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喬洞石窟造像

王喬洞石窟造像

王相傳春秋時代周靈王太子,王子喬(姬姓,名晉、字子晉)以直諫被貶為庶人,曾棲身修道於此,後得道乘履化鳧而飛,“王喬洞”因此得名。喬洞石窟造像有名王喬洞石窯造像、王喬石窟,是江淮之間唯一的石窟藝術寶庫。此窟乃天然石灰岩溶洞,全洞長55米,南洞口寬3.5米,北洞口寬5.5米,洞高3~5米不等,洞底平坦,面積約200平方米。

簡介

王喬洞石窟造像有名王喬洞石窯造像、王喬石窟,是江淮之間唯一的石窟藝術寶庫。此窟乃天然石灰岩溶洞,全洞長55米,南洞口寬3.5米,北洞口寬5.5米,洞高3~5米不等,洞底平坦,面積約200平方米。

洞內兩側壁上,有隋代浮雕佛像和動物約530尊,多集中在洞口附近。其中僅一座觀音形態完整,余則被鑿去頭部。此外,還有幾組圖案:兩個侍從和兩個武士之間,有1隻大象和1個獅子,上面分別坐著普賢和文殊菩薩。觀音兩邊站著4個弟子,觀音的蓮花座下裝有大塊的雲氣紋。另在佛像中還可以散見虎、馬、麒麟、狗等動物像。由於石灰岩鍾乳發育較快,所以這些石刻表面已蒙上了一層薄薄的鐘乳石。石壁上,還刻有石碑6塊,最早的為北宋紹聖二年(公元1095年)所刻,其次是明嘉靖和隆慶年間兩塊,清代3塊,統屬遊記。東岩壁上洞口,有嘉靖年間所刻的“王喬洞”3個楷書大字。

傳說

相傳春秋時代周靈王太子,王子喬(姬姓,名晉、字子晉)以直諫被貶為庶人,曾棲身修道於此,後得道乘履化鳧而飛,“王喬洞”因此得名。

重點文物

王喬洞,1956年被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省政府又重申這一決定。本市文化局已立碑記,列為市內名勝古蹟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