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樹杜鵑

玉樹杜鵑

玉樹杜鵑是杜鵑花科杜鵑花屬的小灌木,有花,生於海拔4200米的林中,分布於青海西南部。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種中文名:玉樹杜鵑
種拉丁名:RhododendronyushuenseZ.J.Zhao
國內分布:產青海西南部。生於海拔4200米的林中。
海拔:4200
命名來源:(亞種)(高原生物學叢刊)[青海木本植物志:附錄1.1987]
中國植物志:57(1):119
亞組中文名:高山杜鵑亞組
亞組拉丁名:Subseet.Lapponica(Balf.F.)Sleumer
組中文名:杜鵑組
組拉丁名:Sect.Rhododendron
亞屬中文名:杜鵑亞屬
亞屬拉丁名:Subgen.Rhododendron
屬中文名:杜鵑屬
屬拉丁名:Rhododendron
亞科中文名:杜鵑花亞科
亞科拉丁名:RHODODENDROIDEAEDrude
科中文名:杜鵑花科
科拉丁名:Ericaceae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態特徵

小灌木,直立,叢生狀,樹皮灰褐色。當年生小枝粗壯,直徑約1毫米,密被黑白相間的盾形鱗片。葉聚生枝頂,革質,橢圓形或長圓形,長6—8毫米,寬314毫米,頂端圓,無短尖頭,基部楔形或寬楔形,邊緣稍反卷,上面暗綠色,被灰白色薄片狀鱗片,連線或稍相重疊,下面黃綠色,密被臍狀、相互重疊、均一的淡黃色鱗片;葉柄長約1毫米,被盾形棕色鱗片。花頂生,常2朵;花梗長0.5—1毫米;花萼小,長約1毫米,5裂,裂片不等大,長圓形,儀邊緣稍具鱗片;花冠闊漏斗狀,長5--6毫米,紫色,花管長約2毫米,內面密生白色柔毛;雄蕊10,不等長,較花冠短而長於花管,長3---4毫米;雌蕊與花冠等長或稍短,長5--6毫米,子房長約1.5毫米,下部無鱗片及柔毛,上部密生鱗片,頂端有微柔毛,花柱長3.5--4.5毫米,無毛,柱頭頭狀。

參考文獻

RhododendronyushuenseZ.J.Zhao,青海木本植物志,附錄1.1987.

亞組概述

Subseet.Lapponica(Balf.F.)SleumerinBot.Jahrb.74:535.1949.--Ser.LapponicumBall.F,inNot.1zk)t.Gard.Edinb.9:298.1916.——Set.ParvifoliaBuschinPl.URSS18:44.1952,proparte--Ser.BurjaticaMalysehewinNot.Syst.Herb.Inst.Pot.Akad.Sci.URSS2l:455.1961.--Sect.Lapponica(Ball.F.)PhilipsonetM.N.PhilipsoninNot.Bot.Gard.Edinb.34:25.1975.---Sect.SetosaPhilipsonetM.N.Philipsoninibid.34:3.1975.常綠小灌木,分枝密集,常纏結成墊狀。葉小型,下面表皮細胞具有脊狀紋的乳突,鱗片密集或稍有間距,同色或二色,具有寬而波狀的邊緣。花序頂生,1至數朵花組成傘形總狀花序;花梗短;萼明顯5裂;花冠漏斗狀;雄蕊5—10;子房5室,被鱗片。蒴果短小。種於無翅,有不明顯的鰭狀物。亞組的模式種:高山杜鵑Rhododendronlapponicum(L.)WAHL.本亞組共有40種,除一種分布於東北地區和內蒙古,少數產於陝西、甘肅、青海外,其餘均集中分布於四川、雲南及西藏的山區;北半球寒帶及高山地帶也有間斷分布。我國有39種。

