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籛龍

王籛龍

"王氏認為:“溫證誤作傷寒治而妄發其汗

概述

清代著名醫家,字孟英,籛龍,號夢隱,半痴山人,他的遠祖系安化(今甘肅省慶陽縣)人,後移居浙江鹽官(今屬海寧市),乾隆間遷錢塘定居。曾祖王學權,精於醫,曾撰《醫學隨筆》;祖父及父皆業醫。孟英自幼失怙,歷經貧困,14歲即立志習醫,深得舅父俞桂庭之助,並為其書齋題名“潛齋”。

王孟英書籍王孟英書籍

相關事件

20歲時至婺州(今金華)佐理鹽業為生,得暇鑽研醫籍。後游於江、浙,以醫為業。其時戰亂,疫癘流行,親人死於霍亂,遂專心溫熱病。經多年實踐,對溫熱有獨到見識。代表作《溫熱經緯》為我國溫病學重要著述之一。關於王孟英的卒年,史料記述不詳,說法不一,但據《浙北醫學史略》記載:“嘉興已故中醫張文沖述其先祖昔居渟溪,曾親睹孟英,其人清瘦不偉,好學不倦,享壽61年,故其卒年當為1868年”。此說當屬可信。

作品一覽

王氏著述及評註參訂他人之作甚多。較著名者有:《《王氏醫案》(原名《回春錄》)、《王氏醫案續編》(原名《仁術志》)、《王氏醫案三編》、《歸硯錄》、《乘桴醫影》、《潛齋簡效方》、《雞鳴錄》、《重慶堂隨筆》、《女科輯要按》、《古今醫案按選》、《醫砭》、《言醫選評》、《校正願體醫話良方》、《柳洲醫話良方》、《洄溪醫案按》、《葉案批謬》等。

醫學成就

醫德高尚不辭艱辛

王氏在治學上非常刻苦,十分自勵。家境拮据亦毫不影響發奮學習。《海寧州志》載:王氏“家貧性介,不能置身通顯”。王氏一生南北奔走,所診病人多為勞苦民眾。著書立說傳播醫學知識,廣搜效方。以利僻壤貧民。遇瘟疫危疾,毫不畏懼,竭力圖治。周光運曾深有感觸地說:“孟英學識過人,熱腸獨具。凡遇危險之候,從不輕棄,最肯出心任怨以圖之。”他診治的病人,多為經其他醫生治療無效的,他絕不乘機詆毀前醫以抬高自己。如鄭九患疾,陳姓醫生診治後,汗出昏狂,精流欲絕,轉請王孟英診治,王曰:“此證頗危,生機僅存一線,亦斯人陰分素虧,不可竟謂附、桂之罪也。”病家聞言大悅,曰:“長者也,不斥前手之非以自伐,不以見證之險而要譽。”又如治石誦羲病感,多醫治療不瘥,病情日增,逾一月請王診。王氏並不非議前醫各方,說他們“各有來歷,皆費心思。”而多次向病家解釋:“邪在肺經,清肅不行,必用石膏為主藥。”然病家猶豫不敢服,反而請了很多醫生會診。王氏見群賢畢至,議論紛紛。深恐貽誤病情,援筆立案曰:“病既久延,藥無小效,主人方寸亂矣。”並向病家開導說:“肺移熱於大腸,則為腸?,是皆白虎之專司……放膽服之,勿再因循,致貽伊戚。”病人取方煎服,3劑而痊癒。足見王氏不但有精湛的醫術,更有救人疾苦崇高的承擔責任之精神。其醫德與貢獻,久為醫林所敬仰。

聰慧勤學善采眾長

王孟英“有夙慧,書一覽即領解,十歲知三覺五服之別,受知於王琴泉、王繼周金匏庵、謝玉田、孫鐵崖、謝金堂,目為不凡。深得醫學愛好者徐政傑賞識。”多與醫人文友“交往且為良友。對明末鄧玉函、羅雅谷譯著的西方的《人身說概》、《人身圖說》,合信氏《全體新論》生理解剖知識,注意研究,持開明探討態度,批評纏足陋習。”王氏知識淵博,才華內蘊,曾秉承家訓撰一文聯:“精神到處文章老,學問深時意氣平。”王氏言近旨遠,醫理淵深,勇於負責,研究學問,既不守古,亦弗徇於今,能抉奧闡幽,存其真而糾其謬。“海豐張雨農司馬以為奇人”(張志遠著《中醫源流與著名人物16浙江中醫學院學報2002年12月第26卷第6期何任:王孟英的醫學成就考》)。《潛齋醫書》趙序謂:“綜覽群書,夜以繼日”、“於是燈燃帳內,頂為之黑。”《願體醫話》谷桂庭“按語”說:“如甥孟英之銳志於醫也,足不出戶庭者10年,手不釋卷者永處。”均足見其求知之深。

