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帶濠

玉帶濠

玉帶濠位於中國廣州市越秀區南部素波巷,原是廣州南面的東西走向的護城河,全長約2.78公里。東起東濠,流經越秀路、文明路、大南路、大德路後折向人民南路,再在西濠口匯合西濠流入珠江。據史料記載,廣州的明代護城河玉帶濠已有800多年歷史,明代時可媲美南京的秦淮河,曾是廣州的河涌之一。

基本信息

簡介

廣州古水系圖,可看到玉帶濠的位置廣州古水系圖,可看到玉帶濠的位置
玉帶濠最早開鑿於宋真宗景德年間,河面寬二十丈,深三丈。明初廣州三城合一,玉帶濠被納入新城,當時的富人豪紳紛紛爭地,這使得其日益狹窄。清初時已僅可順著潮水把舟開入。民國時期成為一條臭水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廣州市人民政府全面治理玉帶濠,但水質依然欠佳,加上城市發展的需要,玉帶濠於1952年被改建成暗渠。現存地名素波巷和玉帶濠。

歷史記載

玉帶濠舊照片玉帶濠歷史照片(許氏後人許必傳提供)
傳說是玉皇的玉帶脫落,遺在山坡邊下,變成彎曲式樣的小河。俗語說“北有龍鬚溝,南有玉帶濠”,舊時玉帶濠西段水面寬而深,可容納花舫來往灣泊,濠水從城門下穿過,與西濠匯合,廣州人習慣稱之為蔦花薈萃之“小秦淮”。

屈大均在《廣東新語》的《濠畔朱樓》里有對此的描述:“廣州濠水,自東西水關而入,逶迤城南,徑緊德門外。背城舊有平康十里,南臨濠水,朱樓畫榭,連屬不斷,皆優伶小唱所居,女旦美者,鱗次而家,其地名西角樓。隔岸有百貨之肆、五都之市,天下商賈聚焉。屋後多有飛橋跨水,可達曲中,宴客者皆以此為奢麗地。有為《濠畔行》者曰:‘花舫朝昏爭一門,朝爭花出暮花入。背城何處不朱樓,渡水幾家無畫楫。五月水嬉乘早潮,龍舟鳳舸飛相及。素馨銀串手中燈,孔雀金鋪頭上笠。風吹一任翠裙開,雨至不愁油壁濕。’是地名濠畔街,當盛平時,香珠犀象如山,花鳥如海,番夷輻輳,日費千萬金,飲食之盛,歌舞之多,過於秦淮數倍。”可見當時其繁盛景象。

昔日盛況

玉帶濠玉帶濠
玉帶濠有舟楫之便,對貨物運輸和客商往來十分有利。在清代乾隆嘉慶年間,濠畔街西段是廣州金融商業中心。各地商人在此建會館,如浙紹會館山峽會館湖廣會館、金陵會館、四川會館等,建築十分堂皇,規模宏大。各會館前多建有戲台,供梨園(戲班)演出。濠畔街由於獨特的地理位置,故臨街的會館,皆是屋前會館,屋後臨濠,無從拓展。於是,各會館均購地於隔濠對岸的華德里(即現大德路南邊),加建樓閣,或自架跨濠之木橋,悉心經營成曲闌水榭、朱閣玉樓般的風格。每逢節日喜慶,這裡均燈火輝煌、徹夜笙歌。到了晚清時,玉帶濠污染和淤塞嚴重,加上沿江長堤一帶逐漸開發,又開闢了馬路,於是逐漸由盛到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