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錫[清朝官員]

王天錫 ,陽西塘口彭垌村人,清乾隆三十二年,官封“朝議大夫”、“儒林郎”以及“湖南嶽州督糧道”,後辭官歸家,在家鄉頤養天年。

王天錫出生在一個窮苦的農民家庭,其父靠擔柴、采白葉(棕葉)賣錢為生。王天錫自幼勤奮攻書,苦學不輟,還喜歡與文士交遊。鄰村有唐舉、葉秀二公 ,與天錫甚相友善,三人常在一起研習文章。夭錫因家窮,鄉試、殿試都賴唐葉二公相助盤纏,才得以為官。

乾隆後期,長江常為患。乾隆苦無良策。廷議時,天錫心血來潮,自告奮勇,竟在百官面前向乾隆要下了治理長江水患的重任。乾隆即封他為湖南嶽州督糧,著全為整治長江水患。天錫接受任務後,與他相好的朋友都為他擔心,因為長江水患頻繁,朝廷已無法拿出更多的錢去治理。上幾任去治水患的官都因此遭了殃;而王天錫乃一介書生,治水經驗一點也沒有。據說,當年朋友曾問他,家裡有多少財產。天錫答家有租一百石,牛十頭,自耕田三十石。朋友嘆口氣說,這點財產還不夠買簸箕之費呢。天錫聽後為自己的一時衝動而後悔莫及,第二天他就向乾隆請了病假,一連在家躺了十多天。乾隆懷疑他是假病,就派人到他家查訪。幸而有人及早告知天錫,他連忙使人弄來豬血,放到口中含著。查訪的人到來,天錫披頭散髮,捶胸頓足,口吐“鮮血”,“昏”了過去。來人見狀,將情形告知了乾隆。

來使走後,天錫尋思,裝病只能騙過一時,時間一長就會露馬腳,弄不好就是欺君之罪,招來殺身之禍。苦思無良計,天錫最後假裝自己死了,讓家人抬著空棺材回鄉,他化了妝遠遠跟在後面,逃過了乾隆的眼睛。回鄉後,天錫仍心有餘悸,乃謝門不出,隱姓埋名。

十幾年做官,天錫積了一筆錢,他用這錢在彭垌村建了座大祠堂,曰“王氏祠堂”。祠堂占地面積約三百多平方米 ,硬磚砌築,瓦木結構頂挑檐挑花,琉璃瓦口,祠門楹聯曰∶“三槐培祖宅,五馬耀祠門。”又在距祠堂門口十步左右,樹一華表,以志他功名。祠堂建好後 ,天錫又在村面前、隔河的對岸建了座“石竹廟”;在往下三里山坳處建了座“吊狗廟”,用以紀念唐葉二公,廟是以二人所住的村子而命名的。天錫遺囑後人:子子孫孫,不要忘記到二廟祭祀。二廟於文革時拆毀,而王氏祠堂因年深日久,檁子遭蟻蛀,村民棄置不用,荒草叢生。不少村民還記得,祠堂大廳上方曾懸掛著王天錫的“朝議大夫”、“儒林郎”、“湖南嶽州督糧道”以及“浩天誥命”等四塊匾牌。

離祠堂百步彭垌村邊,是天錫回鄉建的房屋,門口有一石獅子,木門厚重,是傳統的四合院建築。晚年的王天錫在屋裡觀書作畫,度過了他極為平淡的一生。 王天錫死於清嘉慶年間,死後葬於彭垌村前面的山嶺上,他子孫修了一座白灰砂磚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