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登榜

王登榜

但是,王登榜不求功名,推說有病未去。 只聽到“呵嚓”一聲,王登榜說,“好硬的骨頭! ”大家抬頭一看,王登榜卻站在堂房的屋脊上。

王登榜雕像王登榜雕像
。他身為農民,下地幹活從不離槍,以便在路上邊走邊練,在勞動休息的間隙耍上兩手。王登榜與梅花拳大師楊炳同為鄒志剛(周至剛)、孟有德的徒弟,二人武藝高強,交手不分上下。王登榜擅槍,楊炳擅刀,各懷絕技,各有千秋。相傳康熙皇帝曾拜他為師,學會“一路梅花槍”。康熙五十一年楊炳得中壬辰科武探花,授御前侍衛之職,同時也傳王登榜進京保國。但是,王登榜不求功名,推說有病未去。於是康熙贈他一對宮廷紗燈,上寫“帝王師”三字。王登榜從小父母雙亡,無兄無妹,家庭貧寒,住在本村一座破廟裡。他常和窮哥們在一起,弄拳耍棒,愛打不平,除暴安良,為當地人民所敬佩。在當地民間流傳著他的許多故事
其一,三拳取出深井水。傳說一年夏天,王登榜和一幫窮哥們在地里割草,個個熱得汗流浹背、口乾舌燥,急需弄點水喝。王登榜領著大伙兒來到一家地主菜園的井台上,可是既沒有水桶又沒有井繩。王登榜也急得眼冒金星,拳頭攥得“嘎嘎”響。他挽起袖子,運了運氣,掄起胳臂照著井口的條石上就是一拳。這拳過後,只聽見井筒內“嗡嗡”直響;又一拳打過去,井裡的水像開了鍋似的上下翻騰;第三拳打過後,井裡的水噴涌而出,沖天的水柱高有丈余。
其二,單身赴宴“演武堂”。一年10月,王登榜約定十幾個弟兄去山東賣棉花,正趕上一個古廟會,王登榜一夥兒大早便推著棉花車子上街了。四面八方的民眾湧進鄆城縣城,街上的人越來越多。就在這時,從北街跑來一個十一二歲的小孩兒,身穿綾羅綢緞,頭綁牛角辮,一看就知是一個闊少。這孩子來到棉花車前喊道:“沙鹼薄地窮內黃,有個武士王登榜,都說他的功夫深,難勝我這個小兒郎!王登榜,王登榜!你在哪裡?”喊罷此話後,那孩子眯起雙目在賣棉花的十幾位漢子的臉膛上掃來掃去。眾弟兄把目光投向王登榜,王登榜沉住氣,不言不語。那孩子一看這場面走到棉花車子旁仰天大笑,“哈哈,這王登榜能藏在棉花里嗎?”說著抓起車上的棉花就往地下扔、往天上撒。大家忍氣吞聲,都不吭聲。待這孩子要抓王登榜車上的棉花時,王登榜用手向前一迎,向上一挑,一個“龍爪騰空”式,把那孩子跟頭不郎地摔出去丈八遠。那孩子從地上爬起來,抹了一下嘴角的血,破口大罵:“好一個王登榜,我早就看出來你就是王登榜!你也不看看這是什麼地方?這裡是鄆城集,不是你們內黃。今天讓你嘗嘗俺拳頭的厲害!”說著,那孩子挽起袖子就要撲了過來。“休得無禮!”突然一個大漢從人群後面竄了出來,把那孩子拉在身後,又從懷中掏出一封請貼,拱手獻給王登榜:“王先生,我家師傅請您到府中相見。”王登榜接過帖子,回頭對弟兄們說:“弟兄們,你們賣完棉花早些返回,路上保重!”王登榜轉身隨那人向北街走去。</
