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雲[當代書法家]

王慶雲[當代書法家]

王慶雲(1929~ ),湖北監利人。系王遐舉先生的長公子,民革黨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湖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湖北書畫院院士。中國林業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民革中央畫院理事、中央統戰部台灣會館書畫館館員/顧問、中華中山文化交流協會理事。

人物簡介

王慶雲(1929~ ),湖北監利人。系王遐舉先生的長公子,民革黨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湖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湖北書畫院院士。中國林業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楹聯學會名譽理事,廣水市書法家協會顧問,中央統戰部台灣會館書法館顧問,民革中央畫院理事,八一書畫院顧問,臨沂書聖畫院顧問,中華炎黃書畫院特邀書法家,中國建設文協書法委員會副主席,中國書法藝術研究院藝術委員會委員,北京中山書畫社理事,北京中國書畫研究社顧問。他幼承庭訓,紹繼家學,潑墨耕耘數十年,積澱了深厚的傳統功力,形成了遒勁、平和的風格。同時也善於誇大和激化筆墨的強烈對比,並有能力協調統一歸於和諧,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之妙。在全國舉辦過多次規模宏大的個人書法展覽和聯展。作品發表於全國各專業報刊。《人民日報》、《今日中國》等各大報刊均有專題報導,在國內外引起巨大的反響。

個人展覽恩恩 學生

個人展覽

個人展覽個人展覽

主要作品

出版作品

《王慶雲書法集》、《我的父親王遐舉》、《三王書法作品集》等。

書法作品

社會評說

他出身書藝名門,其父王遐舉,叔父王軼猛,皆當代著名書法家,飲譽海峽兩岸。他幼承庭訓,紹繼家學,潑墨耕耘數十年,兼工隸、正、行、草諸體,尤以隸書見長。1986年和1997年兩次在武漢舉辦個人書法展,1988年墨龍江省美術館舉辦“京鄂九人書畫展”,1996年和1997年分別參加全國文史館員書畫展和中國炎黃文化研究會與湖北書畫院的書畫聯展。作品發表於《書法報》、《書法》等專業報刊。其作品為湖南、河南、廣西、黑龍江等省美術館,文史館收藏。被收入《當代中國書法藝術大成》、《當代書法家傳記》等多部典籍,並有《王慶雲書法集》面世。《人民日報》、《幸福雜誌》分別以《營造筆墨世界的新景觀》和《墨染的風采》介紹了他的書法成就。著名書法家吳丈蜀先生說:昔者右,軍及獻之,徽之父子兄弟,均以書法名世;今復有遐舉、軼猛及慶雲昆季喬梓,分別活躍於京都、台灣及漢上書壇。王氏門中,後先輝映,書林千載,特茂王家,值得慶賀。但於武漢黃鶴樓公園的白雲閣,著名書法家王遐舉,王軼猛和王慶雲及王氏家族成員的書畫作品在“泛鵝齋”長年展出,使墨跡直接與書法愛好者和遊客見面。其父王遐舉為當代書法大師,聲名遠播;叔父王軼猛,被台北譽為"商場書聖",在海外享有盛譽。慶雲先生從兒時起就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受到薰陶,養成了酷愛書法藝術的志向。王慶雲出身書藝名門,其父王遐舉、叔父王軼猛,皆當代著名書法家。幼承庭訓,繼家學,長於書。著名書法家吳丈蜀先生說:“昔者右軍及獻之、徽之父子兄弟,均以書法名世;今復有遐舉、軼猛及慶雲昆季喬梓,分別活躍於京都、台灣及漢上書壇。王氏門中,後先輝映,書林千載,特茂王家。”“我是長子,從小給父親磨墨。他用墨量很大,那硯台,是鋪路麻條石做的。父親白天做事,晚上寫書法,一般寫到凌晨一兩點,有時我磨著磨著就睡著了。”及長,牽紙,耳聞目染,潛移默化,王慶雲對於書法行筆、墨色、結構,都瞭然於心。心追手摹,痴墨愛書。

