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枝[長春電影製片廠美術師]

王桂枝[長春電影製片廠美術師]

該詞條為歧義詞條,常用於人名,有長春電影製片廠美術師和山東聊城地區中醫院主任等多人。

人物簡介

王桂枝 王桂枝

王桂枝,長春電影製片廠美術師,山西省平定縣人,生於1921年。他自 幼酷愛繪畫,在太原第一師範附屬國小讀書時,就常常為班上同學畫像,為壁報畫插圖。升入國中和考入太原師範學校以後,繪畫興趣更濃,經常參加太原市的畫展。他的美術才能,受到師範學校的美術教員、國畫家趙松痴先生的器重和幫助。由於家庭負擔沉重,他沒有讀完師範,便到太原女子師範學校擔任了美術課的教員。當時,太原落入日寇之手,他曾滿腔悲憤地帶領學生到太原水西門荒蕪殘塌的古城樓前寫生,教育學生牢記國破家亡之恨,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日寇投降後,他於1946年夏天考入徐悲鴻先生主辦的國立北平藝專油畫系。當時,從山西到北平有很長一段鐵路不通,他為了求學,背著行李,步行三個月,到了北平,使徐悲鴻先生很受感動,勉勵他要好好學習。在學校里,他受到比較嚴格的藝術教育和著名畫家們的指點,系統地學習了繪畫理論,為以後的工作打下了基礎。

全國解放後,藝專改為中央美術學院。他和同學們一起到東北工廠深入生活,到北京南郊農村參加土改工作,廣泛地接觸了工農民眾,使他的思想變得開朗了,進步很快。

1950年,當他在美院即將畢業時,他的父母全家遷到北京。為了解決家庭生活的困難,他想利用假期找個臨時工作,開學後再回美院參加畢業考試。經美院教務長王朝聞介紹,他到了北京電影製片廠,參加《呂梁英雄》、《新兒女英雄傳》兩部影片的美術設計工作。待美院開學後,由於工作需要,他被留在北影。

《換了人間》 《換了人間》

1952年,他在美術師秦威的指導下,參加了《智取華山》的美術設計工作。他和其他主要創作人員,踏著“華山七勇士”的足跡,冒著很大危險,登上了華山最高峰,親身經歷和感受了神話般的驚險道路,從而豐富了藝術構思,比 較成功地完成了“天橋”、“老虎嘴”等驚險而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布景設計。

1953年,他被調到長春電影製片廠任美術師,先後擔任過《宇宙鋒》(1954年)、《拾玉鐲》(1954年)、《猛河的黎明》(1955年)、《平原游擊隊》(1955年)、《暴風中的雄鷹》(1957年)、《寂靜的山林》(1957年)、《牧人之子》(1957年)、《女社長》(1958年)、《天下無難事》(1958年)、《換了人間》(1959年)、《鴻雁》(1960年)、《潘楊訟》(1960年)、《鍘美案》(1964年)、《三進山城》(1965年,與孫世祥合作)、《追報表》(1977 年,與高廷倫合作)、《保密局的槍聲》(1979年)、《情天恨海》(1980年)、《西施淚》(1982年)和一些戲曲藝術資料片的美術設計工作。

藝術生涯

準確、鮮明、典型、簡練,與影片自身的風格樣式融為一體,具有豐富的藝術想像力——這是王桂枝美術設計的特點。

他在美術設計工作中,注重和強調藝術感覺、藝術想像、藝術表現和人物造型上的性格特徵,用電影美術手段,充分渲染特定的典型環境,烘托主題和人物。例如他設計《寂靜的山林》中“心理測驗室”一堂景時,他根據特定的劇情和心理效果,運用心電圖、腦電圖等科學儀器的原理,加上想像,設計了一些光怪陸離的儀器、儀表,密布在一間奇形怪狀的房間裡,四面八方裝上各種各樣、忽明忽暗的信號燈和指示燈,混合進各種離奇的光影和怪誕的音響,造成陰森恐怖、令人毛骨悚然的氣氛,較好地襯托出我偵察人員的勇敢精神和英雄氣概。