本組概述

Sect.LepipherumG.DoninGen.Hist.Dich—lam.Pl.3:845.1834.小至大灌木或小喬木,通常常綠,少有半落葉,有些種類附生。葉小至大。花序頂生,或同時有2—3個側生花芽出自枝頂葉腋,通常傘形總狀、短總狀或近似頭狀;花小至大;花萼短小成檐狀或裂片發達成葉狀;花冠漏斗狀、鍾狀或筒狀;雄蕊通常10,少有多於或少於10枚者,通常伸花冠筒部;子房通常5室,少有6—12室,花柱細長勁直或短而強度彎弓,潔淨或基部被鱗片或短柔毛。蒴果果瓣木質。種子有翅或無翅,通常兩端有鰭狀窄翅。組的模式種:RhododendronferrugineumL.本組共約160餘種,主產東喜馬拉雅地區至我國西藏、雲南,7種在中南半島,1種在阿富汗、巴基斯坦,1種產日本,北美2種,歐洲4種。我國147種,大部分種類產西藏、雲南,少數種產四川、甘肅、青海、陝西、黑龍江,極少數產華南。H.Sleumer(1949,1980)將本組分為20個亞組,除1個亞組產歐洲,1個亞組產北美外,其他18個亞組我國均有。J.Cullen(1978,1980)將毛枝杜鵑亞屬Pseudaza—lea,糙葉杜鵑亞屬Pseudorhodorastrum所含的2個組以及迎紅杜鵑亞屬Rhodorastmm,作為4個亞組,並還建立了3個新亞組:Subsect.Monantha,Subsect.Fragarifiora,Sub—sect.Afghanica,因而將本組分為27個亞組。本志基本採用的是Sleumer的系統,也採納了一部分Cullen的觀點,認為國產種類可以分為20個亞組。

亞屬概述

Subgen.EurhododendronK.KochinLi,ndr01.2:157.1852.--Subgen.LepidorrhodiumKoehne,DeutsheDendrol.449.1853.——Sect.Lepidorhodium(Koehne)Rehd.InBailey,StandardCycl.Hort.5:2937.1916.矮至大灌木,少有喬木。植株被鱗片,至少幼枝和葉下面明顯被有,通常在葉上面、花梗、花萼、花冠外,子房、花柱上也被有,通常無毛被,有時有柔毛。葉通常常綠,少有半落葉,通常革質,小至大。花序頂生,少花至多花或單花,傘形總狀或短總狀;萼片不發育,或短小至寬大,通常5;花冠小至大,白、紅、黃、紫色,漏斗狀、鍾狀、筒狀、高腳碟狀,稀輻狀,內面常有各色斑;雄蕊10(--5),少有8—27;子房5—6室,少有多至12室;花柱細長、勁直或短而強度彎弓。蒴果長圓形或卵球形,密被鱗片,果瓣木質或質薄且開裂後多少扭曲或反卷。種子多數,有鰭狀窄翅或兩端具伸長的尾狀附屬物。亞屬的模式種:RhododendronferrugineumL.約498種,分布遍及屬的分布區。我國有174種,主要集中產西南地區,零星分布中部和東部,少數種產青海、甘肅,北達黑龍江,南至廣東,台灣有1種。H.Sleumer(1949),(1980)將本亞屬分為3組:杜鵑組、髯花杜鵑組、越桔杜鵑組。前2組的大部分種類集中分布於我國西南至喜馬拉雅地區,形成在東亞的一個分布中心;後1組約300種,其中約287種分布於東南亞,為本亞屬的又一分布中心。僅紐幾內亞島就約有167種,加里曼丹島約46種。

