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糧備荒

夫天地之大計,三年耕而餘一年之食,率九年而有三年之畜,十八年而有六年之積,二十七年而有九年之儲;雖涔旱災害之殃,民莫困窮流亡也。 故有仁君明王,其取下有節,自養有度,則得承受於天地,而不離饑寒之患矣。 所以國家沒有九年的餘糧,稱之不足;沒有六年的餘糧,稱之困難;沒有三年的餘糧,稱之窮困缺乏。

原文:
夫天地之大計,三年耕而餘一年之食,率九年而有三年之畜,十八年而有六年之積,二十七年而有九年之儲;雖涔旱災害之殃,民莫困窮流亡也。故國無九年之畜,謂之不足;無六年之積,謂之憫急;無三年之畜,謂之窮乏。故有仁君明王,其取下有節,自養有度,則得承受於天地,而不離饑寒之患矣。若貪主暴君,撓於其下,侵漁其民,以適無窮之欲,則百姓無以被天和而履地德矣。
譯文:
世上最重要的打算(是):三年耕種(要)儲備好一年的餘糧,(那么)大約九年就有了三年的餘糧,十八年就有了六年的餘糧,二十七年後就有了九年的餘糧;(這樣)即使遇上旱澇災害,人民也不會窮困流亡了。所以國家沒有九年的餘糧,稱之不足;沒有六年的餘糧,稱之困難;沒有三年的餘糧,稱之窮困缺乏。所以大凡仁慈英明的君王,他向百姓索取有節制,自己享用有限度,這樣就能夠立足於天地,且不會受饑寒的災禍了。若是貪婪的君主,向百姓索要(無節制),掠奪他的臣民,以便滿足無止境的貪慾,那么百姓沒辦法承受自然的和氣而只得接受土地上長出的五穀了(指聽天由命,沒有政府救濟)。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