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北福一體化

廣西玉林市玉州區;北流;福綿一體化概念性規劃。玉州;北流;福綿一體化概念性規劃目標在於迅速做大玉林中心城市,發揮中心城市的人才、資金、技術的集中優勢,帶動周邊城鎮發展,力求在區域實現點的突破,奠定玉林桂東南區域中心城市的地位。

概念簡介
一體化規劃區域包括:玉州區的全部、福綿管理區的全部、北流的部分鄉鎮(包括大里鎮 、新圩鎮、西埌鎮、民樂鎮、山圍鎮、民安鎮、北流鎮塘岸鎮)、陸川的珊羅鎮等,共1950平方公里。規劃確立了將玉林建設成為廣西接受珠江三角洲產業轉移的重要基地、桂東南區域中心城市、北部灣(廣西)經濟區副中心城市,以及經濟輻射桂東、粵西南、海南和西南地區的區域中心城市。並確定以“綠核孖城組合城市”為一體化區域總體空間格局,通過基礎設施建設的帶動,重點培育機械產業、健康產業、陶瓷水泥產業、服裝產業、電子產業五大產業群。規劃到2020年,一體化區域內總城鎮人口約為233萬人,其中核心地區城鎮常住人口規模在180~190萬人的彈性範圍內。建設用地規模達189平方公里,其中總工業用地約為50平方公里,居住用地規模約為76平方公里。
本次規劃在明確的城市定位和城市發展戰略的指導下,以可持續發展的眼光確立了城市的先導產業,強化支柱產業,積極有序地推進城市的擴張,打造城市的綜合競爭力和核心競爭力,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城市形象的塑造和推廣,最終達到使城市不斷增值和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玉州
玉州區位於廣西東南部, 是玉林市政府所在地,玉林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全區總面積464.3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68平方公里。人口56萬,其中城區常住人口40萬。轄4個鎮和5個街道辦事處。
玉州區地理位置優越,地處北緯22°32′2″-22°49′16″,東經109°59′27″-110°18′40″之間,東南接梧州、??西,北靠貴港,西連北海、欽州。距深圳566公里,跟廣州420公里,是華南與西南的結合部,是西南東向出海的最便捷的通道。區內交通便利,黎湛鐵路、324國道穿境而過,有高等級公路與周邊縣市貫通。
玉州區屬典型的南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年平均溫度為21°C;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為1650毫米;空氣濕潤,相對濕度為80%;光熱充足,年平均日照時數1795小時;無霜期長,年均無霜天數為346天。
玉州區旅遊資源豐富,主要景點有雲天民俗文化大世界、佛子山風景區、大容山森林公園、水月岩、高山村明清民居民俗文化村等,還有觀光農業、生態農業。區轄的玉林市旅行社是廣西十佳旅行社,振林賓館等星級賓館,可以為旅客提供良好的服務。
玉州區作為千年古州,自古是西南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有悠久的商貿歷史,素有“嶺南都會”之美譽。現擁有全國文明市場--工業品服裝市場、全國第三大中藥材市場--玉林中藥材市場、建材市場、機車市場、糧油批發市場等一批專業批發市場,這些專業市場商賈雲集,年商品成交額達100億元。已形成機械產業、健康產業、陶瓷水泥、服裝皮革四大產業集群,2004年四大產業總產值26.5億元,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60%以上;印刷、食品加工、工藝品等工業品產業有一定規模;全國有名的“玉柴機器”、“玉林製藥”在轄區之內。農業已形成畜牧、水產、無公害蔬菜等主導產業共同發展的格局,香蒜、紅薯、黑皮冬瓜、參皇雞、瘦肉型豬、本地塘角魚等特色農產品遠銷區內外。
近年來,玉州區按照“兩個融入”(融入泛珠三角經濟圈、融入東協自由貿易區)、“兩個率先”(率先加快發展、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要求,以開展工業大會戰為主線,以構建區域性商品物流中心為重點,以玉貴走廊建設為載體,以項目發展為突破口,大力推進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玉城街道
