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鎖

王繼鎖

王繼鎖,男,1960年6月生,山東省陽穀縣四棚鄉(現為陽穀縣壽張鎮)人,1977年恢復高考後第一屆大學本科生,理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共黨員。

基本信息

個人履歷

王繼鎖 王繼鎖
王繼鎖 王繼鎖

1978年2月聊城師範學院學生;1982年1月聊城師院物理系教師;1992年任教授職務;1995年1月聊城師院物理系副主任;2001年在中科院安徽光機所光學專業獲理學博士學位,2003年8月中科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博士後;2001年7月聊城師院學報(自然科學版)主編;2003年11月聊城大學黨委委員、學報(自然科學版)主編;2004年1月聊城大學黨委委員、科研處處長、學報(自然科學版)主編、三項重點辦公室主任;2009年10月曲阜師範大學副校長、黨委常委。

全國高校量子力學研究會理事、副秘書長,全國高師光學教學研究會副理事長,山東省物理學會理事,山東省雷射學會理事。

個人作品

在國內外發表論文130餘篇。

1. J. Phys. B: Vol.35, No.11, 2411 (2002.6). ( SCI收錄號: 569PR)

題目:Quantum statistical properties of orthonormalzed eigenstates of the operator .

2. Phys. Lett., A281, Nos.5-6, 341 (2001.4). (SCI收錄號: 420YK)

Quantum fluctuations of a non-dissipative mesoscopic inductance coupling circuit in a

displaced squeezed Fock state.

3. Phys. Lett., A276, Nos.1-4, 155 (2000.10). (SCI收錄號: 375TK)

Coulomb blockade and quantum fluctuations of mesoscopic inductance coupling circuit.

4. Phys. Lett., A246, No.5, 464 (1998.9). (SCI收錄號: 121JP)

Even and odd qs-coherent states and their photon-statistical properties.

5. Phys. Lett., A199, Nos.3-4, 137 (1995.3). (SCI收錄號: QM897)

Higher moment properties of k-boson q-coherent states.

6.雙參數形變諧振子湮沒算符高次冪的本徵態 《高能物理與核物理》1996年第20卷第8期

7.無耗散介觀電感耦合電路的庫侖阻塞和電荷的量子效應 《物理學報》2001年2期-

8.平移壓縮Fock態下介觀電容耦合電路的量子漲落 《物理學報》2000年11期-

9.奇偶對相干態的維格納函式和層析圖函式 《光學學報》-2008年3期

10.糾纏態原子與相干光場作用的量子信息保真度《光學學報》2000年11期-

11.新的奇偶非線性相干態及其非經典性質《物理學報》 -2007年4期

12. 雙光子非共振作用系統中純度和密度算符間距的演化 《光子學報》 I2000年2期-

13. 鐵磁系統中介觀疇壁運動的波函式及其量子效應《低溫物理學報》2000年2期

14.Q變形非簡諧振子廣義奇偶相干態的高階壓縮特性《高能物理與核物理》2001年1期-

15.介觀電路量子力學效應的研究進展 《聊城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3年2期  16. 無耗散介觀電感耦合電路的量子效應 《光子學報》 2000年01期 17.用Weyl對應與Wigner算符的途徑構造表象 《量子光學學報》 2010年01期

成就榮譽

1993年12月成為山東省屬本科高校“八五”第二批中青年學術骨幹和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1995年9月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1998年9月被授予“山東省改革開放以來優秀大學畢業生”(全省共91名)榮譽稱號。1999年被選拔為“山東省專業技術拔尖人才”,並獲“曾憲梓教育基金會高等師範院校優秀教師”三等獎,2000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介觀電路和“腔場-原子”系統的量子效應》獲2001年山東高校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2006年被教育部授予“十五”高校科技管理先進個人稱號,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授予2006年度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榮譽稱號;2009年8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學位委員會、山東省教育廳、山東省財政廳授予‘第二屆山東省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榮譽稱號、頒發獎盃。

社會評價

在光與電中尋找人生價值

—記全國優秀教師王繼鎖教授

王繼鎖 王繼鎖

聊城大學校報記者王黎“導師的高尚品格和孜孜不倦的教誨,讓我懂得了怎樣做人。導師的嚴謹細緻的治學態度、恪盡職守的敬業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科研作風,讓我學會了怎樣做事。……師恩之情永難忘,學生將銘記於心。”這是一名碩士畢業生在畢業論文的答謝詞里寫下的一段話。樸實而真摯的語言,道出了他對自己的導師———全國優秀教師王繼鎖教授的尊敬與愛戴。

在崎嶇的山路上攀登

馬克思說過:“在科學上面是沒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嶇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勞苦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王繼鎖教授就是一名在科學的山路上不畏勞苦的攀登者。近些年來,他主要開展量子光學領域的理論研究工作,在荷蘭的物理快報A輯、美國的國際理論物理學雜誌、物理評論A輯、英國的物理雜誌B輯以及中國物理快報、理論物理通訊等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百餘篇,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近50篇論文被他人公開引用300餘次。