不久,王登榜隨那大漢來到一個高大的門樓之前,只見上掛一個大匾,“演武堂”三個遒勁的大字閃閃發光。門兩旁刀槍劍戢十八般兵器林林立立,進門後道旁是兩排威武雄壯的武士,氣氛肅然。連進三道門後,見一老者站起相迎,道聲“有請!”將王登榜領進正堂上坐。只見那老者身高八尺,古銅臉色,白髮、白眉、白須,二目炯炯有神。老者說,“久聞王師大名,今日有機會相見榮幸,榮幸!洒家備薄酒相待不成敬意,請您鑑諒!”老者一揮手,僕人行雲流水般絡繹而出,一桌子酒席擺設停當。王登榜一看這八碗八碟中有一盤豬肉非常搶眼,每塊都在2斤以上。酒過三巡,老者說,“這紅燒豬肉是本地名菜,請!”說著那老者手拿肉叉,叉起一大塊豬肉突然向王登榜嘴裡插去,“請”字還沒有落音,叉子已到嘴邊。說時急那時快,王登榜一合嘴將那叉子狠狠咬住。只聽到“呵嚓”一聲,王登榜說,“好硬的骨頭!”他抬頭撅嘴一吹,“啪!”三根叉齒像急箭一樣整齊地扎在堂前的明柱上。老者見此已有三分怯意。“抬酒來!”老者又一揮手,兩個武士抬來一缸酒,同時在王登榜面前擺下八個海碗。王登榜笑了笑,擺了擺手說,“不必!請將酒缸放在堂下。”王登榜脫下上衣,運了運氣,面對堂下酒缸,雙腿微曲。王登榜張開嘴一吸氣,只見酒缸里的酒飛射而出,形成一條彎曲的水柱進入他的口中,頃刻間酒缸一乾二淨。眾人正驚愕不知所措,又見王登榜仰天長嘯,沸沸揚揚下了一場酒雨。在場的人們一個個目瞪口呆。那老者拂去滿臉的酒水,示意王登榜落座。看來王登榜的武藝非同尋常,何不藉此機會讓王登榜再漏兩手呢?老者說,“老朽早就聽說王師有‘神槍’之稱,請讓我的徒子們見見世面、開開眼界?”王登榜想了想,也好!耍耍咱的梅花槍也讓他們知道知道梅花拳的厲害。“好吧,拿槍來!”
只見兩個武士抬出來一桿150斤的鋼槍放在堂前。王登榜殺了殺腰帶,走下堂來,用腳尖往上一挑,150斤重的鋼槍從地面飛起。他一把抓住鋼槍一個跨步衝刺拉開了梅花槍表演的序幕。梅花槍有“攔、拿、扎、劈、崩、點、穿、纏、撥” 10種基本槍法和七十二路,只見他力貫槍尖,走勢舒展,上下翻飛,變幻莫測,勢如游龍,氣勢磅礴,眾人喝彩聲響成一片。正在熱鬧之中,突然一個大漢躍進場內,朝王登榜腦後就是一槍。王登榜眼觀八路,耳聽四方,一個回手槍把那刺來的暗槍撥開。“你找死嗎?”王登榜厲聲呵斥那大漢。大漢道:“常言說‘不打師傅不得妙招!小人跟您學兩招!”說著一槍又向王登榜胸前刺來。王登榜一閃,那大漢撲了個空,一頭栽在那個空酒缸前,把酒缸撞了個粉碎。王登榜把那傢伙拉起來,拍了拍他的腦袋說:“笨蛋,想扎老子不容易。不要說和我交手你扎不上,就是老子躺在地上不動讓你扎,你也休想紮上!”說著,王登榜從堂房的地下揭起一領葦席裹在自己身上,“撲通”一聲倒在地上。王登榜在葦席里喊道:“有種的扎吧!”那大漢舉起鋼槍想往下扎,又收住槍。拳場有規矩,不能傷人啊。王登榜在葦席里大罵了:“你要是不扎,你就不是你娘生咧!”那大漢一聽這話頓時火冒三丈,“扎死你個王八蛋!”可是一槍下去,好象沒有扎到東西。又連扎三槍把葦席戳了個稀把爛,再用槍一挑,哪裡有個人影