《暴風中的雄鷹》 《暴風中的雄鷹》

他注意以景抒情,造成情景交融的環境氣氛,注意發揮一些微小細節的畫龍點睛的作用。他在設計《換了人間》中瓦斯爆炸後的礦井環境時,特意在奄奄一息的礦工身邊,加 上一滴一滴水珠從坑頂落下的細節,使斷斷續續的滴水同礦工微弱的喘息聲交織、融合在一起,突出了解放前礦工的悲慘命運,使觀眾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他還善於抓住最能表現時代和環境特點的東西,使布景設計準確精煉、重點突出、特徵鮮明。他擔任《保密局的槍聲》的美術設計工作時,在攝影棚內設計了一堂四十年代上海南京路的布景。他用大量五光十色的霓虹燈、五花八門的招貼商標、代表時代地區特色的中外商品廣告和電影海報等等,表現四十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上海的環境特徵,使觀眾對影片的時代背景一眼就看得很清楚。

職業素養

他總是在完全熟悉了劇本內容,充分掌握了導演的藝術構思和構想,對整個影片的美術工作進行了通盤的考慮之後,才開始進行美術設計的。因此,他常常能夠提出多快好省的方案。拍攝《猛河的黎明》時,根據影片的內容,需要搭置八堂山景。他反覆研究了劇本之後,將八堂景搭成一堂景,從不同高度、不同角度拍攝,同樣達到了八堂景的效果,節約了搭景費用,縮短了生產周期。在拍攝《平原游擊隊》時,由於實景中的地道無法拍攝,他提出搭置場地外景的方案。經過合理設計,巧妙安排,採用土坯為原料,在長影院內搭置了“李莊”一堂景,使影片中的二百五十多個鏡頭,包括地道戰、巷戰、爆炸等場面,全在這堂景中解決了,縮短生產周期近三個月。

王桂枝工作態度嚴肅認真。每次接到任務後,他總要收集、研究大量資料,任何細節也不漏掉。在設計《情天恨海》中台北的城市環境時,他連街頭電話亭、郵亭、崗樓、各類汽車車牌的樣式和號碼、電影戲劇海報的內容等,也都千方百計蒐集到準確的資料,做出正確的處理。

個人習慣

他還形成一個習慣:不論搞什麼設計,總要親自到實地去看一看。越是艱險、不容易看到的環境,他越是要想辦法看到。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避免設計上的虛假和似是而非。在拍攝《猛河的黎明》時,為了把藏族土司的服飾、用具等設計準確,他從四川的三角壩,翻過大雪山,走了三天三夜,到川藏交界的馬爾康地區借到了土司的服裝和用具。在拍攝《換了人間》時,他到撫順煤礦一個叫“閻王殿”的廢礦井進行實地觀察。這個礦井,解放前埋葬過無數礦工的屍骨,解放後已嚴禁任何人進入。但是他冒著生命危險,鑽到裡面。只見污水沒腰深,坑柱腐爛歪斜,坑頂巨石裂著大縫,隨時都可能砸下來,空氣里充滿一氧化碳。他忘記了危險,在裡面畫了幾十張速寫。依靠這樣活生生的資料,他才為影片設計出了極其逼真的“閻王殿”的環境。

王桂枝喜歡驚險樣式和抒情風格的影片,還喜歡歷史題材和神話題材的影片。他認為,中國有幾千年的文明歷史和璀璨的文化藝術寶藏,因而歷史題材的影片為電影美術工作者提供了馳騁的廣闊天地;中國各民族、各地區存在大量優美的民間傳說和神話,這類題材的影片可以充分發揮電影美術工作者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為電影美術工作者開闢了無窮的探索天地。他希望在今後的日子裡,能夠完成幾部歷史題材和神話題材影片的美術設計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