 玉城街道地處玉林市城區中心,是玉林市和玉州區黨政領導機關駐地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桂東南和雷州半島重要商品集散地。街道下轄12個社區居委會,168個居民小組,轄區面積29平方公里,總人口19.1萬人。
玉城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依託地處城市中心的區位優勢,結合自身特點,確立了"依託城市,服務城市,全面推進社區建設,努力把玉城街道建設成為現代化工貿強街"的發展思路。大力發展以工業、商貿業、房地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的城市經濟,使街道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全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南流江由東向西婉蜒曲折貫穿全境,灌溉方便,土地肥沃,農業開發潛力大,建立了糧食、蔬菜、水果、花卉種植和淡水魚養殖、禽畜養殖等生產基地,是玉林市“菜籃子”工程重點生產基地之一,有名的漁米之鄉;礦產資源主要有石灰石、火山灰土等,分別是生產水泥、紅磚的優質原料,其中,火山灰土蘊藏量居桂東南各鄉鎮之首。旅遊資源有水月岩龍珠湖風景區,古渡雲龍橋,玉州樂園等;目前,全鎮共有廠場、企業1363家,個體工商戶1333戶,形成了水泥、紅磚、鑄造、食品、針織、服裝、製革、白鐵加工、編織、運輸等特色產業;2004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1.89億元,與去年同期比增長17.8%。其中第一產業生產總值13472萬元,第二產業生產總值41976萬元,第三產業生產總值62843萬元;財稅收入2696.9萬元,同比增長20%。各村水、電、路基礎設施比較完善,廣播、電視、電信覆蓋全鎮13個行政村,通信傳遞快捷。此外,文教、衛生、科技、民政、民兵、計生、婦幼、老齡等各項事業蓬勃發展
南江街道
 南江街道地處玉林市城區南郊,屬城鄉結合部鄉鎮,現轄13個行政村,348個村民小組,3個居民委員會,人口7.5萬多人,總面積79平方公里。
南江街道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快捷便利,資源豐富,商貿繁榮,經濟較發達。黎湛鐵路、玉林至北海、廣東、茂名等主要交通要道穿境而過,是西南東向出海的通道;玉林火車站、玉柴機器、玉林製藥等130多箇中直、區直、市直大中型企業座落於境內,有力地帶動了各行各業的發展;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南流江由東向西蜿蜒曲折貫穿全境,灌溉方便,土地肥沃,農業開發潛力大,建立了糧食、蔬菜、水果、花卉種植和淡水魚養殖、禽畜養殖等生產基地,是玉林市“菜籃子”工程重點生產基地之一,有名的漁米之鄉;礦產資源主要有石灰石、火山灰土等,分別是生產水泥、紅磚的優質原料,其中,火山灰土蘊藏量居桂東南各鄉鎮之首。旅遊資源有水月岩龍珠湖風景區,古渡雲龍橋,玉州樂園等;目前,全鎮共有廠場、企業1363家,個體工商戶1333戶,形成了水泥、紅磚、鑄造、食品、針織、服裝、製革、白鐵加工、編織、運輸等特色產業;2004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1.89億元,與去年同期比增長17.8%。其中第一產業生產總值13472萬元,第二產業生產總值41976萬元,第三產業生產總值62843萬元;財稅收入2696.9萬元,同比增長20%。各村水、電、路基礎設施比較完善,廣播、電視、電信覆蓋全鎮13個行政村,通信傳遞快捷。此外,文教、衛生、科技、民政、民兵、計生、婦幼、老齡等各項事業蓬勃發展。
城西街道
 城西街道位於玉林市西郊,全鎮總面積27平方公里,總人口3.8萬人,轄9個村委會、2個城市開發區和1個塘步嶺工業區。2004年全街道工農業總產值5.05億元,財政總收1576萬元。是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鎮,榮獲自治區先進基層黨組織、自治區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五個好”鄉鎮黨委榮譽稱號。
