琪的獨特風味非常讚賞。1987年,山東省舉辦“名吃大會”期間,小小珍珠琪倍受青睞。
八十年代初,清朝末代皇帝之胞弟傅傑先生來到夏津,參觀並指導了當地“珍珠琪”生產,並即興題詩一首:“古樹發新枝,銀毹綻奇葩。不啖珍珠琪,愧成美食家”。
從此,珍珠琪生產在當地轟轟烈烈地發展起來。
幾年來,為滿足我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順應消費者需求“綠色、無公害、營養全面、方便快捷”這一時代潮流,尤其是針對婦女、兒童、老年人、病人這些消費群體,很多的生產廠家在原始珍珠琪配方的基礎上,特別研製生產了蛋清琪、蛋黃琪、綠豆琪、黑香米琪、金絲棗琪、蓮子琪、米粉琪、黃瓜琪、菠菜琪、胡蘿蔔琪、西紅柿琪、芹菜琪、牛奶琪、牛肉鬆琪、螺旋藻琪、枸杞琪等系列,近百種款式的珍珠琪、琪子、面葉、麵條。琪類產品(綠豆琪、黑香米琪除外)都具有了“開鍋既熟、滑嫩爽口。不粘、不渾湯、原汁原味、薄如紙、明如玉、色澤鮮艷美觀、耐久存不變質的特點”,真正成為現代家庭探視病人、酒席宴後、早晚快餐的理想選擇。

原料

珍珠琪100克、鮮香菇2朵、西紅柿1個、雞肉50克、雞蛋1個、青蒜1根。
姜、胡椒粉、鹽、味素、料酒、香油。

操作

1、將雞脯肉切成丁,放小碗裡加少許料酒醃製一會。
2、香菇洗淨去蒂,切成丁。西紅柿切細丁,雞蛋打散成蛋液備用。
3、鍋里放少許油燒熱,油熱後放入薑末爆香。
4、下入肉絲煸炒至肉絲變色,加香菇丁煸炒至熟,盛出備用。
5、另取一湯鍋里加適量清水,水開後下珍珠琪和西紅柿丁。
6、因為這個珍珠琪很小很薄,所以相當容易成熟,等到鍋里的水再次沸騰以後,倒入打散的蛋液,用筷子攪散。
7、加青蒜末、胡椒粉、鹽、雞精調味,淋上少許香油即可出鍋。

相關條目

美食 飲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