本屬概述

L.Sp.Pl.392.1753;Benth.EtHook.F.Gert.Pl2(2):599.1876;DrudeinEngleru.Ptantl,Nat.Pflanzenfam.4(1):35.1889;SleumerinBot.Jahrb.Syst.74(4):511—553.1949;CullenetChamh.InNot.Bot.Gard.Edinb.36:105——126.1978et37:327——338.1979;Culleninibid.39:1——2071980;Chamb.Inibid.39:209——486.1982.灌木或喬木,有時矮小成墊狀,地坐或附生;植株無毛或被各式毛被或被鱗片。葉常綠或落葉、半落葉,互生,全緣,稀有不明顯的小齒。花芽被多數形態大小有變異的芽鱗。花:顯著,形小至大,通常排列成傘形總、狀或短總狀花序,稀單花,通常頂生,少有腋生;花萼5(--6--8)裂或環狀尤明顯裂片,宿存;花冠漏斗狀、鍾狀、管狀或高腳碟狀,整齊或略兩則對稱,5(--6--8)裂,裂片在芽內覆瓦狀;雄蕊5—10,通常10,稀15--20(--27),著生花冠基部,花葯無附屬物,頂孔開裂或為略微偏斜的孔裂;花盤多少增厚而顯著,5—10(--14)裂;子房通常5室,少有6--20室,花柱細長勁直或粗短而彎弓狀,宿存。蒴果自頂部向下室間開裂,果瓣木質,少有質薄者開裂後果瓣多少扭曲。種子多數,細小,紡錘形,具膜質薄翅,或種子兩端有明顯或不明顯的鰭狀翅,或無翅但兩端具狹長或尾狀附屬物。屬的模式種:RhododendronferrugineumL.約960種,廣泛分布於歐洲、亞洲、北美洲、主產東亞和東南亞,形成本屬的兩個分布中心,2種分布至北極地區,1種產大洋洲,非洲和南美洲不產。我國約542種(不包括種下等級),除新疆、寧夏外,各地均有,但集中產於西南、華南。本屆是杜鵑花科中最大的屬,也是中國和喜馬拉雅植物區系中的大屬之一。本屬植物在園藝學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自19世紀中期,J.D.Hooker從錨金髮現並引回英國30種杜鵑開始,至20世紀G.Forrest、俞德浚等人在中國西南的採集活動以來,杜鵑屬植物大量被發現,被引種栽培的杜鵑已不下600種,遍及世界許多國家。由於杜鵑屬植物在自然界雜交現象普遍,栽培條件下亦易於雜交變異,大量的雜交種不斷被育出,且觀賞價值勝可:野生種。由H.F.Tagg.J.Hutchinson,A.Rehder三人合作做出、經英國杜鵑協會於1930年出版的《TheSpeciesofRhododendron》,首次彙編了已知的世界杜鵑屬850餘種,但全書劃分45個系(series)的編排尚不能反映本屬的分類系統。H.Sleumer於1949年提出世界杜鵑屬分為8個亞屬及亞屬下分組、業組的全面的分類系統。J.Cullen和D.P.Chamberlain(1978)在此基礎上略有修訂,即將有鱗的3個亞屬(Subgen.Pseu-dazalea,Subgen.Pseudorhodorastrum,Subgen,Rhodorastrum)歸併到杜鵑亞屬作亞組等級,提出5個亞屆的觀點。隨後W.R.Philipson(1980)在前兩者的基礎上將原置於馬銀花亞屬Azalcastrum的2個組:5cct.Candidastrum(產北美),Sect,Mumeazalea(產日本)分別獨立成亞屬,並按A.Gray(1878)將雲間杜鵑屬Therorhodion(Maxim.)Gray作為本屬的一個亞屬,提出又一8個亞屬的系統。本志採納的是H.Sleumer的系統概念和A.Gray的觀點,將國有杜鵑種類分為9個亞屬。

亞科概述

udeinEngleru.Prantl,Nat.Pflanzenfam.4(1):31.1897.灌木或喬木,通常地生,少有附生;植株被各式毛被或鱗片;葉常綠或落葉,葉片全緣,稀有細齒;花小至顯著大,1或多花組成總狀或傘形總狀花序;花通常5數,少有4—6—8數;花萼與子房分離,花受精後花萼大小几無變化;花冠合瓣,稀有離生;花葯無附屬物,頂孔開裂,稀縱裂;子房上位;蒴果室間開裂;種子無翅或有窄翅,有時兩端有尾狀附屬物。約含16屬,產歐洲、亞洲、美洲,主產北半球溫帶,少數屬、種環北極分布,也有少數屬、種分布亞洲和美洲熱帶、亞熱帶,僅1種產澳大利亞,非洲不產。我國有4屬:杜香屬杉葉杜屬、松毛翠屬、杜鵑屬。

