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沙

王一沙,原名王胤,就讀於蘇州第一師範,中共黨員。王一沙因參加革命活動,遭校方開除。1926年,王一沙進黃埔軍校學習。“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他被捕入獄。獲釋後,參加紅軍。1932年不幸犧牲。

基本信息

簡介

王一沙,原名王胤。常熟淼泉人。在蘇州第一師範讀書時,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是學生運動領袖之一。蘇州成立學生聯合會,他任副會長。1925年蘇州成立第一個共產黨支部,他轉為中共黨員。“五卅”慘案發生後,他以學聯名義,奔走呼號,喚起民眾,進行罷工、罷市、罷課鬥爭,發動勸募獻金。“三罷”結束,將募捐所得除去開支以外的餘款,支援修建蘇州“五卅”路,以喚醒民眾,毋忘國恥。

王一沙 王一沙

烈士

“擴大的六屆七中全會在此宣布:對於一切被錯誤路線所錯誤地處罰了同志,應該根據情形,撤消這種處分或其錯誤部分。一切經過調查確係因錯誤處理而被誣害的同志,應該得昭雪,恢復黨籍,並受到同志的紀念。”

—中共中央擴大的六屆七中全會《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他,27歲就永別了所投入的鬥爭事業,所追求的崇高理想。他與家鄉的親人永別,與共事的同志永,他受“左”傾路線的迫害而被無辜錯殺。要不是那一個錯誤的決定,他完全可以為革命作更多的工作,有更多的建樹,即使是犧牲,也必然更慷慨、英勇。貢獻。他,就是理應得到同志們紀念的王一沙烈士。

求學

王一沙(原名金(xiào),學名胤純),1905年出生在常熟淼泉鄉長浜村一貧農之家。他9歲喪父,自幼養成了吃苦耐勞、勤儉樸實的生活習性。1921年夏,王一沙於常熟孝友高等國小畢業後即考入蘇州的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為本科第12屆甲班生。進該校讀書的大多是貧民子弟,各自家境與經歷均大致相同,大家都勤勉攻讀,致力於完成學業務。儘管每周要有36個課時,5年要學17門課程,但憑著一股鑽勁和韌勁,王一沙順利地讀完了前3年的課程,升到了四年級。

歷史背景

其時,雖然整箇中國正處於軍閥割據時代,但由於五四愛國運動的巨大影響,且蘇州與南京、上海、常州、無錫等大中城市相距甚近,各種新思潮、新學識紛至沓來,這對求知慾旺盛的青年學生來說既有新鮮感,又富感染力。王一沙通過幾年的校園生活,已婚不滿足於刻板的、缺乏活力的課堂學習,認為學生首先要懂得愛國,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品德不好者有了學識也於社會無益,甚至反成了作惡的工具。因此,王一沙與把目光瞄準校外,把精力移向政治。1924年下半年,王一沙與同學匡亞明等一同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5月30日成立國民黨蘇州第一區分部時,王一沙與匡亞明、秦邦憲等人同在等一區分部了,彼此交往甚多,志同道合。在1925年春,王一沙加入了共青團。當時一師的學生會主要由國民黨秘密領導,王一沙為學生會幹事,無論編輯《曉光》周刊,還是做好惲代英、蕭楚女等人到一師講演的組織接待工作,他都能認真負責地完成。

“五卅”演講會

孫中山逝世後,舉國衰悼。蘇州各公團及市學生會很快發起組織追悼會籌備會,並召開會議推定15人為籌備會委員,王一沙亦名列其間。籌備會發動和組織蘇州各界民眾進行哀悼活動,廣泛傳播孫中山的遺囑和革命精神,形成了一次聲勢浩大的革命宣傳活動。

