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懋基

1930年王懋基出生於生活條件優越的知識分子家庭,其父王淦昌是我國著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高技術研究發展"863"計畫的倡導者,是我國核物理事業的奠基人之一。 王懋基有許多跳槽、出國的機會,但就是那一顆熱愛地質事業的心,那一顆樸素的愛國之心,一次又一次地把大好的機會放棄了。 就是憑著這樣一種對事業的執著追究和滿腔熱情,他迎來了人生一個又一個的輝煌成果:1982年在發現大慶油田的過程中,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1984年獲得了國家突出貢獻獎;1986--1990年,連續幾年獲得部級機關成果獎;"王懋基"三個字還刻在了大慶油田的紀念碑文上,獲此殊榮的,在全國也只有幾個人。

王懋基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教授; 在上世紀50年代套用綜合物探方法評價證實松遼平原為大型沉積盆地,進而圈定出沉積坳陷和背科構造帶,奠定了突破大慶油田的基礎,1982年獲“大慶油田發現過程中的地球科學”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1984年榮獲國家突出貢獻獎。
1930年王懋基出生於生活條件優越的知識分子家庭,其父王淦昌是我國著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高技術研究發展"863"計畫的倡導者,是我國核物理事業的奠基人之一。也許是父親那份勤奮認真、刻苦鑽研、勇攀科學高峰的人生態度影響了他,王懋基從國小習就刻苦努力,17歲就考上了浙江大學物理系,1951年大學畢業,毅然走上了"地質人"這一艱苦而又光榮的人生旅程。
整個50年代,王懋基一直都在地質工作的第一線,以荒野為家,風餐露宿於天地間,餓了啃乾糧,渴了喝山泉,在雄奇的山脈、粗獷的河流、浩瀚的戈壁、深邃的荒漠間,都留下了他辛勤的汗水和足跡,就是這樣一種敢與天斗、敢與地爭的英勇氣概,就是這樣一種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中勇於探索、勇於奮鬥的精神,為新中國的地質事業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同時也用"地質人"獨有的艱辛闡釋了生命和奉獻的意義。
王懋基有許多跳槽、出國的機會,但就是那一顆熱愛地質事業的心,那一顆樸素的愛國之心,一次又一次地把大好的機會放棄了。劉天暉述說了當時的情況:"60年代,他作為地礦部的專家與石油部的人一起去阿爾巴尼亞援外,在援外的過程中認識了不少石油部的人,當時石油部很想讓他到石油部去,一次又一次做他的思想工作,但他從來沒有動搖,他只想把他的地質工作做得更好,至於生活、工作待遇方面他考慮的很少。另外前幾年出國熱的時候,他也有很多機會,老父王淦昌一位在美國的同事,當時任美國地球物理協會主席,到中國來訪問,我們都被接見過,他還問起過王懋基出國的事,但他就是一門心思的鑽進地質事業里去了。
為了某個項目,為了地質事業,王懋基可以幾天、十幾天、甚至幾個月在野外搞磁測,做研究;為了搞研究做課題,作為高級工程師的他,可以親手扛腳架,可以幾天不吃飯,結果得了嚴重的腦貧血,在一次野外測量中,從3米多深的陡坡上滾了下來,把鼻樑骨都摔斷了。就是憑著這樣一種對事業的執著追究和滿腔熱情,他迎來了人生一個又一個的輝煌成果:1982年在發現大慶油田的過程中,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1984年獲得了國家突出貢獻獎;1986--1990年,連續幾年獲得部級機關成果獎;"王懋基"三個字還刻在了大慶油田的紀念碑文上,獲此殊榮的,在全國也只有幾個人。
王懋基 男, 天橋區北園鎮清河村黨總支書記。1990年9月獲“山東省農業勞動模範”稱號。清河村人,1933年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團結帶領全村幹部民眾,認真貫徹執行黨的改革開放的方針政策,從城市近郊的特點出發,先後辦起了38處工商企業, 其中有3處中外合資企業,建起了高22層、建築面積3.3萬平方米的明湖大酒店和建築面積2.7萬平方米的濟南國際貿易大廈,使清河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連續3年全村經濟總收入過億元,成為山東省第一個過億元的村,連續7年人均分配超千元;村里建起了6000平方米的教育中心,建起了託兒所、幼稚園,建起了老幼樂園、醫院、浴室、理髮室、婦女之家;成立了文藝宣傳隊、青年銅管樂隊、青年攝影協會,辦起了有線電視台,家家戶戶安裝了閉路電視;建成了3萬平方米別墅式村民住宅和1萬平方米的“姑娘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