本科概述

木本植物,灌木或喬木,體型小至大;地生或附生;通常常綠,少有半常綠或落葉;有具芽鱗的冬芽(主產非洲的歐石南亞科除外)。葉革質,少有紙質,互生,極少假輪生,稀互動對生,全緣或有鋸齒,不分裂,被各式毛或鱗片,或無覆被物;不具托葉。花單生或組成總狀、圓錐狀或傘形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兩性,輻射對稱或略兩狀或高腳碟狀,稀離生,花冠通常5裂,稀4、6、8裂,裂片覆瓦狀排列;雄蕊為花冠頂部通常有芒狀或距狀附屬物,或頂部具伸長的管,頂孔開裂,稀縱裂;除吊鐘花屬Enkianthus為單分體外,花粉粒為四分體;花盤盤狀,具厚圓齒;子房上位或下位,(2--)5(--12)室,稀更多,每室有胚珠多數,稀1枚;花柱和柱頭單一。蒴果或漿果,少有漿果狀蒴果;種子小,粒狀或鋸屑狀,無翅或狹翅,或兩端具伸長的尾狀附屬物;胚圓柱形,胚乳豐富。染色體基數X=(8--)12或13(--23)。約103屬3350種(D.J.Mabberley,1996.ThePlant-Book.),全世界分布,除沙漠地區外,廣布於南、北半球的溫帶及北半球亞寒帶,少數屬、種環北極或北極分布,也分布於熱帶高山,大洋洲種類極少。我國有15屬,約757種,分布全國各地,生產地在西南部山區,尤以四川、雲南、西藏三省區相鄰地區為盛,這裡也是杜鵑屬Rhododendron、樹蘿蔔屬Agapetes的多樣化中心,且極富特有類群。此前曾記載國產屬還有伏地杜鵑屬Chiogenes[見《中國植物志》57(3)]、雲間杜娟屬Therorhodion(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3,《中國種子植物科屬詞典》)、扁枝越桔屬Hugeria(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3)。這3個屬名在本志及日後出版的《FloraofChina》中作下如下的修訂:Chiogenes=Gaultheria,國產的1種恢復其本來名稱:GaultheriasuborbicularisW.W.Smith;Therohoodion=Rhododendronsubgen,Therorhodion(Maxim.)Drude;Hugeria=Vaccinium。本科的許多屬、種是著名的園林觀賞植物,已為世界各地廣為利用,我國常見的有杜鵑屬、吊鐘花屬、樹蘿蔔屬的種類。杜鵑屬的木材是優良的工藝用材。產我國北方的一些越桔屬植物的漿果,有極好的食用價值。此外從本科植物中提出過多種化學成分:主要有黃酮類、揮髮油類、香豆素類、酚類化合物及二萜毒素,研究工作表明,黃酮類、香豆素類化合物有平喘、消炎的功效,從白珠樹屬中提取冬綠油地檀香油)。上述成分用於醫藥工業和日用品工業。但已知杜鵑屬、馬醉木屬、金葉子屬的一些種,其葉、花含有程度不同的毒性,可引起人、畜中毒,毒性強的成分為四環二萜毒素、梫木毒素等,在利用上述植物時必須注意去毒問題。本科植物是環北極植物區系的重要組成成分,並在世界植被組成中占有重要位置,在我國西部、西南部高山、亞高山的濕潤山坡以上的北極灌木群落、高山石南灌叢、大西洋沿岸的歐石南灌木群落、北半球北部的泥炭蘚沼澤植被、冰沼植被、非洲好望角的硬葉常綠灌木群落等等,它們建群種或優勢種均為本科不同屬、種的植物。杜鵑花科分類系統的建立與發展已有漫長的歷史。O.Drude(1889.inEngler'sPflanzenfamilien)建立的4個亞科:Rhododendroideae,Arbutoideae,Vaccinioideae,Ericoideae,為本科的系統分類奠定了基礎。Benth.etHook.f.,Gen.Plant.(1876),J.Hutch.(1932)等人基於子房下位,果為漿果特徵,將越桔這一類從杜鵑花科獨立出了越桔科Vacciniaceae。本世紀以來也有眾多學者以各個學科角度再研究O.Drude系統,並提出各自的見解,如H.F.Copeland(1944)、H.T.Cox(1948)、L.Watson(1965)、O.Hagerup等人,但Drude系統仍被傳統地套用。本志亦採納了O.Drude的概念,並認同E.Busch(1952.inFl.URSS.Vol.18)所作等級上的更動。

