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和齊

王和齊

王和齊,男,1936年出生,山西汾陽縣人,晉劇男旦演員。9歲隨父親學戲,1947年,進入本村吉慶園戲班,1948年,正式登台演出,中國戲劇家協會山西分會會員、國家二級演員、交城縣政協委員。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王和齊,晉劇男旦演員。1936年出生在汾陽縣唐興莊,在母親生過的9個娃兒里,排行老二。9歲隨父親王清明(中路梆子界有名的‘十四紅’)學戲,1947年,進入本村吉慶園戲班,白天師從王培生(小名四園子, 晉劇著名乾旦‘毛毛旦’的第一個徒弟,‘毛毛旦’作古後的唱片錄音,皆由其仿唱)、冀增海(藝名‘一千三’)、尹有生(藝名‘曬鞋旦’)練功打戲。1948年,正式登台演出,充任夾生旦(即生、旦均演)。當年冬天,父親又把他送到平遙縣城,寄住在吳金翠老師家中,每天由吳老師領著,到 晉劇著名旦角兒程玉英那裡學戲。1949年5月,在汾陽縣冀村一年一度的端午節花兒會上, 晉劇‘鬚生大王’丁果仙率太原市新新劇團趕會演出。父親帶著一起進入該團。從此,在太原市南肖牆的和平劇院與馬玉樓、高笑梅、閻巨才、王桂葉、陳晉萍等一起,在丁果仙、牛桂英等老師的門下學藝。

作品

在丁果仙老師的精心輔導下,13歲那一年,王和齊共出演了《金水橋》、《教子》、《血手印》、《龍鳳劍》等17部戲的不同角色。觀眾說他扮相神形畢肖,男扮女裝勝於女扮女裝。那一年,王和齊扮相轟動太原、晉中、呂梁等地,小小年紀便得了個藝名“十三旦”,名聲傳開後.王和齊就給自己的戲路選定了終生不改的男旦角色。

1952年春天,王和齊轉到汾陽縣杏花村戲班,同年3月加入交城縣人民 晉劇團,主演青衣、花旦、彩旦等角色。從此,他的藝術生涯開始大轉變。1953年,隨交城縣人民 晉劇團赴首都北京演出兩個多月,劇目有《回龍閣》、《武家坡》、《算糧登殿》等,劇場和一些街頭的海報上這樣寫道:“主演王和齊、藝名‘十三旦’,青衣、花衫,三晉馳名。”當時,劇場請來了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三位大師觀看演出。演出結束後,劇場經理把他叫到休息室請梅先生指教。梅先生根據他在《算糧登殿》和《武家坡》當中的表演,認真細緻地指出了戲劇人物的身世和心境變化的特點。之後,他遵照梅先生的指點,很快改變了板式序列,取得了非常好的劇場效果。那次,王和齊的演出轟動京城,海報上後來竟打出了“小蘭芳”的字樣。

榮譽

從藝50餘年,48年演女人,2003年中央電視台“戲曲人生”欄目攝製組為他製作了—個專題節目,題目是“中國最後的一名男旦”。在山西省 晉劇界,被戲迷朋友們譽為山西梅蘭芳。

“梅花獎”獲得者、著名 晉劇演員宋轉轉當年在交城 晉劇團的時候曾經得到過他的指導。

他先後帶出的7班戲校學生中,還有國家二級演員任美蓮、閻普菊、王雪風、王海風等。1962年,山西省戲曲學校就請他去傳授過“牧羊卷·牧羊”與“火焰駒·打路”兩折戲。1981年,他在晉南演出,臨汾蒲劇院院長趙乙也請他到團傳授了“牧羊”與“打路”,經他傳授的學生薛三勤,在1982年獲得山西省中青年演員會演二等獎。1984年,清徐縣 晉劇團請他輔導《殺狗》,在太原市戲劇會演中,演員王文麗、李和平均獲金牌獎。為此,太原市文化局為王和齊頒發指導教師榮譽證書,並贈掛簾一副,上書“春風化雨,辛勤園丁”。

近年來,當王和齊發現傳統戲的表演程式很難適應現代戲的狀況,與其他一些藝人創造了“刨地打坷垃”、“摘棉花”、“踩麥壟”等13種現代戲表演技法,為山西戲曲表演藝術增添了寶貴的財富。

評價

1999年4月份,電視連續劇《郭蘭英》攝製組在祁縣喬家大院拍攝郭蘭英小時候學戲的鏡頭,在挑選郭蘭英師傅“雲山師傅”扮演者的時候,劇組對這一演員的人選一直不很滿意。最後,經當地文化部門的同志推薦,初步選上了王和齊。當時,王和齊已經63歲。

接到劇組的邀請,王和齊趕到攝製組。導演一見老人,感到非常滿意,便讓他去進行化妝。不料,化妝師一見王和齊,馬上就愣住了,脫口說了一句話:“不平凡,不平凡,山西的‘梅蘭芳’果然名不虛傳。你不能化妝,一化妝反而就不行啦。”之後,王和齊沒有經過任何化妝,只在衣服上作了些變動就進了角色。由於是熟門熟路,王和齊扮演的郭蘭英師傅“雲山師傅”一舉一動非常到位,《郭蘭英》劇組的所有同志都被他的演技折服,稱讚老人銳氣不減,寶刀不老,無愧於“山西梅蘭芳”的美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