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毛仲

王毛仲

王毛仲,高麗人,唐玄宗寵臣,後被讒殺。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王毛仲(?-730),高麗人,唐玄宗寵臣,後被讒殺。
 

史實

 年幼時,因父違法全家沒入官府為奴,王毛仲成為臨淄王李隆基的奴僕,因其“性識明悟”、“驍勇善騎射”,服侍李隆基左右,甚得器重。
708年,李隆基離開長安任潞州別駕,而此時長安正在孕育一場危機。當時在位的唐中宗昏庸無能,妻子韋後,女兒安樂公主干預朝政,培植私人勢力,意圖步武則天后塵,取李氏而代之。次年,李隆基回到長安,投入到維護李唐王朝的鬥爭之中。王毛仲身任護衛侍從,與李宜德等“挾弓矢為翼”。
李隆基為了與韋後、安樂公主相對抗,培植自己的勢力,“常陰引材力之士以自助”,並將重點放在皇帝的精銳部隊、守衛宮城北門的萬騎之上。《舊唐書》記載,“玄宗在藩邸時,常接其豪俊者,或賜飲食財帛,以此(萬騎)盡歸心焉。”王毛仲生性聰穎,深知李隆基意圖,對萬騎將士更是“待之甚謹”,亦“布誠結納”,使李隆基“益憐其敏惠”。
李隆基與王毛仲的努力沒有白費,韋後毒殺中宗而稱制後,令親信“韋播、高嵩為羽林將軍押萬騎,以苛峭樹威”之時,萬騎“果毅葛福順、陳玄禮訴於王。”李隆基早已決計行動,令心腹劉幽求勸說葛、陳之後,萬騎將士“皆願決死從命”。不久,韋後、安樂公主及韋播等便被誅殺。
這次政變,是李隆基發展勢力、登上皇位的根本一役,萬騎在其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這與王毛仲“布誠結納”是分不開的,並且,李隆基與萬騎之間的聯繫主要是由王毛仲來承擔的。因此,雖然在政變過程中,“毛仲避之不入”,政變後“數日而歸”,但“玄宗不責,又超授將軍”。
韋後、安樂公主伏誅後,相王(李隆基之父)李旦復位,是為睿宗。李隆基被封為平王,兼知內外閒廄、押左右廂萬騎,掌管禁軍和御馬,很快又被立為皇太子。不久,左右萬騎、左右營改為龍武軍,與左右羽林為北門四軍,葛福順為將軍押之。而王毛仲專掌太子東宮駝馬鷹狗等坊,由於管理得法,深得賞識,“未逾年,已至大將軍、階三品矣”。
李隆基為皇太子後,又面臨著與太平公主的尖銳矛盾。公主在誅滅韋黨、擁立睿宗時亦立有大功,地位日高,飛揚跋扈,“貴盛無比”。她企圖改易太子,培植自己的力量,但失敗了,李隆基反而很快由皇太子變為皇帝。於是,太平公主便依靠宰相中自己的黨羽,圖謀政變,廢黜唐玄宗李隆基。事泄後,玄宗立即與心腹商定:先下手為強。其中參預謀劃的,就有龍武將軍王毛仲。713年,王毛仲率三百餘兵馬,控制了羽林軍,然後搜尋公主餘黨,宰相肖至忠、岑義被殺,竇懷貞自殺,太平公主被賜死於家。控制羽林軍是誅滅太平公主最基本的前提。王毛仲功高勞重,被授與左武衛大將軍,進封霍國公,後又加開府儀同三司。
王毛仲得以扶搖直上,位極人臣,不僅僅因為他有文韜武略和很強的管理才能,更主要是因為他的角色、他的才能是玄宗政權成長壯大的有力憑藉。在舊王權向新王權過渡之中,王毛仲竭誠盡力為新王權效命,在新王權地位日益確立之後,王毛仲勢力的加強、被新王權的利用是理所當然的。
李隆基誅殺韋後、安樂公主以及太平公主過程中,王毛仲均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別是誅滅太平餘黨,為玄宗政權的建立搬掉了最大的障礙,立下了汗馬功勞,被玄宗視為心腹,身置“唐元功臣”之列。之後,“毛仲奉公正直,不避權貴,兩營萬騎功臣,閒廄官吏皆懼其威,人不敢犯。苑中營田草萊常收,率皆豐溢,玄宗以為能”。每次皇帝設宴論賞,王毛仲“與諸王、姜皎等御幄前連榻而坐。玄宗或時不見,則悄然有所失;見之則歡洽連宵,有至日晏。”其妻已“邑號國夫人”,玄宗又賜姓李氏,仍為國夫人。毛仲養馬有功,玄宗加其開府儀同三司。自玄宗即位後十五年間,共有四人享此頭銜,一是玄宗後父王同皎,另兩個是名相姚崇、宋璟,第四位便是王毛仲。
此時的王毛仲志得而驕,他雖已官秩層累,卻仍要向玄宗索要兵部尚書一職。由此玄宗與王毛仲之間逐漸出現矛盾。729年以前,王毛仲一直受到加功進爵的優厚待遇。他與典掌萬騎的葛福順結為兒女親家後,勢力膠固,相互依仗,時常做一些出頭之事。曾有“馬騎將軍馬崇正晝殺人”,毛仲為保全自己的勢力,意圖包庇,引起裴寬不滿。又有一位叫齊澣的吏部侍郎向玄宗進諫說:“福順典禁兵,不宜與毛仲為婚。毛仲小人,寵過則生奸,不早為之所,恐成後患。”聽了此話後,玄宗表態說,“朕徐思其宜”。不久齊澣把禁中諫語泄漏給了大理丞麻察,玄宗得知後,下制說:“澣、察交構將相,離間君臣”,遂貶齊澣為高州良德丞。這說明,此時玄宗對王毛仲還沒有失去信任。730年,王毛仲向玄宗索兵部尚書之職沒有得到首肯時“怏怏形於辭色”,玄宗聞知不滿。而此時恰逢宦官高力士參劾王毛仲一本,更使玄宗“驚懼”起來。
開元十八年年底,王毛仲之子過“三日”,玄宗賜給王毛仲豐厚的金帛、酒饌等物,讓高力士送去,且授他剛出生的兒子五品官。高力士回宮後,對玄宗說:“毛仲抱其襁中兒示臣曰:此兒豈不堪作三品耶?”。當時,皇帝寵信的宦官,往往為三品將軍,高力士即被授以三品。毛仲極端瞧不起宦官,他對高力士所說的話意思無非是說:我此健全的小兒難道比不上你一個宦官?並不見得有拿小孩向玄宗報怨的意思。但玄宗聽了力士的話後,大怒說,“昔誅韋氏,此賊心持兩端,朕不欲言之;今日乃敢以赤子怨我!”在這種情況下,高力士抓住時機,進言道:“北門奴官皆毛仲所與,不除之,必起大患。”。
此話正中玄宗癢處,玄宗大怒,考慮王毛仲黨羽眾多,於是先把握有兵權的葛福順、唐地文、李守德王景耀、高廣濟、王毛仲和四個兒子貶至外地,然後下詔殺王毛仲,730年派人至永州將其縊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