杜鵑花科杜鵑屬植物(二)

杜鵑花科,雙子葉植物,50屬,約1300種,分布極廣,但主產地為南非和我國西部,我國有14屬,718種,全國均產之,其中杜鵑花屬Rhododendron為世界有名的觀賞植物。

牛皮杜鵑
西洋杜鵑
羊躑躅
照山白
滿山紅
紫花杜鵑
棕背杜鵑
紅棕杜鵑
藍果杜鵑
雲錦杜鵑
基毛杜鵑
黃鐘杜鵑
亮葉杜鵑
烈香杜鵑
馬纓杜鵑
灰白杜鵑
乳黃杜鵑
乳黃葉杜鵑
乳突杜鵑
三花杜鵑
山育杜鵑
飾石杜鵑
疏毛杜鵑
疏葉杜鵑
水仙杜鵑
四川杜鵑
台紅毛杜鵑
台灣杜鵑
騰衝杜鵑
鐵仔葉杜鵑
凸尖杜鵑
凸葉杜鵑
團葉杜鵑
彎蒴杜鵑
彎月杜鵑
微笑杜鵑
尾葉杜鵑
西藏毛脈杜鵑
西固杜鵑
西施花
南嶺杜鵑
稀果杜鵑
溪畔杜鵑
鮮黃杜鵑
顯綠杜鵑
腺果杜鵑
腺絨杜鵑
腺柱杜鵑
興安杜鵑
星毛杜鵑
猩紅杜鵑
羞怯杜鵑
銹葉杜鵑
雪層杜鵑
齧蝕杜鵑
陽明山杜鵑
葉狀苞杜鵑
銀灰杜鵑
銀葉杜鵑
隱脈杜鵑
隱蕊杜鵑
迎紅杜鵑
硬毛杜鵑
硬葉杜鵑
永寧杜鵑
優秀杜鵑
優異杜鵑
疣梗杜鵑
玉山杜鵑
圓頭杜鵑
木蘭杜鵑
雲南杜鵑
雲上杜鵑
早春杜鵑
粘毛杜鵑
張口杜鵑
招展杜鵑
盤萼杜鵑
中甸杜鵑
鐘花杜鵑
皺皮杜鵑
朱紅大杜鵑
紫斑杜鵑
紫背杜鵑
泡毛杜鵑
紫藍杜鵑
紫玉盤杜鵑
泡泡葉杜鵑
光枝杜鵑
光柱杜鵑
廣東杜鵑
廣口杜鵑
廣南杜鵑
廣西杜鵑
貴定杜鵑
貴州大花杜鵑
貴州杜鵑
果洛杜鵑
海綿杜鵑
海南杜鵑
合江杜鵑
河邊杜鵑
河南杜鵑
褐毛杜鵑
褐葉杜鵑
褐葉華麗杜鵑
黑紅血紅杜鵑
黑鱗杜鵑
橫縣杜鵑
紅背杜鵑
紅點杜鵑
紅花露珠杜鵑
紅花張口杜鵑
紅馬銀花
紅灘杜鵑
紅線杜鵑
紅暈杜鵑
紅粘毛杜鵑
紅鐘杜鵑

