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高[先進人物]

王成高[先進人物]
王成高[先進人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成高,男,漢族,1926年出生於四川省自貢市,畢業於重慶大學電機工程專業,王成高讀大學期間,正值國民黨統治最黑暗與腐敗之時,在重慶大學地下黨員鄭詩亮、陳明昌等人的幫助下,他閱讀了《聯共(布)黨史》、《政治經濟學講話》、《唯物辯證法》及黨的進步刊物《挺進報》、《大反攻》等,積極參加了黨領導的學生運動。

基本信息

生平

1946年大學畢業後,到重慶兵工二十四廠(現重慶第二鋼廠)動力部任技術員。國民黨逃離重慶之前,破壞了廠內電弧爐及主體動力設備,使生產陷入癱瘓。重慶解放後,王任鋼廠水電部主任。他組織修復了汽輪機調速器,發電機電壓自動調節器,解決了恢復生產的關鍵問題。他還根據法拉第的電磁感應定律和變壓器線的端電壓五線圈匝數成比例關係等原理,大膽提出改變變壓器原副線圈的接線方法,將閒置的3噸電爐上的6000V變壓器改為13800V的變壓器的建議。在遭到反對時,他通過理論分析,繼續堅持試驗並獲得成功,解決了2號電爐投產的用電問題,為二鋼廠恢復和發展生產起了重要作用,被評為二鋼廠甲等勞動模範、西南鋼鐵系統二等勞動模範,並於1950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50年代初,王成高被任命為廠生產科科長。當時抗美援朝戰爭爆發,戰爭需要鋼鐵。他與重慶296廠合作,採用少量稀土元素代替鎳鉻合金,研製出槍械用無鎳鉻新鋼種,不僅減少了槍膛的燒損,提高了槍械的使用壽命,而且節約了貴金屬。他還主持了高速航空軸承鋼、超低碳不鏽鋼、新型高速切削鋼等多種特殊鋼的研製工作,為國防和經濟建設提供了急需的鋼材品種。

1952年,他擔任了二鋼廠副總工程師,兼任廠生產科科長。他又開展電渣冶煉研究工作。他撰寫的《電渣冶煉工藝參數的探討》、《電爐鋼冶煉工藝參數的探討和電渣冶煉的鋼種、質量及其發展趨勢》等論文,發展了電渣冶煉理論。

50年代,蘇聯專家到重慶二鋼廠幫助工作。王成高領導“迎專家中心組”的工作,積極配合專家們開展工作。他們僅用20天就整理出63種技術資料,有力地促進了二鋼廠的生產發展。同時還借鑑蘇聯先進經驗,收進Y12A冷拉鋼材的球化處理曲線,由原來的等溫處理,改為正常化點回火的兩次熱處理,解決了長期未能解決的飛機上使用的冷拉鋼材質量問題。

1977年5月,他申請調到攀鋼鋼鐵研究所工作,職稱工程師,代理所長。他經常深入現場,觀察了解情況,收集各種數據,不到半年時間,就掌握了攀鋼鋼種的特點,提出了進行爐後精煉的構想。1977年12月,他撰寫了《關於攀鋼鋼種的特點和今後發展鋼種系列的初步意見》。他認為:攀鋼的轉爐鋼中,含有多種微量合金元素,且鋼中含氮、氫均低,具有較好的綜合機械性能,較好的磁性和對白點不敏感等特點。他建議:(一)利用攀鋼的鋼中多微量合金元素的強化效應,發展低合金強度鋼種系列和高強度,超高強度的調質鋼;(二)利用攀鋼鋼質較好的綜合機械性能,發展重軌鋼和槽幫鋼等耐磨鋼種;(三)利用攀鋼鋼質較好的磁性,生產高磁感低鐵損的冷軋晶粒取向矽鋼片;(四)結合攀枝花資源的特點,發展抗硫化氫、大氣、海水腐蝕的耐腐蝕鋼種系列;(五)打破常規,採取新工藝,氧氣轉爐生產優質軍工鋼。他還針對生產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加強理論研究,增建爐外脫硫設施,研究保釩冶煉工藝;加強成材手段,發展板、管品種和完善熱處理設施等一系列攀鋼生產、科研的建議。這些建議,現在已有部分得到實行。

王為人謙和,平易近人。他每次到生產現場,不是步行,就是同大家一道擠在大卡車的車箱裡。同事或下級寫的材料送到他手裡,他都認真閱讀,經常是和顏悅色地給對方指出哪些地方寫得不對,要如何修改,說得對方心服口服。鋼研所的工作人員都說;“跟老王一起工作,能學到不少東西。”

王外語功底很深。他能用英語、俄語流暢閱讀並翻譯專業書刊,其德語、法語、日語也有一定水平。他與外國專家交談時,從不用翻譯人員。一次在鋼研所,他直接用英語向外國專家介紹攀鋼的情況,外國專家對他的才學十分欽佩。

去世

1979年10月13日,他因病醫治無效,在成都逝世,終年53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