“笨蛋!我在這裡!”大家抬頭一看,王登榜卻站在堂房的屋脊上。“山東的弟兄們,後會有期!”王登榜說罷,一個騰空跟頭就無影無蹤了
其三,清化鎮打擂留英名。內黃縣是著名的紅棗之鄉,內黃的“扁核酸”大棗從宋朝以來就是進京的貢品。王登榜所在的化村更是一個棗窩。這年大棗豐收,秋後王登榜與幾個窮哥們去懷慶府的清化鎮賣棗。一天晚上在旅店裡聽人們議論:當地一個寨主在鎮裡立了個擂台,已經九十九天了,可是還沒有人能打下他的擂台。據說這寨主也有一定的武功,對上台打擂的人區別情況分別使出不同的招法。一交手,如果對手武藝一般,他便象耍猴一樣,弄得對手哭笑不得,狼狽不堪,受盡侮辱。如果對手武藝高強,他便不僅違背拳場規則和道德偷刺暗打,而且還使用暗器,打傷許多好漢。因為他與官府有勾結,大家拿他沒有辦法。明天就是百日,如果再無人打下他的擂台,地方官員就要奏報皇上,委以重任。王登榜聽說後想:哪裡冒出來的雜種,竟敢這樣狂妄。如果這樣的歹徒掌了權,就會禍國殃民,豈不誤了朝廷大事?決不能讓這傢伙的陰謀得逞。決定明天上街看個究竟。
次日一早,王登榜帶領窮哥們直奔擂台而去。只見擂台搭在清化鎮十字街,高有三丈。擂台的板子,都是用一尺見方的方木一根根鋪成的,長有五丈,寬有四丈七八,轉圈圍著一尺半高的小欄桿,上面塗著各種顏色;再看大紅幔帳用銅鉤倒掛,蘆席搭的擂頂,像古廟一樣翻檐翹脊,幾個角上還掛著紅燈;再看擂台左右,掛有一副對聯,上聯寫:拳打南山山崩地裂,下聯配:腳踢北海攪海翻江,橫批四個醒目大字:天下神拳。足見擂主霸氣凌人。在擂台的前邊攔著一條黃繩,這是界線,不準老百姓靠近,以免發生危險。有人繫著帶子,戴著紅花,手拎鞭子在這兒維持秩序。在擂台的左右,有兩座看台,一東一西,樣式和擂台差不多,只是比擂台稍微大了點,在每個看台的兩邊,都搭有一個梯子,供人上下出入。這時台下人山人海,台上卻泠泠清清。有一個大漢豹頭熊腰在擂台上走來走去,同時高喊:“還有哪個不怕死的敢打老爺的擂台!今天已是百日,再沒有人上台老子就要收場了!”他又傲慢地說:“立擂以來已有八個小子死在我的拳下,有二十多個小子傷胳膊斷腿,有五六十個小子被老子扔在台下。哈哈,看看我渾身上下一根毫毛都沒有掉!還有不怕死的快上來!現在我喊一二三,再沒有人上老子就要回家喝酒去了!一——二——” 這個“三”字還沒有落音,只聽見一聲“我來了!”王登榜一個跟頭“嗖——嗒!”凌空而下,落在那擂主的面前,把他嚇得打了個冷顫。待他定下神來一看,面前這小伙子頭不如自己的拳頭大,肩寬不過兩紮,身高不過胸毛。這樣的人哪象個武士,竟敢打老子的擂台?這不是找死嗎?