雲鶴有奇翼,飛鴻響遠音。承繼父親王遐舉隸書的遒勁寬博,駿發雄強,王慶雲隸書之“奇翼”在“中和”。他的書作,隸中有行,有楷,有碑。古隸里夾雜刀碑,力從中來,故能雄氣俊美、取意深厚,有種清剛氣;又間行草筆意,振千鈞豪翰,入木神奇,醇厚有味;以顏養氣,遠離奇險,動而不獷,放而不野,雍容莊嚴。六條屏長卷《後赤壁賦》,黑底白字,如陣師牧野。分如掣電,合如聚雲。長撇大捺,左右開合,結體平扁,穩重整密。王慶雲隸書,左邊撇豎,飽滿,厚實,右邊折捺,輕健,修長。乾潤短長間,見出《禮器碑》的瘦硬古雅,《石門頌》的勁健飄逸。時有枯筆出,如山翁臨水,釣起一江古意。

學藝履歷

(一)

還在孩提時,遐公就告誡他:書法是立業之本,要想在社會上成功立業,沒有一手好字是不行的,字如其人,把字寫得東倒西歪,猶如一個人窮困潦倒,萎靡不振,是會被人看不起的。遐公還語重心長的對他說:作為一個中國人,寫不好中國字,是一種恥辱。這些都是幼年時慶雲先生幫父親磨墨、牽紙時聆聽到的教誨,至今仍留在腦海中,永誌不忘。

(二)

人們常說,寫字沒有巧,就是要肯下工夫。但慶雲先生對我說,他在書法方面所以取得成就,得益於他父親的指點。遐公常對他說,乾什麼事業都要有信心、有毅力,學書法也不例外,但僅憑信心和毅力,沒有好的方法,容易走彎路,進步緩慢。慶雲先生按照父親的指點,採取"專攻一家,兼蓄百家,自成一家"的正確書寫方法,從楷書入手,初,專攻顏字,稍長,對張遷碑和張猛龍碑用功最勤,到40多歲的時候,他夜以繼日的臨摹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150多遍和張遷碑數百遍,這使得他具備了帖和碑兩個方面的紮實基礎,隨著年歲的增長和對書法藝術的逐漸成熟,認識到"繼承傳統,發揚傳統,走創新的道路"是發展的必然。這時他認為"專攻一家"的階段應該結束,必須開始"兼蓄百家"的步伐,並且還確立隸書是他的主攻方向。這時的他已經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他廣泛吸收《史晨》、《乙瑛》、《曹全》、《石門頌》等漢代名碑精髓,對當今名人隸書作品亦進行深入研究,又經過十餘年的磨鍊,他的隸書已經從"寫實"階段進入了"寫意"階段,有了質的升華。但慶雲先生謙虛的說:當前,我離"自成一家"的要求還有著很大的距離,自成一家是兼蓄百家的結果,所以要善於將古今隸書的精華為我所用,這是一條漫長的路,其目標就是使自己的書法藝術達到有別於前賢、有別於今人、也有別於故我。這正是實現書法創新,做到與眾不同所必須具備的心理狀態。

(三)

當慶雲先生多年前離鄂赴京定居時,湖北書界有同仁好友說:你這一走,我省在書法門類上少了一個品種。意即王老的隸書在湖北省是出類拔萃的。他所以有今天的成就,與他出身於書法世家不無關係,幫他父親磨墨、牽紙和辦展覽的過程,就是他最好的學習機會。當得知闊別數十年的叔父,競是台北的"商場書聖",使他感到驚訝和喜悅。這一切是慶雲先生從事書法事業的源頭和動力,在此基礎上,經過他自身的努力和書界朋友的支持,現在他的作品在書壇已占有一席之地,故人們習慣的稱王遐舉、王軼猛和王慶云為"書壇三王"。監利家鄉人民對王氏兄弟父子的書法十分敬仰,先後修建"泛鵝亭"和"泛鵝碑廊",以展示"三王"書法作品,供人欣賞,並傳諸久遠。亭、廊之所以命名"泛鵝",按史書記載,羲之對鵝情有獨鍾,他的書法,名冠古今,而對鵝群的愛好,亦不下書法,故有"羲之妙筆在鵝群"之美喻。著名書法家吳丈蜀先生贊道:"昔者右軍及獻之、徽之父子兄子,均以書法名世;今有遐舉、軼猛和慶雲昆季喬梓,分別活躍於京都及台灣書壇。王氏門中,後先輝映,書林千載,獨茂王家,值得慶賀。"詩人李光清先生以他"三王翰墨久傳聞,海內誰人不識君。明月故鄉多少夢,碑林藝苑四時春"的膾炙人口的詩句來歌頌三王的書法成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