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詳傳

王陽明詳傳

《知行合一:王陽明詳傳》內容簡介: 《知行合一:王陽明詳傳》為日本天皇老師、日本陽明學代表人物高瀨武次郎寫給日本商業、軍事精英的心學大傳,也是介紹陽明先生一生最為權威版本。高氏王陽明傳與《傳習錄》《年譜》《名儒學案》一起並稱為研究王陽明的重要資料,對日本、韓國,乃至中國的楊明學研究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譯者歷經三年,便跑日本、韓國、美國及中國各地圖書館和私人藏家之所,偶然機遇高價獲得此1915年廣文堂再版本。讀完 《知行合一:王陽明詳傳》一書才會真正明白高氏為什麼評價王陽明說:“日本陽明學之特色,在其有活動的事業家,乃至維新諸豪傑震天動地之偉業,殆無一不由於王學所賜予。”

作者簡介

高瀨武次郎(1869-1950):東京大學博士、教授,日本近代著名漢學家哲學家,大正年間陽明學研究代表學者之一,曾為天皇講過漢學課程。主要相關著作有《中國哲學史》、《日本之陽明學》、《陽明主義的修養》、《老莊哲學》等。1910年高氏曾將《中國哲學史》贈給胡適老師杜威,杜威回贈胡適的《中國哲學大綱》。梁啓超在《子墨子學說》中便是借鑑了高瀨武次郎《墨子哲學》的分析。

譯者:趙海濤,陝西合陽人。北京師範大學日語博士,日本名古屋大學文學研究科博士研究員。主要從事日本文學和中日文學比較研究,公開發表有文、論、譯20餘篇(部)。

內容簡介

此書為日本天皇老師、日本陽明學代表人物高瀨武次郎寫給日本商業、軍事精英的心學大傳,也是介紹陽明先生一生最為權威版本。高氏王陽明傳與《傳習錄》《年譜》《名儒學案》一起並稱為研究王陽明的重要資料,對日本、韓國,乃至中國的陽明學研究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譯者歷經三年,便跑日本、韓國、美國及中國各地圖書館和私人藏家之所,偶然機遇高價獲得此1915年廣文堂再版本。讀完此書才會真正明白高氏為什麼評價王陽明說:"日本陽明學之特色,在其有活動的事業家,乃至維新諸豪傑震天動地之偉業,殆無一不由於王學所賜予。"

編輯推薦

《知行合一:王陽明詳傳》為日本天皇老師、日本陽明學研究代表人物高瀨武次郎眼中的心學大師

國內首本王陽明外版傳記

1915年日本廣文堂孤本首現

《非常道》作者余世存寫序、著名歷史學者馬勇推薦

後記

後 記

承蒙時代書局趙省偉編輯的邀請,有機會和妻子一同翻譯《知行合一:王陽明詳傳》一書,我們都覺得是件非常開心的事情。

我和妻子都是日語專業出身,迄今已在高校從事日本文學領域的教學與科研多年。在本書的翻譯過程中,面對明代大儒王陽明坎坷多舛的生平事跡和抽象晦澀的哲學主張,我們遇到了不少困難。由於文學和哲學隸屬於不同的研究分野,我們的翻譯工作進展得既謹慎又愉悅,好多次我們為了一個辭彙的翻譯在電話中爭論半個多小時,雖然辛苦依舊樂此不疲。等待最後達成統一見解的時候,我們又幡然疑釋,伴隨著會心一笑。儘管我們相距千里之遙,不能看得到此刻對方開心的笑顏。

之前我們同在南方的一所大學任職,日子過得富足而美滿、平淡又快活。為了追求學術上的進一步提升,我和妻子回到北方求學又將一年。每次籌劃許久的相聚,都是聚也匆匆、別亦匆匆。我們只能把對彼此的真心深愛珍藏在心底,而此次《知行合一:王陽明詳傳》一書的共同翻譯,更是在多年以來彼此間生成的默契中合作完成的。可以說,此書的翻譯是在無比的幸福中進行的。

應該一提的是,我們執教高校的所在地江西贛州,王陽明先生也曾在那裡戎馬帷幄,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其一生主要思想主張的相繼提出也都與贛州有著極深的歷史淵源。在本書翻譯的過程中,我腦海里反覆閃現過南國猩紅色的肥沃土壤、潮濕溫軟的空氣、目不暇接的青山綠水,以及碧空中逡巡遊走的雲彩。每當想到王陽明一千五百多年前先於此活動過,我就對妻子說:一定要翻譯好這部書稿,以此作為我們在贛州工作、生活過的美好紀念。