城西鎮地處玉林市城郊結合部,周圍有南流江、清灣江和白洲江三江環繞,環境優美,是北海、南寧出入玉林城區的西大門,至南寧、湛江、北海3小時可到達,至桂林、廣州5小時可到達。黎湛鐵路、324國道、玉石路、二環路、玉公路、玉福路等高等級公路縱貫全鎮,形成了村村有高等公路通過的交通網路。
城西鎮是玉林市規劃中的商貿物流中心和工業集中區,是玉林城區人流、物流的聚集地。其中,已建成機電五金批發市場,正在建設建材和裝飾材料專業市場,正在籌建中藥城和汽車、機車市場。目前,林村工業集中區、塘步嶺工業區和望州嶺工業集中區,構成了環高等級公路工業帶。
城西鎮勞動力資源豐富,各行各業都有大批的技術熟練工人,一般員工月工資400-500元左右。電力充足,城鄉用電同網同價,均價0.45元/度左右。
城北街道
 城北街道位於玉州區北部。轄14個行政村192村民小組,轄區面積64平方公里。2004年人口4.8840萬,耕地面積2026.65公頃,糧食種植面積1000多公頃。地方特色產品有香蕉、甜桃、台灣甜桃為主的農產品種植,並向規模種植髮展,形成了以谷山、潘嶺為主的香蕉、甜桃等水果生產基地,鍾周、西岸、高山為主的蔬菜種植基地。主要旅遊景區高山村明清民居古建築,高山村2004年被評為全市文物保護單位,村周圍有七個小山峰拱托著高山村山地,俗稱“七星伴月”。明代地理學家、旅遊家徐霞客於1637年來到高山游宿。 高山村古建築是以兩廣地區宗祠文化為主要載體的民居群。保存著明清古宗祠13座,古民居60座150幢,古火磚巷道9條,以及古墳、古井、古戲台、古劇場、古石碑、古圍牆等一批古建築。全年接待遊客1.5萬多人。著名的佛子山度假旅遊中心就坐落在我鎮,平均每年接待遊客有2萬多人。
全鎮2004年財政收入603.8萬元,鄉鎮企業總產量1.5670億元,農民人均收入2315元,今年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億元其中工業項目固定資產投資7000萬元。
名山街道
 名山街道地處玉林市城區東郊,國道324線橫貫全鎮。轄12個行政村,235個村民小組,轄區面積52平方公里。至2004年人口 52297人,人口自然增長率7.26 ‰,耕地面積1.2萬畝 ,糧食種植面積 3.4995萬畝 。農機總動力2.466萬千瓦。有林面積911.3 公頃。
名山鎮黨委、政府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努力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按照建設“玉貴走廊”新思路,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加快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不斷發展第三產業,促進全鎮經濟發展。全鎮形成石棠、和睦村花卉,太陽、二泉村黑皮冬瓜等生產基地。其中,花卉基地被國家林業局、中國花卉協會授予“全國花卉生產示範基地”。2004年全鎮實現財政收入 1620 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 1.38 億元,鄉鎮企業總產值3.15億元。農民人均收入2550 元。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1.1億 元。
名山鎮黨委、政府緊緊圍繞“工貿強鎮”的發展思路,加速推進城鎮化的發展步伐。一是充分發揮區位優勢,構建區域性商品物流中心,重點抓好華凱汽車城、弘通汽車城的建設,並做好市弘通汽車城、華凱汽車城、環東塑膠製品廠、城發房地產、林豐房地產等新上項目建設的跟蹤服務工作;二是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繼續調整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做優以無公害蔬菜、中藥材、花卉盆景等為主的特色農業產品;三是做大做強造紙業、建材業、鑄造業和餐飲服務業等傳統優勢產業。
