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逵

王希逵,1932年出於遼寧省鐵嶺縣(今鐵嶺市)河夾心村。六歲(1937年)時來到依蘭,住在乾德街。家離地藏寺很近。1938年上學讀書。王希逵那時候每天上學放學,都經過地藏寺。放學或者放假,他經常在地藏寺的廣場上與同學和小朋友們玩耍。夏天在地藏寺院裡打球、打拳,在地藏寺的建築群里藏貓玩,在空地里跳繩等。到了冬天,就從地藏寺附近登上江堤,在江面的積雪,坐著小耙犁上往下滑冰,或者滾蘇雀。地藏寺成了王希逵童年的一個不解的情結。

古城情懷
——記依蘭歷史專家王希逵
王希逵在1950年從學校畢業開始參加工作,被分配到依蘭的第十區胡什哈教學。後來到了福興國小。解放初期的依蘭教師很少,所以學校也就不多,都是以屯或幾個屯設一個學校。那時候的國小缺少房舍,大多數是一、二、三、四年級在一個教室,叫做複試班。參加教育工作,也沒讓王希逵忘記深植在他腦海里的古城歷史情結。仿佛在他的生命中,注定有與古老文明結緣的機遇……這機遇終於來了。
新中國成立不久,國家就十分重視歷史文化的發掘和歷史文物的保護。依蘭做為歷史悠久而又古老文明的古城,文物古遍及城鄉,黑龍江省政府特別重視依蘭的歷史保護和發掘,明確要求依蘭成立博物館。
這個時候的依蘭,還沒有專門的歷史文化工作者,王希逵對依蘭歷史文化的熱愛,對歷史知識的痴迷,遠遠超過了對其他工作的執著。這讓組織上終於發現了他。於是1956年王希逵被文教科調出教育部門,負責籌建依蘭的博物館工作。
畢竟是剛建立,經濟條件還不充裕。博物館建成也很簡陋,展品較少,品類不多,初開館時展出了出上的猛獁象牙,披毛犀血齒,石器、陶器、瓷片、弩箭頭、銅幣等。但是,這畢竟是有了依蘭的博物館,這在全省縣級還是第一家。
為了豐富館藏,王希逵真是費盡心血,真是達到了痴迷的程度。1957年6月,依蘭縣亞麻廠挖摳麻池時,發現宋代銅幣、鐵弩箭頭、鐵門轉、繩紋鐵板。他得知這個訊息,不知道有多么興奮。王希逵親自到該廠進行了考查,逐件文物進行查驗,日夜守護著那些出土的文物,比守護新生的兒童還上心。把所有的文物都按照類別進行分出登記列表,一一錄名上冊,並寫出一份《關於依蘭縣亞麻廠出土文物情況的報告》,在報告附頁上專門列上拓片和繪製的圖樣。這些檔案整理後,及時上報到省有關組織。黑龍江省有關部門非常重視依蘭的出土文物,在《文物通訊》給予刊發。省文經局對於依蘭所做的工作給予肯定和高度評價,並授予王希逵“黑龍江省保護文物先進工作者”的榮譽稱號,對他進行了表彰和獎勵。
王希逵在實際工作中,走遍了城鄉許多地方。他發現依蘭城鄉文物遺蹟很多,但是受到破壞的現象也非常嚴重。如果不加強保護工作,那么這些文物古蹟遺存將不復存在,那樣該多么可怕呀!一種責任感油然而生:這個事情我得管,我得向領導打報告,一定採取措施保護依蘭境內的歷史文物。於是王希逵又重新把這些地方踏查一遍。逐一登記說明,並撰寫了《關於依蘭縣古遺址保護辦法的報告》。縣政府接到王希逵的報告後,高度重視此事,並以縣政府的名義下發檔案,對五國城、土城子,清邊營,倭肯哈達洞穴等古文化遺址依法進行管理和保護。依照檔案對上述遺址設定了保護性標誌進行公示宣傳,教育全縣人民“保護文物,人人有責”。正是由於王希逵的努力,及時地把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址保護起來,才使得我們今天有幸看到,本進行文化利用和歷史發掘。
王希逵乾一行愛一行,對事業非常忠誠。1958年為了繁榮和發展依蘭的藝術事業,按照局領導的意圖,王希逵又進入新的工作崗位。在他的主持下,把縣評劇團,新劇種劇團,曲藝團合併為一體。經縣政府批准成立了依蘭縣人民藝術劇院。此間在王希逵領導下,劇院上演劇種為京、評、歌、曲藝等多種多樣,演出了現代劇也占定的比例。上座率場場報滿,深受廣大觀眾歡迎。為了加強藝術交流,提高藝術水平,活躍農村文化生活,他親自組織到農民中間去宣傳演出。