那擂主斜睨著王登榜,舉起巴掌去拍王登榜的腦袋,王登榜腦袋一歪像只狸貓一樣“哧溜”從他掖窩下鑽了過去,那擂主踉踉蹌蹌差一點栽在地下。他轉過身子朝王登榜頭上就是一個“掄拳”,王登榜一蹲“哧溜”一下子來了個“黑狗鑽襠”,從那擂主胯下鑽了過去,同時使出個“黑驢撂蹶”在那擂主胖胖的屁股上狠狠踹了一腳。那擂主“跟頭不楞”幾乎栽到台下。那擂主似乎惱火了,站穩腳跟仰天大笑,“哈哈,原來是個雞鳴鼠盜之輩,居然敢上老子的擂台!看拳!”那擂主使出一套連環拳劈頭蓋臉地向王登榜打來。王登榜左躲右閃,“用而示之不用,不用而示之用”,借勢造勢,因勢而利導,把梅花拳的五種拳勢,上、中、下三盤技擊拳法,大、中、小八方步法運用得出神入化。只見他: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氣隨意發、力隨氣使、步隨身換、腳隨手出、動靜相間、奇正並有、招無空去、意無空回、鋼柔相濟、瀟灑自如,逗得那擂主暈頭轉向,不是惡拳打空,就是重腳跺地,不一會兒便汗流浹背、氣喘吁吁,動作走型,速度變慢。這時那擂主停下腳步,運了運氣,然後雙腿微曲,張開雙臂,一個“猛虎擒羊”,突然朝王登榜撲將過來。王登榜果敢地使出一個由“霸王卸甲”的敗勢相“丹鳳朝陽”的大勢的轉換,一個“猛虎掏心”拳不偏不斜直搗那擂主的心窩。只聽見“哎呀”一聲慘叫,擂主的身子趔趔趄趄向後退了幾步。王登榜趁勢飛起一腳將那傢伙踢出擂台。擂台下掌聲響如雷鳴,人聲鼎沸,一片混亂。嚇得丟了魂監擂官回過神來急忙大喊:“抓住他,抓住他!” 王登榜早就飛身下了擂台,消失在人群中,哪裡還看得見他的影子。
現在,後化村人把王登榜當作神一樣供奉。2003年3月18日在村西頭修建的老爺廟竣工,2004年為老爺廟塑像,2005年二月初四濮陽豫劇團前來演出,以表慶賀。廟內正面雕塑著三尊神像,中央是老爺(玄武),左邊是人民的救星,右邊就是梅花拳五世祖王登榜。東西兩旁還有一些泥塑的天兵天將,牆壁上畫有王登榜的故事和介紹。據王登榜後裔王俊堂說,王登榜從小喪失父母,孤獨一人,常住在村頭的廟院裡。在一個陰雨的夜裡,王登榜正在廟院正房走廊的一角睡覺,半夜裡忽然有一老者將他喚醒,問他為什麼不回家睡覺?王登榜講明了自己的身世後,老者非常同情,表示原收他為徒弟,教他學點武藝。”王登榜當然高興答應,但有個條件:一是不準暴露出從師何人;二是學了武藝不準欺壓良民;三是學藝必須在每天三更之後,學藝前要圍繞寺院正轉三圈倒轉三圈。王登榜聽後一一答應,並向天盟誓。從此王登榜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學到了一身好武藝。這就是為什麼要修老爺廟和老爺廟立有王登榜塑像的根由。廟門外立一通新立的石碑上刻有《重修老爺廟碑記》,碑文云:“這裡是老爺廟舊址……王登榜在此習武,即是婦孺皆知。王公乃王氏先賢,一代武林高手,梅花拳的五世祖。當年康熙帝南巡視察黃河河工曾拜其為師,後康熙帝宣其進京為官,其薦內黃縣城關丁莊楊炳代之,自己甘為平民,其高風亮節千古之范。既逢盛世,當興禮儀。湮滅先賢功德,實為不孝。登榜21世裔孫王俊堂首倡重修廟宇,並為之奔波數載,辛苦不辭,寢食具滅,鳩工庀料,名善捐資。今朝廟宇落成,膜拜者絡繹。先賢功德遂播四方。先賢有靈亦為頷首。凡涉足此者,不論即仰慕大賢,以先賢懿行為雅範,並能發揚光大這該是修苗之初衷。” 王登榜的高風亮節自是千古之范,但後人把楊炳進京說成是王登榜推薦之事只能當作“戲言”。現在後代們把梅花拳祖師當成神靈供奉並不鮮見,但把祖師與道教鼻祖一起供奉在一座廟裡,平起平坐還極為罕見。
王登榜離世後,傳承自有後人。到十一輩出了一位有名的拳師王念恩,王念恩之子王從吾同志系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