幾年來,名山鎮認真抓好玉貴走廊和革命老區文化生態家園建設,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硬化名珠路二泉段1公里和新建大囊村四級公路1.74公里,並硬化了0.8公里,投入8萬元修建騰揚石山抽水站,投入114萬元建設名山、太陽、大囊、石棠四村的人飲工程,投資45萬元建設石棠國小教學樓3層主體建築,投資2萬元建設了大囊村衛生室,引導民眾建設沼氣池271座,投資3.2萬元抓好名山開發區路燈亮化工程,共安裝路燈41盞,投資5.6萬元建設二泉村委辦公樓,進一步改善了村委辦公條件。
茂林鎮
 茂林鎮位於玉州區東部,玉容一級公路(國道324線)從境內經過,西與玉林城區毗連,東北面與北流市交界,是玉林城區和北流市區的聯結地帶。全鎮總面積83平方公里,轄16個行政村,278個村民小組,2004年人口50641人,人口自然增長率7‰,全鎮耕地面積2250公頃,糧食種植面積1652公頃,農機總動力31780千瓦,有林面積3066公頃。茂林鎮風景資源豐富,主要風景名勝有天門關、穿境山、寶相寺和龜頭嶺森林公園,此外還有漢朝馬援兵營遺址和宋代方度城遺址。主要特色產品有蓮藕、板栗。近年來,茂林鎮先後被評為自治區科技示範鎮、村民自治模範鎮、文明鎮和自治區小城鎮建設重點鎮。
全鎮2004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9816萬元,財政收入2089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7475萬元,企業總產值45664萬元,農民人均收入2460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28億元。
近年來,茂林鎮黨委、政府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提出了工業強鎮的發展戰略,把工業確定為全鎮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充分利用和依託茂林鎮良好的區位和交通優勢,積極引進和發展一批新的工業企業項目,初步形成了以建材、陶瓷、食品加工、五金、日用品製造為主的產業,全鎮工業經濟獲得了快速發展,茂林鎮正逐步向玉林工業重鎮之路邁進。
仁東鎮
 【概況】仁東鎮位於玉林城區西北部,面積63平方公里,東與城北鎮、南與城西鎮、西與福綿管理區福綿鎮、北與興業縣大平山鎮、龍安鎮接壤。玉林城區二環路與本鎮交接,黎湛鐵路、324國道、玉石一級公路等高級公路從本鎮通過,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全鎮轄13個行政村,325個村民小組,52個自然村,總人口53329人,農業人口49869人,人口自然增長率7.64‰。全鎮有耕地面積2370公頃,糧食種植面積3576公頃,林業面積2039.9公頃,水庫、塘面積3447畝,農機總動力2.5397萬千瓦。全鎮2002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267億元,財政收入332.95萬元,農民人均收入1898元;2003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4億元,財政收入456.62萬元,農民人均收入1948元;2004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5619億元,財政收入448.5萬元,農民人均收入2107元。
【經濟發展】堅持把發展作為強鎮富民的第一要務,緊緊圍繞“工業強鎮”的發展思路,大力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企業化進程,努力構建平安和諧社會。
