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瓜[中藥]

王瓜[中藥]
王瓜[中藥]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瓜,中藥名。為葫蘆科栝樓屬植物王瓜(Ser.)Maxim.的果實。植物王瓜,分布於我國華東、華中、華南和西南等地。具有清熱,生津,化瘀,通乳之功效。主治消渴,黃疸,噎膈反胃,經閉,乳汁不通,癰腫,慢性咽喉炎。

別名

鉤、藈菇《爾雅》,土瓜《本經》,雹瓜《聖惠方》,老鴉瓜(《本草圖經》),野甜瓜、馬雹兒《丹溪纂要》,馬剝兒《醫學入門》,馬瓟瓜、公公須《綱目》、杜瓜、鴿蛋瓜《福建民間草藥》,吊瓜《浙江中藥手冊》,山冬瓜、水瓜《閩東本草》、苦瓜蓮、小苦兜《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入藥部位

果實。

性味

味苦,性寒。

歸經

入心、腎經。

功效

清熱,生津,化瘀,通乳。

主治

消渴,黃疸,噎膈反胃,經閉,乳汁不通,癰腫,慢性咽喉炎。

相關配伍

1、治消渴飲水,雹瓜去皮,每食後嚼二、三兩,五、七度,瘥。(《聖惠方》)

2、治反胃吐食,馬雹兒,燈上燒存性一錢,入好棗肉、平胃散末二錢,酒服。(《丹溪纂要》)

3、治大腸下血,王瓜一兩(燒存性),地黃二兩,黃連半兩。為末,蜜丸梧子大。米飲下三十丸。(《指南方》)

4、治痰熱頭風,用土瓜七個,瓜萎一個(炒),牛蒡子四兩(烘)。共為末,每食後茶調下二錢。(《本草匯言》)

5、治瘀血作痛,用土瓜仁連皮囫圇燒存性,研末,無灰酒空心服二錢。(《本草匯言》)

6、治小兒瘡癤膿腫,王瓜果皮煅末,麻油調搽。(《湖南藥物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和丸、散。

外用:適量,搗敷。

使用注意

孕婦、虛證禁服。

炮製

一、採集加工:秋季果熟後採收,鮮用或連柄摘下,防止破裂,用線將果柄串起,掛於日光下或通風處於燥。

二、炮製方法:取原藥材,除去霉爛皮及柄,噴水潤軟,切絲,乾燥,篩去灰屑。

鑑別

一、藥材性狀:果實卵狀橢圓形或橢圓形,長約6cm,栽培品可達9cm,寬3-6cm。先端窄,留有長3-7mm的柱基,基部鈍圓。青時有10-12條蒼白色條紋,熟後橙紅色。果皮薄,光滑,稍有光澤。果梗長5-20mm。種子略呈十字形,似螳螂頭,長約12mm,寬14mm,中央室成一寬約5mm的環帶,兩側有扁圓形的較小空室,黃棕色,表面有凹凸不平的細皺紋。具香甜氣,味甘微酸。

二、飲片性狀:呈長短不等的絲片。表面橙紅色或橙黃色,有光澤,具縱棱及凹凸不平的縱紋;內表面淡橙色。皮薄而脆。氣微,味微苦。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質藤本。塊根紡錘形,肥大。莖細弱,多發枝,具縱棱和槽,被短柔毛。卷鬚2歧,被短柔毛。葉互生;葉柄3-10cm,具縱條紋,密被短茸毛和疏短剛毛狀軟毛;葉片紙質,闊卵形或圓形,先端鈍或漸尖,基部深心形,邊緣具細齒或波狀齒,長5-13(-19)cm,寬5-12(-18)cm,常3-5淺裂至深裂,或有時不分離,裂片卵形或倒卵形,上面深綠色,被短絨毛和疏散短剛毛,下面淡綠色,密被短茸毛,基出掌狀脈5-7條,細脈網狀。花雌雄異株;雄花總狀花序,或1單花與其並生,總花梗長5-10cm,具縱條紋,被短茸毛;花梗短,約5mm,被短茸毛;小苞片線狀披針形,長2-3mm,全緣,被短茸毛,稀無小苞片;花萼筒喇叭形,長6-7cm,基部徑約2mm,全緣,被短茸毛,稀無小苞片;花萼筒喇叭形,長6-7cm,基部徑約2mm,先端徑約7mm,被短茸毛,裂片線狀披針形,長3-6mm,寬約1.5mm;花冠白色,裂片長圓狀卵形,長14-15(-20)mm,寬約6-7mm,具極長的絲狀流蘇;雄蕊3,花絲短,分離;退化雌蕊剛毛狀;雌花單生,花梗短,長0.5-1cm,子房長圓形,均密被短柔毛,花萼花冠與雄花同。果實卵圓形、卵狀橢圓形或球形,長6-7cm,徑4-5.5cm,成熟時橙紅色,平滑,兩端鈍圓,具喙;果柄長約5-20mm,被短柔毛。種子橫長圓形,長7-12mm,寬7-14mm,被短柔毛。種子橫長圓形,長7-12mm,寬7-14mm,深褐色,兩側室大,近圓形,徑約4.5mm,表面具瘤狀突起。花期5-8月,果期8-11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50-)600-1700m的山谷森林中或山坡疏林中或灌叢中。

相關論述

1、《別錄》:“生魯地平澤田野及人家垣牆間,三月采根,陰乾。”

2、《本草經集注》:“今王瓜生籬院間,亦有子,熟時赤,如彈丸大。今根多不預乾,臨用時乃掘取,不堪入大方,止單行小小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