在本書翻譯過程中,我們同時參看了國內出版的王陽明作品和部分著述,同時就書稿日文的難懂之處得到熟識多年的好友松草雅弘先生和神原秀明先生的熱情指導,藉此請允我們一併恭致謝忱!在遇到內容相左的時候,我們選擇以《王陽明全集》的實際記錄為判斷依據,重大更改、修訂之處,重要歷史人物和地名等信息都在文本中以腳註形式進行扼要闡明。由於本書原版以日語文言體寫成,為了讓國內讀者一睹原著風貌,在不影響閱讀的情況下,我們選擇了以文言和白話相結合的現代漢語文體“歸化”譯出,力求兼顧行文曉暢與通俗,希望能符合我國讀者的閱讀習慣。

另外原著(為1915年廣文堂再版版本,初版於1904年5月,由日本文明堂發行)附錄部分刊錄了作者高瀨武次郎教授於1915年8月上旬在日本立命館大學哲學館開設的夏季短期講習會中以“朱子學與陽明學”為題的課堂講義,總總計十節,其中從比較視角對陽明學與朱熹、陸象山及蘇格拉底等哲學思想家的學說展開探討,由於譯者目前文力所限,經商議後決定暫將此部分簡要目錄譯出供廣大讀者參考,而其內容暫時空白的遺憾只能有待於在今後繼續提高后再來補充完善了。

在去年的博士課程中正好接觸到譯介學的內容,當時我還對譯介學的核心理論“創造性叛逆”和“叛逆性創造”冥思而難得其解。在本書的譯介中,我將之前自己對這門課程的理解融匯其中,與此同時也豐富了我對譯介學說的認識。這真是一個譯學相長的過程!現在,我同妻子分別獲得2013年度國家公派留學基金委和日本國際交流基金的資助,於今年9月份將同赴東京和名古屋的世界著名學府訪學一年。我們會珍惜這寶貴的提高機會,在經營幸福愛情的同時,好好利用人生中的每一寸光陰,真心希望能為中日兩國間的文化交流與對話貢獻一己微薄之力!

趙海濤

2013年5月於北師大木鐸金聲中謹記

媒體推薦

王陽明之路,即是自我之路,即是榮格說的“阿基米德點”,即是時空宇宙大爆炸的奇點。只有從自我這一點出發,才能生成宇宙,才能做歷史的推友。王陽明多少做到了。這一部日人著述,再一次喚起我對王陽明先生的“理解之同情”。我願意佛頭著糞,把我對陽明先生的認知寫在這裡,並希望讀者有所會心。

——《非常道》作者 余世存

清初士大夫在討論明亡原因時,相當一部分人認為王陽明難以辭其咎。然而,陽明學傳到日本,引發了日本的近代變革。即便傳至中國的近代,也有無數信仰者,他們從陽明學說中汲取力量和變革的思想資源。這本來自域外的陽明傳記,應該能為我們提供一個不一樣的觀察視角。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 馬勇

目錄

序言:陽明之於當代人的意義

原書序

第一章 王陽明家世

第二章 少年時代

第三章 志向動搖時代

第四章 精神歷練龍場悟道

第五章 第一次講學時期

第六章 第一次靖亂時期

第七章 第二次講學時期

第八章 第二次靖亂時期

第九章 第三次講學時期

第十章 第三次靖亂時期

後 記

原書附錄

題名:朱子學與陽明學(簡要目次)/陽明簡要年譜/原文參考書目/譯文參考書目

序言

序言

王陽明之於當代人的意義

我們普通人的人生也許是一部書、幾頁紙,就可以說盡了。但對一個主動創造人生社會並抵達其極境的人而言,他既富於人性,也富於神性、魔性,他是說不盡的。歷史已經給了我們很多示範,在這些說不盡的人物中,王陽明仍是我們當代人較為陌生的一位。儘管我們都略知他的傳奇經歷,他年輕時對著竹子格致格出病來,他後來在“龍場悟道”,平定寧王叛亂,生前即出版了與弟子問答的“語錄”,……實現了孔子們夢想而不得的“內聖外王”,成為活著的高於政統的文明道統的人格象徵,是蔣介石、毛澤東等現代中國人敬服的歷史偉人。