不久,“五卅“慘案發生,帝國主義在中國土地上隨意屠殺中國上人,在全國引起了極大震動。一場中國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革命大風暴迅速由上海席捲全國。慘案的訊息於事發當日下午傳到蘇州,王一沙當即與學生會幹事在一起,研究如何發動全校學生投入到這場反帝運動中去。就在這時,惲代英由上海趕赴蘇州一師,為發生”五卅“慘案一事進行講演。然後,校方的態度是冷漠的,認為學生應該兩耳不聞窗外事,因此在得到學生會要在晚上召開“五卅”慘案演講會的報告後,遂下令:不準學生集會,不準占用學校禮堂,不準使用電燈照明。學生會並沒有因此而沮喪,王一沙和其他幹事一起分頭髮動和組織同學按時到會,一起布置會場。當晚,“五卅”慘案演講會在操場上如期進行,臨時搭的主席台上掛著兩盞耀眼奪目的汽油燈。主席台上站著一個剃平頭,著布鞋,身穿“愛國布”長衫的青年人,他就是共青團中央負責學生和宣傳工作和著作青年學者惲代英。惲代英在台上時而揮拳,時而屈指,憤怒地訴說著“五卅”慘案的經過,列舉帝國主義在中國土地上的種種罪惡,分析著中國之所以窮困落後的原因,呼籲青年學生要團結起來,反帝愛國,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做一個有抱負的熱血青年。聞聽之下,同學們莫不為之動容。惲代英的演講點燃了學生心底反帝愛國的火苗。他們在王一沙的帶領下振臂高呼:“打倒帝國主義!”“廢除不平等條約!”“國民革命萬歲!”等口號聲震校園內外。

入黨

次日,蘇州市學聯召開緊急會議,有13所學校的800餘名學生列席會議,經議決即日罷課示威。6月1日上午起,各校學生均組織上街宣傳和募捐。一師的同學在校學生會的領導下,組成若干募捐小組,各小組的同學均手持毛竹筒(放銀角子和銅元用)沿街進行勸募活動,足跡遍及大街小巷,市內市外。有的還乘火車到唯亭、滸關,深入農村,宣傳募捐。市區許多巨型的外商廣告牌都被擊毀於地。王一沙在五卅運動既帶領同學一街宣傳勸募,又要負責本校學生會的活動,同時還要參與蘇州市學聯的領導工作,這些都充分顯露發他的組織活動能力。他以不知疲倦的鬥爭精神和滿腔的革命熱情感染著周圍的同學,成為公認的學生領袖。在這一時期,王一沙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由於缺課太多,王一沙有時也為學業跟不上大家而感到苦惱。他時常清早起身,來到校園裡,迎著初升的朝陽放開嗓子唱一支《馬賽曲》。昂揚的歌聲抒發著他追求真理,崇高鬥爭的執著信念,胸中的惆悵也隨之煙消雲散。

被學校除名

1924年至1925年間,惲代英、蕭楚女、侯紹裘等革命家常應一師學生會的邀請到校講演,傳播馬列主義,由王一沙、匡亞明等負責接待。一師學生中秘密的革命活動漸漸增多,愛國革命的思想如同一把火炬照亮了學生的心坎,也照亮了他們眼前的道路。五卅運動爆發後,全校學生在校學生會的組織下衝破了校方關於“學生未畢業前……不得參加任何政黨,參與任何政治活動“的禁令,參加進步活動的學生和活動次數漸次增多,引起了校方恐懼不滿和政府當局的責難。為了抑制學生進步的政治活動,校方於是1925年夏將王一沙除名。

報考黃埔軍校

王一沙回到常熟後,在淼泉國小執教為業。雖然人離開了朝夕相處4年久的一師,離開了鬥爭中的姑蘇,但他對真理的追求並未減弱。在家鄉,他看了父老鄉親祖祖輩輩忍受封建官僚和地主階級的種種剝削,歲歲月月過著牛馬不如的苦難生活時,如同芒刺在背。推翻舊世界,翻身求幸福的強烈使命感在催促著自己。同時王一沙還清醒地認識到,要完成推翻舊世界這個歷史的重任,光靠他一個人執教鞭是不形的,必須依靠人民革命的力量。現在自己如同離群孤雁,要革命首先要找到組織。於是,王一沙心中醞釀著一個投筆從戎,報考黃埔軍校的計畫。他還得知悉,自己所崇敬的,並有多次交往的惲代英已於1925年底到埔軍校任政治總教官。王一沙試圖做母親的思想工作,堂而皇之地走出家門,但母親對他的遠行計畫感到驚悸不安。不得已,王一沙懷著一種既昂奮又負疚的心情俏然離家出走。

1926年6月,王一沙到上海報考黃埔軍校,不久即告錄取。當他登上開往廣東的輪船,發現與他一個艙房的另兩個年輕人同樣是去廣州黃埔軍校的,而且,其中叫周文在的還是常熟人,另一個叫周倜的則是江陰農運領袖周水平的胞弟。同鄉、同志、同齡人,王一沙和他們一路上暢談著各自的理想抱負,時間不長便引為知已。

