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禎[中國古代農學、農業機械學家]

王禎[中國古代農學、農業機械學家]

元代農學家王禎著《王禎農書》,是一部綜合性農書,在中國古代農學遺產中占有重要地位。

基本信息

中國古代文化-中國造紙印刷-人物-王禎
王禎,字伯善,山東東平人,生活在元朝初、中期,是一位農學家,做過幾任縣官,他留下一部總結古代農業生

產經驗的著作--《農書》。
王禎關於木活字的刻字、修字、選字、排字、印刷等方法都附在這本書內。
他在安徽旌德請工匠刻木活字3 萬多個,於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試印了6萬多字的《旌德縣誌》不到一個月就印了一百部可見效率之高。這是有記錄的第一部木活字印本。
王禎(介紹)在印刷技術上的另一個貢獻是發明了轉輪排字盤。用輕質木材作成一個大輪盤,直徑約七尺,輪軸高三尺,輪盤裝在輪軸上可以自由轉動。把木活字按古代韻書的分類法,分別放入盤內的一個個格子裡。他做了兩副這樣的大輪盤,排字工人坐在兩副輪盤之間,轉動輪盤即可找字,這就是王禎所說的"以字就人,按韻取字"。
這樣既提高了排字效率,又減輕了排字工的體力勞動。是排字技術上的一個創舉。

《王禎農書》的規模宏大,範圍廣博。全書共三十七卷(現存三十六卷,另有編做二十二卷的版本,內容相同),大約十三萬字,插圖三百多幅。其中包括《農桑通訣》、《百穀譜》和《農器圖譜》三大部分,既有總論,又有分論,圖文並茂,系統分明,體例完整。它是我國第一部力圖從全國範圍對整個農業作系統全面論述的著作。《王禎農書》所涉及的地域包括南北方的十七個省區,這也是以前任何一部古農書所不及的。也是我國古代一部農業百科全書。

王禎

王禎

《王禎農書》的第一部分《農桑通訣》,相當於農業總論。它概述了我國農業生產的起源和發展史,論述了發展農業、鼓勵農桑、儲糧備荒的重要意義,對我國勞動人民長期以來積累的農業生產經驗,作了系統全面的總結。同時它對各種樹木的種植和嫁接,馬、牛、羊、豬和家禽的飼養以及養魚等生產技術知識,也作了簡明扼要的敘述。
《王禎農書》的第二部分是《百穀譜》。王禎分門別類介紹了八十多種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起源、品種和栽培方法。他把作物分做谷、蓏(音裸,luǒ,瓜類作物的果實)、蔬、果、竹木、雜類等六項,每一項下面又分若干條。這種分類方法雖然比較粗糙,但是已經具有農作物分類學雛形,比《齊民要術》僅有各論而沒有明確分類要進步得多。在敘述上,王禎對每種作物的種植技術力求做到簡要明晰,通俗易懂。同時在介紹各種作物的時候,他還很注意植物形態的描述,這在古農書中也是不多見的。
《王禎農書》中最有特色和價值的是《農器圖譜》部分。這一部分卷帙最重,占全書篇幅的五分之四,是農書的重點內容。他以"至纖至悉"的精神,極其詳盡地介紹了當時和古代的以及他自己創製的各種農具、農業機械和生活用具,共達二百五十七種,並且逐一繪製成圖譜三百零六幅。圖後附有文字說明,介紹各種農具的構造、發展演變過程、使用方法和功效,並且做詩吟詠(後人把這些詩摘編成《農務集》,並且編入《元詩選》)。這種內容豐富、特色鮮明的農學巨著,在元朝以前沒有哪一部農書可以和它相比。元朝以後的一些重要農學著作中,農器

王禎

《農器圖譜》

圖譜部分也多轉錄或引據《王禎農書》。
《農器圖譜》的編繪和許多先進機械的創製可以看出,王禎不僅是一個學識淵博的農學家,而且是一位傑出的機械製造家。書中記述的許多高效率的機械裝置,不僅運用了槓桿、滑車、輪軸等簡單機械,而且廣泛使用了繩輪、齒輪、曲柄、連桿等傳動、變速機件,顯示了當時相當高的機械設計和製造水平,同時說明王禎對機械零件和機械原理的研究有比較深的造詣。
王禎除在農業科學方面有所創新外,還對印刷技術的改革做出了可貴的貢獻。王禎經過反覆試驗,克服膠泥活字"難於使墨,率多印壞,所以不能久行。"的缺點,創用木活字三萬多個,同時,還發明了轉輪貯字架,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王禎用這種新方法試印了由他主編的《旌德縣誌》。全書六萬多字,不到一個月就"百部齊成"。根據這次實際經驗,他寫了一篇《造活字印書法》,並繪製了"活字板韻輪圖"附在農書末尾,成為印刷史上的珍貴文獻。繼畢升膠泥活字版後,印刷技術上的又一重大改進是木活字版的套用。關於木活字版的最早使用年代,過去曾有過各種不同時說法。有人認為在宋代就有木要活字本,而且提出了幾種版本加以證明。其中常被人們提到的是被稱為宋本活字本的《毛詩》。由於該書的《唐風·山有樞》篇內的一版中“自”字橫排著,完全可以證明是活字版,但無法證明為宋活字本。
就目前的的情況來看,現存最早的木活字版印刷品為1993年在寧夏賀蘭縣拜寺方溝方塔內的西夏文佛經印本,約為12世紀下半葉之物。如西夏文木活字印本《吉祥遍至口合本續》和《大方文佛華嚴經》等。
到目前為止,最可靠的歷史文獻證明,木活字版為元代科學家王禎所首創王禎是元代木活字印書很有成就的人。王禎,字伯善,山東東平人。元初,曾於安徽旌德和江西永豐任職。他非常注重發展農業生產,提倡種植桑、棉,親自參加工具改革的實踐。並在前人經驗基礎之上,撰寫了農學名著《農書》。因為字數較多,遂命工匠按他所創意,製作木活字三萬多個,準備用活字排印。首先於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用這份活字印刷了他所編纂的《旌德縣誌》。不到一個月,就印製了一百部。遺憾的是,這部古代有明確記載的木活字印本,早已失傳了。《農書》是否用木活字排印,既不見記載,也沒見傳本。王禎把這次製作活字、排版、印刷的方式方法,寫了詳細的總結,題為“造活字印書法”,於《農書》雕版印本的後面公布了。是一份古代印刷史上的珍貴文獻。
王禎除了發明木活字外,還設計了轉輪排字盤和按韻分類存字法,使活字排版的技術與工藝又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今天所知,王禎雖不是木活字版的發明者,但他設計的轉輪排字盤,活字的按韻排列,活字的最少數量以及木活字製造方法等對木活字排版技術的發展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元代木活字印刷技術,還流傳到少數民族地區。法國人伯希和曾在敦煌發現並盜走元代的維吾爾文木活字幾百個。現在存在北京歷史博物館的只有五個維文木活字。
王禎不愧是我國十四紀偉大的農學家,《王禎農書》也不愧是一部有很高的科學價值的農業全書。王禎和他的《農書》在我國農學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