平臥杜鵑
宏鍾杜鵑
猴斑杜鵑
猴頭杜鵑
厚葉杜鵑
湖南杜鵑
互助杜鵑
黃杯杜鵑
黃管杜鵑
黃褐杜鵑
黃花滇藏杜鵑
黃花杜鵑
黃花花杜鵑
黃花毛蕊杜鵑
黃花泡葉杜鵑
黃鈴杜鵑
黃毛杜鵑
黃毛雷山杜鵑
黃毛岷江杜鵑
黃色著生杜鵑
黃山杜鵑
黃藥杜鵑
匍匐杜鵑
普格杜鵑
灰背杜鵑
灰被杜鵑
會東杜鵑
喙尖杜鵑
火紅杜鵑
千里香杜鵑
假單花杜鵑
假乳黃杜鵑
澗上杜鵑
江西杜鵑
睫毛杜鵑
睫毛萼杜鵑
金背杜鵑
金頂杜鵑
金黃杜鵑
金江杜鵑
金平杜鵑
金平林生杜鵑
金平毛柱杜鵑
金秀杜鵑
錦繡杜鵑
井崗山杜鵑
巨魁杜鵑
捲毛杜鵑
卷葉杜鵑
絹毛杜鵑
絕倫杜鵑
凱里杜鵑
康南杜鵑
糠秕杜鵑
寬杯杜鵑
寬柄杜鵑
寬筒杜鵑
寬葉杜鵑
闊柄杜鵑
闊葉杜鵑
拉卜楞杜鵑
喇叭杜鵑
臘黃杜鵑
強壯杜鵑
藍灰糙毛杜鵑
朗貢杜鵑
老君山杜鵑
雷波杜鵑
雷山杜鵑
理縣杜鵑
荔葉杜鵑
鐮果杜鵑
涼山杜鵑
兩廣杜鵑
兩色杜鵑
亮鱗杜鵑
亮毛杜鵑
缺頂杜鵑
遼西杜鵑
絨毛杜鵑
裂萼杜鵑
裂毛杜鵑
裂毛雷山杜鵑
林生杜鵑
林氏杜鵑
林芝杜鵑
鱗斑毛嘴杜鵑
鱗花杜鵑
鱗腺杜鵑
靈寶杜鵑
嶺上杜鵑
菱形葉杜鵑
硫磺杜鵑
瘤枝杜鵑
柳條杜鵑
龍山杜鵑
龍巖杜鵑
隆子杜鵑
隴蜀杜鵑
漏斗杜鵑
露珠杜鵑
爐霍杜鵑
魯浪杜鵑
鹿角杜鵑
綠點杜鵑
綠柱杜鵑
卵葉杜鵑
麻花杜鵑
柔毛杜鵑
柔毛碎米花
毛瓣杜鵑
毛冠杜鵑
毛花杜鵑
毛蕊杜鵑
毛枝杜鵑
毛柱杜鵑
蒙自杜鵑
密葉杜鵑
密枝杜鵑

綿毛杜鵑
綿毛房杜鵑
彎柱杜鵑
粘芽杜鵑
尖葉杜鵑
尖葉美容杜鵑
蜿蜒杜鵑
乳源杜鵑
潔淨紅棕杜鵑
岷江杜鵑
折萼杜鵑
蔗黃杜鵑
金背隴蜀杜鵑
直枝杜鵑
金萼杜鵑
金佛山美容杜鵑
問客杜鵑
臥龍杜鵑
巫山杜鵑
皺葉杜鵑
無柄杜鵑
金山杜鵑
卓尼杜鵑
著生杜鵑
資源杜鵑
子花杜鵑
山地杜鵑
西昌杜鵑
山光杜鵑
千針葉杜鵑
紫血杜鵑
少花杜鵑
少鱗杜鵑
可愛杜鵑
可喜杜鵑
棕毛杜鵑
石峰杜鵑
光柱淡黃杜鵑
細瘦杜鵑
光柱迷人杜鵑
黔東銀葉杜鵑
怒江杜鵑
線萼杜鵑
腺萼馬銀花
蠟葉杜鵑
腺房杜鵑
青海杜鵑
樹生杜鵑
腺蕊杜鵑
樹形杜鵑
香花白杜鵑
小溪洞杜鵑
麗江硬葉杜鵑
櫟葉杜鵑
合江銀葉杜鵑
礫石杜鵑
楔葉杜鵑
心基杜鵑
曲枝杜鵑
南邊杜鵑
宿鱗杜鵑
碎米花
秀雅杜鵑
銹紅杜鵑
髯花杜鵑
南澗杜鵑
紅萼杜鵑
血紅杜鵑
崖壁杜鵑
雅容杜鵑
岩谷杜鵑
焰紅杜鵑
羊毛杜鵑
太白杜鵑
泰順杜鵑
瑤山杜鵑
桃花杜鵑
腋花杜鵑
一朵花杜鵑
異鱗杜鵑
桃葉杜鵑
南昆杜鵑
田林馬銀花
墨脫杜鵑
櫻草杜鵑
櫻花杜鵑
筒花杜鵑
硬刺杜鵑
頭花杜鵑
頭巾馬銀花
肉紅杜鵑
優美杜鵑
落毛杜鵑
麻點杜鵑
凸脈杜鵑
墨脫馬銀花
團花杜鵑
芒刺杜鵑
貓兒山杜鵑
凝毛杜鵑
毛柄杜鵑
毛萼杜鵑
瓦弄杜鵑
毛果杜鵑
毛喉杜鵑
圓葉杜鵑
毛花柱杜鵑
毛肋杜鵑
毛棉杜鵑花
越桔杜鵑
毛葉杜鵑
彎果杜鵑
毛枝多變杜鵑
彎尖杜鵑
毛嘴杜鵑
茂汶杜鵑
美被杜鵑
美艷杜鵑
灰褐亮鱗杜鵑