抵達廣州後,始知第五期招生已經滿額。待學校新建營房後,王一沙等3人才輪到入學,屬第六期的入伍生,編在二團二營七連。

革命浪潮

北伐革命的形勢勢如破竹,崇尚革命成了青年人的時髦追求,因此在報考黃埔軍校的青年中也都各有抱負。王一沙和周文在、周倜都是中共黨員,在連隊中又朝夕相處,他們常在一起研究分析連隊的情況,交換各自的意見,並通過交朋友的方式團結了周圍的一批人,為了取得上級黨組織的領導,王一沙等人到黃埔軍校後就去中共兩廣區委轉黨的組織關係。1927年春節後,他們的中共組織關係才被轉到黃埔軍校。王一沙參加了二團的黨支部工作,其所在七連的10來箇中共黨員由他負責聯繫。

黃埔軍校每連都建有國民黨黨部,由誰當連黨部的常務委員,實際上關係到連隊的領導權是由左派掌握,還是落在右派手裡的問題。為此王一沙提出領導權決不能落到右派和政治身份不明的人手裡,應該推選思想進步,為人正直,辦事公道的人來擔任連黨部常務委員。他發動身邊的進步同志來做秘密的團結教育工作。經過努力,通過公開投票選舉,王一沙的計畫實現了,一位思想進步的同志被選為國民黨連黨部的常務委員。

1926年5月中旬,北伐軍先遣部隊葉挺獨立團由廣東入湘。在工人、農民、青年學生的熱情支持配合下,擊潰敵湘贛軍和陳炯明部隊,連克攸縣、茶陵,到7月9日國民政府誓師北伐後不久,已進克泗汾、醴陵等地。湖南農村的大革命更加洶湧澎湃,廣大農民組織起來,向不法地主和土豪劣紳展開了猛烈的攻擊,幾千年封建地主的特權初步打得落花流水。王一沙所連里的一些湖南學生接到家中來信後便議論紛紛,有的人說:“家裡人的長袍子給剪短了”,“家裡東西給分掉了”,也有的說“家裡人挨打了”“革命勝利了”,農村中的情況比過去更壞了“,一時眾說紛雲,參加議論的人也越來越多。究竟如何看待北伐革命的勝利,又如何估價農民革命,政治討論會議主席周文在便組織全連同學一起討論,讓大家敞開思想,擺事實,講道理。王一沙在會上作了鞭辟入裡的發言,他從中國農民世世代代受地主階級的壓迫剝削講起,講到今天得到解放,站起來支援北伐,推翻壓迫,廢除剝削、最後他又講到作為黃埔軍校的學生生理應當站穩立場,明辨是非,應當教育家人正確對待北伐,正確投身革命。不少同學反映通過政治討論會提高了認識,學會了用全面的歷史的觀點去觀察問題,分析問題。

被捕

1927年3月,王一沙所在連隊從廣州沙河燕塘調防到黃埔軍校部執行任務。不久,蔣介石在上海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很快地廣州也發動了“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殺。一批又一批共產黨人和革命分子或英勇犧牲,或橫遭囚禁。白色恐怖日甚一日,王一沙和上級黨組織的關係中斷了,既不了解外界的情況,又得不到組織的指示。革命遭到了挫折,但王一沙並沒灰心氣餒,他與連里的共產黨員相互勉勵,決心誓死不向國民黨右派投降。4月下旬的一天,團部到七連搞緊急集合,王一沙被當場拘押,罪名是共產黨員。王一沙被捕後,先是關押在中山艦上,判刑後被移押於珠江南岸某處監獄。不久,周倜遭逮捕(後病死獄中),周文在則跑出黃埔軍校去南昌參加了“八一”起義。

國共分裂,革命由高潮跌入低谷,中共黨組織和工農民眾的革命運動受到極大摧殘。王一沙雖然身陷囹圄,但鬥志彌堅。他先後數次寄函周文在家中,字裡行間對革命前途充滿了必勝地的信心。並說,自己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深知窟的痛苦和社會的不平等,一俟出獄,他即設法尋找洪鈞(紅軍),投身農民革命運動。

出獄

1929年,王一沙出獄了,他按照在獄中就制訂好的計畫,繞道香港至廣東東江地區(現在的潮汕、 惠陽梅州三地區),投身於土地革命戰爭,後任中共東江特委代理秘書。正當王一沙在這革命的大潮流中雄心勃勃,力圖大顯身手之時,不幸於是1931年秋因所謂的“AB團”案件而在潮汕的大南山被錯殺,血灑南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