此間他為文化股股長協同劇團領導組織巡迴演出隊,並親自參加到外地和農村演出。巡迴演出期間不僅展現了依蘭縣評劇團的藝術水平,還滿足了廣大農民的文化需求。這個時期依蘭的評劇團演出的場次最多,藝術水平也最高,是依蘭縣藝術史上的發展高峰。縣評劇團還培養了大批學員,多教成為藝術骨幹,有的成為外地劇團的主角。可以說此間的依蘭劇團在合江地區、在黑龍江省已經小有名氣。
由於王希逵愛好廣泛,在書法、攝影、繪畫方面都有建樹。自依蘭改革開放後舉辦各種文化展覽以來,他都經常有新作品參加展覽。其中攝影有《回部送書》、《知青下鄉》、《農民運動會》、《百會綻放》等,《荷花盛開》、《霧淞》被合江時報發表。
王希逵可謂是多才多藝。無論是縣防汛、大搞綱鐵活動,還是舉行大型會議如黨代會、人代會、政協會議等,王希逵都被抽調去做服務工作。參加編寫快報、寫橫額,寫標語,攝影等工作。這些工作雖然不是驚天動地,卻在社會的日常生活中離不開。正是王希逵默默無聞的工作,在那火紅的年代,人們從他手上繪就的圖片、文字、攝影了解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激勵著人們去奮發進取。
王希逵對歷史文化的熱愛始終沒有間斷。1981年縣政府組織編纂《依蘭縣誌》工作。王希逵被抽調到縣誌辦,籌建編寫縣誌工作,會同其他主任和老同志立綱編目,組織人員收集有關依蘭歷史資料。編纂縣誌,是相當耗時費力的工作。需要蒐集資料,需要對資料進行甄別整理,需要進行細緻的案頭書寫,需要反覆的推敲……他和縣誌辦的同志一起起早貪晚,終於在1990年出版完成了《依蘭縣誌》。
王希逵對依蘭歷史的了解較多,因此1982年以後他開始參與政協編寫文史資料工作。他撰寫的歷史研究文獻有《三姓地名的由來》、《略讀依蘭出土的銅印和銅幣》、《捕律採珠》、《遼代的五國城》、《東北邊隆重鎮——依蘭》、《依蘭的地藏寺》、《依蘭二人轉發展簡況》、《宋徽、欽二帝死於五國城》、《仁間事的鼓樂隊》等等,有許多篇在國家級出版的《譜土金沙錄》、《黑土十三篇》中發表。
由於工作需要,王希逵於1983年被調到縣檔案局工作。在此期間,他象找對了工作路徑一樣,終於有展示自己才華的地方。在王希逵的主導下,檔案館不斷擴大館藏,豐富檔案門類。他先後徵集了《三姓家譜》,縣評劇團藝術檔案,以及到科級以上領導幹部及其他個人檔案,歷屆縣級領導班子照片等。編寫了《依蘭縣檔案管介紹》、《依蘭縣檔案館指南》歷屆黨代會、人代會、政協會議簡介等珍貴歷史檔案資料。
1993年退休以後,也不在家消閒。縣財政局為了編纂部門史料,便把王希逵聘請去,組織編纂工作。此期間他編寫了《1945—2005年依蘭縣財政局組織史資料》四本,和《1986—2005年依蘭縣財政局財政史》。這些史料都付梓印刷,成為珍貴歷史資料。
王希逵在崗位上工作幾十年一直是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任勞任怨,以極其認真負責的精神為依蘭的文化事業,文史工作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王希逵興趣廣泛,有多種愛好。在勤奮的工作之餘,王希逵以詩詞、書法來寄託對家鄉依蘭悠久人文歷史的感慨,表達出對依蘭美好山水景觀的熱愛情懷。這種情懷集中體現在他所撰寫的《豫詩草》一書中。書中許多詩詞作品相繼發表在《雪國風稚詩卷》、《五國城詩鴻》、《新春楹聯集粹》、《五國城書畫集》、《黑龍江當代楹聯集》、《中國老年詩詞藝術全集》、《東方書畫藝術家大典》、《中國老年書畫攝影藝術全集》、《首屆“羲之獎”作品集》、《集夏詩韻》、《中國名人格言》、《時代的強凌晨——奧運寄語、紅色詩詞》、《黑龍江詩詞二十年》等書籍里,有許多作品被評為一、三等或優秀獎。
讀著王希逵這些詩作,瀏覽過他親筆撰寫的歷史文章,更對這位於家鄉歷史文化有著突出貢獻的老人增添敬仰之情。如今年過古稀卻仍然懷有一顆赤子之心,對家鄉依蘭的眷戀,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為教育青少年一代發揮著餘熱。我們願王老健康長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