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故居

王力故居

王力故居座落在廣西博白縣城廂鎮(今博白鎮)新仲村岐山坡,離縣城1個公里。始建於清嘉慶六年(1796年),總占地面積1100多平方米,坐北向南,為三進27室,具有客家民居建築風格。由於年久失修,已有相當部分房屋於20世紀90年代初崩毀。

基本信息

故居簡介

王力故居王力故居
王力先生神奇的學術生涯和傑出的成就,是後人豐富的精神食糧。為了弘揚王力先生勤奮好學、龍蟲並雕、中西貫函,忠誠教育事業,熱愛祖國的精神,緬懷先輩,激勵後人,博白縣縣委、縣政府決定修復王力故居和建設王力紀念館,把王力故居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文化學術研究交流基地,文化與旅遊結合的人文旅遊景點,民眾休閒學習的好去處。並從2002年3月份開始籌備修復王力故居。把王力故居、紀念館的規劃納入整個縣城的規劃,總投資1000多萬元。

規劃第一期工程:王力故居主體工程和故居前面小廣場的硬化。占地約1400平方米,建築面積918平方米,房屋20間,確保在原貌的基礎上建成磚混結構房屋;第二期把道路拓寬,建好停車場;第三期工程把王力故居前面的五戶人家房屋搬遷,建設王力廣場,擺放王力先生銅像,恢復門前7個池塘,把故居前的魚塘建成荷塘,池塘種荷花,周邊種竹、柳樹、桂花樹,建造彎拱橋、涼亭等,闢為休閒遊樂場所。將岐山坡國小改名王力國小,故居後面建設王力國中,在岐山坡國小左邊建造王力紀念館。籌建工作得到上級有關部門、海內外各界人士、王力先生親屬及全縣廣大民眾的關心支持,獻計獻策,出力捐錢,捐獻文物。目前第一期工程已完成,於2003年12月5日舉行修復落成典禮。

王力簡介

王力,字了一。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白縣人。生於1900年8月10日,卒於1986年5月3日。中國語言學家、教育家、翻譯家、中國現代語言學奠基人之一,散文家和詩人,北京大學中文系一級教授。同時擔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副主任,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顧問,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中國語言學會名譽會長,中國邏輯與語言函授大學原名譽校長。

1913年國小畢業後失學。

1916年在博白高等國小任國文教員。

1924年入上海南方大學學習,次年轉入上海國民大學。

1926年考進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1927年赴法國留學,獲巴黎大學文學博士學位。

1932年回國,歷任清華大學、燕京大學廣西大學、昆明西南聯合大學教授,嶺南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中山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語言學系主任。

1954年調北京大學任教授,直至去世。曾兼任漢語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並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副主任。1956年被聘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

1957年冬赴波蘭講學。曾當選為廣東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廣州市人民政府委員,北京市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至五屆委員,第四、五屆常委;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第四、五、六屆委員,第五、六屆常務委員會委員。曾兼任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顧問,中國語言學會名譽會長,中國音韻學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委員。

60年來,王力一直從事語言科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為發展中國語言科學、培養語言學專門人才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1936年發表《中國文法學初探》一文,對中國語法學界自《馬氏文通》以來因襲英語語法研究的狀況提出批評,同時對漢語語法的特點和研究方法做了初步探討。

1937年發表的《中國文法中的系詞》,指出系詞在古代漢語裡不是必要的,漢語的句子也不一定都要有動詞,這揭示了漢語不同於印歐語言的一個突出特點。他的《中國現代語法》(1943)、《中國語法理論》(1944)以及《中國語法綱要》(1946)等著作,以《紅樓夢》為主要研究對象,建立了自己的漢語語法體系。

在40年代,王力的語法著作和呂叔湘的《中國文法要略》都對漢語語法研究起了重要的影響。

作品介紹

王力的主要專著有《中國現代語法》、《漢語詩律學》、《漢語音韻學》、《漢語史稿》、《中國語言學史》、《同源字典》等。其重要論著編入《王力文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