站在成就的山峰上,回首來時的路,科研工作起步時的艱辛令他記憶猶新,“我是1990年前後開始從事量子光學理論研究的,那時候遇到的困難主要有三個:科研經費、指導教師、英文寫作能力”。

沒有經費,他就找學校、物理系的領導協商解決一部分,自己節衣縮食,從微薄的工資里再拿出一部分來。沒有導師,他就拜書籍報刊為師,一篇篇地認真研讀,尋找適合自己的研究課題;在這個方向上找出最新的研究論文,先琢磨論文中提出的問題,然後再把自己的解決方案和論文的研究模式相比較,學習借鑑別人的研究方法。他就是用這樣的“笨辦法”,一篇篇地反覆琢磨,開始陸續在國內的刊物上發表文章。

接下來的困難似乎更大,王繼鎖是文革後期上的中學,上了大學才開始學英語,英語底子薄,一開始不能撰寫英文論文。他只得用中文把論文寫好,再請本專業一位基礎理論紮實、英語水平較高的老師譯成英文。後來,這位老師調走了,他就自己寫了一篇英文論文投遞出去,不久就收到了修改通知。事隔多年,他依然清晰地記得,在通知里,審稿人肯定了他的研究成果,但是用嚴厲的口氣寫道:“論文的英文行文質量太差!”這個“太差”,深深地刺痛了他,更為他學習英語增添了無窮的動力。經過不懈努力,他的英語水平不斷提高,很快就達到了閱讀、撰寫本專業論文的程度。

成績不會讓王繼鎖教授停下前進的腳步,他深深地認識到,科學的山路上沒有頂峰。

1998年到2001年,他在中科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繼而又在中科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做博士後研究工作。讀博士期間,王繼鎖教授的導師詹明生研究員總是對他提出更高的要求,從來沒有當面誇獎過他。但是在王繼鎖畢業回校之後,每當遇到在該研究所深造的聊大畢業生,詹明生研究員總是驕傲地拿出王繼鎖的博士論文給他們:“看,這就是你們老師寫的文章,簡潔、嚴謹,而內容豐富!”

事業把我們凝聚在了一起

自1994年以來,在量子光學的理論研究過程中,王繼鎖教授作為課題負責人或主要研究人員先後承擔了七項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另外還參與完成了一項山東省教育廳套用研究項目和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目前,他作為課題負責人正在主持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同時作為主要研究人員參與一項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研究工作。

王繼鎖教授把這些項目的申報成功和順利完成,都歸功於科研團隊的集體智慧和力量。在他所在的課題組,聚集著馮健教授、孫長勇教授、高雲峰教授等眾多優秀的科研工作者。談到自己的合作夥伴,王繼鎖高興地說:“是共同的事業把我們凝聚在了一起。”是啊,對於科研工作的熱愛,把這幾位同樣具有奉獻精神、同樣具有高尚人格的老師凝聚在了一起,合作十幾年來,他們在課題申報、聯合攻關研究上擰成一股繩,同心協力,從來沒有因為類似成果排名、科研經費分配這樣的事情紅過臉、鬧過意見,在工作和生活中互相幫助,互相支持,演奏出一曲和諧奮進的樂章。

最受歡迎的教師

王繼鎖教授在潛心科研的同時,還較好地完成了繁重的一線教學任務。從事高等教育二十多年來,他先後承擔過物理系本科生的量子力學、熱力學與統計物理、原子物理學、熱學以及科技文獻檢索與利用等課程的教學工作,以及為光學專業的碩士生講授高等量子力學和量子光學等課程。1994年,在學校組織的對1994屆本科畢業生在校四年來所有任課教師評優中,他被學生評為最受歡迎的教師之一,所主講的量子力學被學生評為最受歡迎的課程之一,並於1998年獲學校“課堂教學優秀獎”。

聽過王繼鎖教授上課的學生,都說他的課深入淺出、幽默風趣。口碑相傳,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王教授給大四的學生上課,大三的學生也來聽講,教室里擠滿了人。現在,隨著研究生教學任務的加重,王教授所承擔的本科生教學任務有所減少,但還是有很多學生慕名前來找他討教。

談到王繼鎖教授,孟祥國的崇敬之情溢於言表:“我讀本科和碩士研究生期間都受教於王老師。我讀研究生期間發表的13篇論文被SCI收錄,這些論文都傾注了王老師的心血,大到研究課題,小到表述方式、標點符號,王老師都認真給我指導、修改。從不放過任何一個微小的錯誤。有時候,他改的比我寫的還要多。”儘管付出了艱苦的勞動,但是發表研究論文時,王教授總是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學生後面。他謙虛地說:“主要工作是學生做的,他們的名字應該在我前面。”

目前,擔任學校科研處處長的王繼鎖教授,不僅是一名科研工作者,還是科研工作管理者,他把搞科研的開拓意識和奮鬥精神帶到了科研管理工作中,為我校的科研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2006年,他以出色的工作成績,先後獲得“全國高校‘十五’科技管理先進個人”和“2003-2005年度山東高校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和“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平時,他嚴格要求本處工作人員把服務意識放在首位:“我原來就是一名普通教師,我了解教師的難處。科研處就是為學校的科研工作鋪路搭橋,就是為廣大科研工作者服務!”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