迷人杜鵑
米林杜鵑
奇異杜鵑
雜色杜鵑
蜜腺杜鵑
乳突紫背杜鵑
澤庫杜鵑
昭通杜鵑
華麗杜鵑
台北杜鵑
折多杜鵑
木里多色杜鵑
平臥長軸杜鵑
鷓鴣杜鵑
台灣山地杜鵑
少毛爆杖花
中國木蘭杜鵑
亮紅杜鵑
秀山金萼杜鵑
汶川褐毛杜鵑
汶川星毛杜鵑
銹紅毛杜鵑
硃砂杜鵑
磚紅杜鵑
深紅硃砂杜鵑
烏蒙寬葉杜鵑
雪龍美被杜鵑
雪山杜鵑
那克哈杜鵑
石棉杜鵑
無腺杜鵑
武鳴杜鵑
紫色硃砂杜鵑
紫薇春
石生杜鵑
平臥怒江杜鵑
棕背川滇杜鵑
羊躑蜀
忍冬杜鵑
棕色樹形杜鵑
棕葉大鐘杜鵑
銅色杜鵑
銅葉鐘花杜鵑
疏毛冠杜鵑
瑞麗杜鵑
樹楓杜鵑
細枝杜鵑
屏邊杜鵑
黔陽杜鵑
雙被杜鵑
線裂杜鵑
線形卷葉杜鵑
腺背長粗毛杜鵑
麻栗坡杜鵑
馬關杜鵑
腺柄杯萼杜鵑
腺柄杜鵑
腺刺馬銀花
禿房杜鵑
南平杜鵑
腺房紅萼杜鵑
腺房火紅杜鵑
腺房棕背杜鵑
腺梗兩色杜鵑
睡蓮葉杜鵑
玉樹杜鵑
腺花杜鵑
退色血紅杜鵑
毛脈杜鵑
絲線吊芙蓉
枯魯杜鵑
山荷桃
腺柱山光杜鵑
雲南三花杜鵑
素馨杜鵑
寬鍾杜鵑
雲霧杜鵑
香緬樹杜鵑
美容杜鵑
小半圓葉杜鵑
小頭大白杜鵑
窄葉杜鵑
氈毛櫟葉杜鵑
米易杜鵑
翹首杜鵑
小葉美被杜鵑
粘質杜鵑
陝西山光杜鵑
心基大白杜鵑
冕寧杜鵑
紅花杜鵑
維西純紅杜鵑
顯萼杜鵑
毛葉白面杜鵑
阮氏杜鵑
太白山杜鵑
異常杜鵑
南方雪層杜鵑
毛柱紅棕杜鵑
毛柱馬纓花
毛背雲霧杜鵑
瘦柱絨毛杜鵑
淑花杜鵑
美麗彎果杜鵑
美鱗杜鵑
毛房杜鵑
美艷橙黃杜鵑
疏花糙葉杜鵑
毛冠亮鱗杜鵑
毛果長蕊杜鵑
網眼火紅杜鵑
毛果缺頂杜鵑
微毛杜鵑
疏花美容杜鵑
蜜花彎月杜鵑
蜜黃血紅杜鵑
狹葉馬纓花
毛錦杜鵑
狹葉南邊杜鵑
馬爾康杜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