對溫熱病的認識與經驗

《溫熱經緯》既是王氏的代表作,也集中記載了他對溫熱病的認識與經驗。他采自《內經》和仲景的理論為經,取葉天士、薛生白等諸家之說為緯,結合自身實際診病體會而成。其中明確提出“新感”、“伏邪”兩大辨證綱領,重視審同察異,靈活施治,充實並發揮了溫病的發病機理和辨證施治理論。
王氏認為:“溫證誤作傷寒治而妄發其汗,多有此候。”又說:“溫證誤投熱藥補劑亦有此候”(卷一)。認為溫病忌汗,因為出汗退熱並非治溫病根本之法。
王氏認為溫病自內發,由三陰而三陽,不同於傷寒之由太陽入三陰。後世治溫熱病者亦多以此為傷寒、溫病之分界。U
王氏采《傷寒論》治陽明病方法以治溫病,認為仲景六經原不專為傷寒而設。任何病但見陽明證即作陽明治。傷寒、溫病同證同治,不在名稱之辨。
王氏對逆傳的見解,服膺於葉香岩《外感溫熱》。對“逆傳心包”句,引章虛谷說而評議之。章注:“心屬火,肺屬金,火本克金,而肺邪反傳於心,故曰逆傳也。
王氏認為:“《難經》從所勝來者為微邪,章氏引為逆傳心包解,誤矣。……是由上焦氣分以及中下二焦者為順傳,惟包絡上居膻中,邪不外解,又不下行,易於襲入,是以內陷營分者為逆傳也。然則溫病之順傳,天士雖未點出,而細辨其議論,則以邪從氣分下行為順,邪入營分內陷為逆。”王氏之說當更有理。
王氏主張治溫病宜用輕質平淡之法。認為:“此論溫病僅宜輕解,況本條所列,乃上焦之治,藥重則過病所。”吳茭山雲凡氣中有熱者,當行清涼薄劑。吳鞠通亦云“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也”(卷三)。此說對後世治溫熱病影響深遠。
王氏對“暑”症,亦多論辨。認為當時醫家有“暑必兼濕”說不可過於執信。此認識亦有其獨到處。
總之王氏學術成就之中,對溫熱病有明顯擅長。他認為當時名家“不惑於昔人之謬論而辨其為風溫、為濕溫、為暑熱、為伏邪,仍以時感法清其源”說正確。足見他的思想不保守,能實事求是地認識溫熱病患者的所見症狀,因而他對溫熱病的治療效果亦十分出色。

重視食療

王孟英的《隨息居飲食譜》是一部當時的營養和食療的專著。而他的《王氏醫案》中,套用食療方案亦比較多。他在食療方面頗多創見。
王氏認為以食代藥“處處皆有,人人可服,物異功優,久服無弊。”如對傷津液的病人,主張大量頻頻進梨汁、蔗汁,以其涼甘之性味達到救陰養陰之目的。他稱梨汁為“天生甘露飲”;甘蔗汁為“天生復脈湯”;西瓜汁為“天生白虎湯”等。Bms
王氏常選擇食物,配合成適當方劑,臨床時用以提高療效。如以橄欖、生蘿蔔組成“青龍白虎湯”治療喉症;以生綠豆、生黃豆、生黑大豆(或生白扁豆)組成“三豆飲”以治痘症、明目、消疳、瘡瘍、泄瀉。以漂淡海蜇、鮮荸薺合為“雪羹湯”。以豬肚、蓮子為“玉苓丸”等等。
王氏食療經驗,十分豐富,說理明白,將飲食平淡之品,得當用之,而達奇效。

王孟英出色的名方

王氏以精深的學術造詣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在他的著作里創造了很多理論新見解和突出的治案。今重點介紹幾個治時病的名方:
1、王氏連朴飲《隨息居重訂霍亂論》治濕熱蘊伏而成霍亂,兼能行食滌痰。制厚朴6g,薑汁炒黃連3g,石菖蒲3g,制半夏3g,炒香豉9g,焦山梔9g,蘆根60g,水煎服。此方能清熱化濕,調和腸胃。治霍亂,濕熱阻滯腸胃、嘔吐泄瀉、胸悶,不思飲食,舌苔黃膩者甚效。現亦用於急性腸胃炎、傷寒等時病見有以上症狀者,均有效。
2、甘露消毒丹《溫熱經緯》滑石、茵陳、淡黃芩、石菖蒲、川貝母、木通、藿香、射干、連翹、薄荷、白豆蔻研末成丸。每服9g。王氏原為治濕溫時疫主方。凡濕溫疫癘見發熱倦怠、胸悶腹脹、肢?咽腫、發黃、癍疹、頤腫口渴、便閉溲赤、吐瀉瘧痢,等症。凡舌苔淡白或厚膩或乾黃者,暑濕時邪尚在氣分,本方極效。現藥理證明,本品有保肝、利膽、調整免疫機能、促進消化、抗病原微生物、解熱等作用。臨床上可用於傳染性肝炎、B肝、腮腺炎、流感、咽炎,眼、耳、鼻喉炎、尿感、急性腸胃炎、腸傷寒等證。(附帶講一下,不論作丸或煎劑,木通應該用無毒的毛莨科川木通,不用有毒的馬兜鈴科關木通,可避免腎損害。

重要著作

綜觀王孟英,雖生於清代末期,但對外來醫學能樂於接受,故其學術成就顯著,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王孟英醫案繹注》
本書選取了清代名醫、溫病大家王孟英的醫案驗錄約380餘篇,並有近代醫家石念祖對各醫案的詳細注釋。反映了清代著名醫家王孟英的王氏辨證精要與醫療特色,王氏臨診辨證精確,處方熨貼,用藥靈巧,效果出奇制勝,對後學多有啟迪。分析病情,辨明病機,闡釋診治精髓,使讀者在隨手翻閱、細細品味之中,輕鬆、快捷地走進中醫的神聖殿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