但我們對王陽明的隔膜顯而易見。無論是極左時期,王陽明被當作地主階級“唯心派”的代表,具有“反革命”的兩手……還是此前此後者對他的想當然,他的知行合一說、他的良知良能說,都被簡單化理解成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如“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你心如何,世界就如何”……一句話,王陽明仍是我們評判世界、貼標籤的方便,尚未能成為我們中間的兄弟。

這當然也跟王陽明自己的追求相關。陽明先生年輕時候就對做一個普通人、做當時士人仿效的“成功人士”,如科舉狀元進士、如秀才文人,等等,不以為然,他要做一個更大的人物,希聖希賢。他也受到過種種誘惑,最大的誘惑,莫過於釋家道家,出家、做神仙、長生久視,但王陽明守住了儒家的一念之仁,並以儒家的維度看出了釋家道家的“短板”,在宋人援佛道入儒開出“理學”之後,他援佛道入儒光大了聖門的“心學”。……最終王陽明如願以償,成為傳統中國的“聖人”,高居廟宇之中,享用人們對他的崇拜、祭奠。

因此,至今王陽明的傳記中,傳奇成份不亞於理性、經驗成份,尤其在日本人的研究中,王陽明的傳奇仍是他們不曾穿越的神秘。以我今天的理解,這一現象歸結於,包括日本人在內的東方社會至今仍未完成“現代性的祛魅”,人們容易將歷史人物神化、聖化。對日本人來說,大和民族的太陽崇拜,使之在前現代社會的暗夜中嚮往光明,王陽明就是東土社會五百年來黑暗時代的人心太陽,其中有人格的自我期許、成全及日常儀式,王陽明的思想和人生成就滿足了黑暗中人的追求。

這種種因素,導致王陽明是我們現代人說不盡的“思想資源”,而跟我們尚未建立起幾無扞格的親切。他的知行合一學說至今仍是東北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中國大學的校訓之一。他安身立命、僅僅50多年的人生成為我們今人的談資,是我們可望不可即的高標。我們既少有理性地、包括心理學意義地解讀其人生,也很少理性地分析其“短板”。這種親切、理性的“匱乏”,使王陽明成為可觀的而非可解的;事實上,現當代中國不僅只對王陽明欠了這樣一筆同情理解的債務,我們對一切特立獨行之士、對主流社會的邊緣之人都缺乏“同情之理解”和“理解之同情”。我們多是主流生活的示範者和仿效者,我們是成功的和準成功人士,我們都是不差錢的或只是“窘迫一時的富翁”,對那些異端之人、那些邊緣者失意者,我們既不同情他們,也不理解他們。

可以說,如非站在可觀的角度,而是站在可以同情理解的角度看王陽明和王陽明式的人物,我們對王陽明的認知不僅是對成為歷史的思想資源的認知,也將是對鮮活的生活營養的認知。只有如此,我們才算真正接納了他們。

就是說,我們要有足夠的信心和能力去平視王陽明,去跟他對話。舉例而言,如果王陽明知道革命世紀的“人民哲學”、現代社會人人可期的“公民人格”等等,即是傳統儒生夢想的聖賢之道,不知他會作何感想?再比如,他仍囿於儒門而看釋家道家之虛,他能理解釋家道家的真實不虛或不可思議嗎?再比如,他對易經的研究堪稱別致,但他能夠理解儒釋道在宋明以來的合流趨勢嗎?

在多維時空中,儒家是東方之學、釋家是南方之學、道家是北方之學,各有優長。其在宋明的上層社會和民間下層都出現合流趨勢,正是中國人功行圓滿的需要,僅僅因為我們位處地球時空的東方,我們更偏於或立足於儒家倫理。但自元、明以來,中國人開始真正援西學進來,在湯若望之前,西方人就供職於中國的欽天監,幫助中國人改進文明社會最重要的基石----天文曆法。鴉片戰爭之後,中國人更大規模地引進西方之學,甚至糊塗地喊出了全盤西化或中國特殊的主張。這都是源自理學、包括王陽明在內的心學,因其不足而導致的反動。

因此,認識王陽明需要多維角度。如果我們只是站在傳統層面,跟著作者去看熱鬧,去聽傳奇,我們就跟孩童無異。在我的研究中,王陽明先生一生與艮卦時空的偏好相關。“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幾乎是王陽明的寫照。他的一生深得艮卦之義,“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他臨終前說,“吾心光明夫復何言”,也是艮卦之理。

我們當知,艮卦是反省、修身的。王陽明一生多有佛道朋友,自己也實踐靜坐、修身,並於龍場悟道。其來有自!艮卦也是多難的。王陽明一生坎坷,“其心不快,”“列其夤,厲薰心,”他感嘆,“良知(心學的根本)之說,是我從百死千難中得來的。”其來有自!王陽明未能徹底理解佛道;同時,他本可站在活的道統高度,較後來的顧炎武、王夫之、黃宗羲們更早地審判政統,這都是因為艮卦人的特點,“君子思不出其位”。他一定要守住儒門家位,在天地君親師的序列里,他把天地丟掉,把君看得至高,而不願越位批判。而他同時代西方的哥白尼們,卻能把地球中心丟掉,建立起太陽中心說。

我曾經注意到王陽明對人生時空之美的闡發:“人一日間,古今世界都經過一番,只是人不見耳。夜氣清明時,無視無聽,無思無作,淡然平懷,就是羲皇世界。平旦時神清氣朗,雍雍穆穆,就是堯舜世界。日中以前,禮儀交會,氣象秩然,就是三代世界。日中以後,神氣漸昏,往來雜擾,就是春秋戰國世界。漸漸昏夜,萬物寢息,景象寂寥,就是人消物盡的世界。”我們當代人以此類推,夜氣清明時,是瑞士等中歐北歐世界;平旦時,或者是歐盟世界;日中以前,大概是美國;日中以後,該是我們當代中國了。只是我們個人很少能做到此一日多省,給予自己夜氣清明、平旦氣朗等等時空的感覺。而“以春秋責備賢者”來要求王陽明,他很少去反省大明王朝是在一個什麼階段。

因此,王陽明才像艮山一樣矗立在那樣,他把黑暗寒冷擋在身後,他像明燈一樣燃亮在那裡,但他尚未能成為活的光明溫暖普照人心。用我們今人的話,他不及孔子朱熹們的教誨更切實,他是倫理的捍衛者,未能做天地歷史的推手。

當然,王陽明已經接近了歷史推手的邊緣,他是“五百年來第一人”,也許不僅顧王黃們,就是五四的陳胡魯蔡諸賢,與他相比也要望其項背。但五四諸賢已經為王陽明做了最好的背書,即把他的良心良知之說跟個體自由打通。王陽明在宋明昏暗之際,發現了這種個體的時空之美,東方社會最寶貴的個人自由,他稱其為良知。“學者信得良知過,不為氣所亂,便常做個羲皇上人。”可惜,“好個孩兒,可惜被道破。”孩童王陽明因此被改名“守仁”,他發現了“個性的解放”而不再道破,以至於歷史演進到四五百年後的五四諸賢,才道破這一秘密。

儘管艱難,但他光明磊落地活著,比起大明王朝“自皇帝以下,皆是奴才奴隸”來,王陽明活成了心靈極度自由的真正的個人。也許他同時代的權貴、名人、才子、官商成功人士,承認他的才學和能力,未必羨慕他,甚至在他受難受嘲笑受打擊的一生中有優越感;但他是世界秩序的真正維繫者,他也是他自己人生的真正推手。

我說,王陽明之路,即是自我之路,即是榮格說的“阿基米德點”,即是時空宇宙大爆炸的奇點。只有從自我這一點出發,才能生成宇宙,才能做歷史的推友。王陽明多少做到了。

迄今為止,我讀王傳已有四部。這一部日人著述,再一次喚起我對王陽明先生的“理解之同情”。我願意佛頭著糞,把我對陽明先生的認知寫在這裡,並希望讀者有所會心。

是為序。

余世存 2013年10月16日寫於北京

名人推薦

清初士大夫在討論明亡原因時,相當一部分人認為

王陽明難辭其咎。然而,陽明學傳到日本,引發了日本

的近代變革。即便傳至中國的近代,也有無數信仰者,

他們從陽明學說中汲取力量和變革的思想資源。這本來

自域外的陽明傳記,應該能為我們提供一個不一樣的觀

察視角。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 馬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