按照區委“工貿強區”的發展戰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增強工業項目儲備。全鎮鄉鎮企業已由“九五”高速增長轉變為“十五”的持續穩步增長,由多輪驅動、多軌運行向個私經濟和民營企業方向發展,由“村村點火,戶戶冒煙”零星分散的經營向小城鎮和園區集中聯片發展,由粗放經營向科技密集型集約化和特色產業的方向發展。目前,全鎮有個體私營業主294家,已規劃建設了仁東鎮工業集中區和塘步嶺、鶴林、三山坡、旺鶴等5個工業小區。工業企業以造紙、食品加工、五金製品、化工、針織、塑膠製品為主。從2001年來,仁東鎮工業企業取得長足發展,三年新上工業項目44個,投資額22530萬元,其中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項目7個,500―1000萬元的項目6個,100萬元―500萬元的項目31個。目前新上項目大部分已投產,每年新增稅收100萬元以上,解決就業1500人。2004年共引進企業14家,總投資8350萬元,營業收入完成29712萬元,比2000年增長了48.79%;工業產值完成了15625萬元,比2000年增長了62.33%;實交稅金332萬元,比2000年增長了47.55%;從業人員3631人,占全鎮農業人口的7.06%,比2000年增長了49.6%,發展速度超過我鎮以前平均發展水平。
仁東鎮是典型的城郊型農業大鎮,農業以蔬菜、香蒜種植為主。農業生產基本形成一村一品的大面積集約經營,初步形成了木根村冬瓜、苦瓜生產基地,都甘村蓮藕生產基地,大鵬村潮菜生產基地,龔羅、石地村番茄等農業生產基地,共3860多畝。其中,石地蕃茄生產基地一年四季種植蕃茄,產品聞名廣西區內外;木根苦瓜生產基地,引進種植耐貯運的春秋苦瓜系列品種900多畝,獲得每畝7000多公斤的高產,平均畝收入11200多元,實現“萬元田”。仁東鎮的香蒜全國聞名,生產的紫衣香蒜以個頭大、色紫、結實飽滿、味辛、香辣、爽口、含油量高成為蒜中之極品,具有殺菌開胃的極高藥用功能,集食品、醫藥、工業等多種用途於一身,現全鎮秋冬季節形成了“家家冬種,戶戶種蒜”的習慣,2004年種植規模達26000多畝。目前,我鎮的農業生產形成了五大產業帶:一是以冬種大蒜為拳頭產品覆蓋全鎮範圍的大蒜產業帶;二是以玉石路、324線國道仁東圩鎮段為中心,輻射到大鵬、旺盧、都甘、木根、鶴林的種植業產業帶;三是以大鵬、中龐、龔羅現代農業示範區為主的高科技經濟作物帶;四是以北片丘陵、山地為主的林果種植產業帶;五是以中龐、大鵬、旺盧為主的主體水產養殖產業帶。五大產業帶初步形成了本產業帶主打產品,中龐的塘角魚苗繁殖基地,已成為廣西最大的塘角魚苗繁殖基地,旺盧形成了肉魚市場,大鵬、中龐形成了蔬菜市場,都甘形成了蓮藕市場,以及分散在各村的大蒜收購點等。
農業生產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農業企業的發展。以“長富酸料廠”、“爽樂酸料廠”為龍頭的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年加工銷售農副產品5000多噸,產品遠銷東南亞、西歐地區一帶,農業企業化進程穩步推進。同時,著重抓好以三黃雞、參茸雞為品牌的三龍養殖場,以農業企業為主的仁東嘉豐肉牛場,充分發揮我鎮養殖業發展的優勢,引導農戶加入養殖企業,加快農村經濟發展。
仁厚鎮
 仁厚鎮位於玉州區西北部。國道324過境。轄9個村172個村民小組,轄區面積30平方公里。2004年人口2.7026萬,人口自然增長率9‰,耕地面積1428公頃,糧食種植面積1216公頃。農機總動力1.23萬千瓦。有林面積1112公頃。地方特色產品有大蒜、花生、紅薯等。
全鎮2004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911億元,財政收入236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1.0073億元,鄉鎮企業總產值0.5692億元,農民人均收入2301元。今社會固定資產投資0.68億元。
近來,仁厚鎮黨委、政府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工業強鎮”的發展思路,緊密圍繞區委、區政府的工作思路和工作導向,依託“玉貴走廊”建設,“振興工業、服務工業”大會戰、城市基礎設施大會戰、籌備第二屆中小企業商機博覽會四大發展平台,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工業發展步伐。同時,認真圍繞農業增量,農產品增值,農民增收這一目標,主動調整產業結構,做大作強傳統產業和特色產業,確保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目前,隨著玉藥製藥生產基地項目的引進,鎮內工業實力得到了明顯的提升。紅薯、花生、大蒜等農產品經最佳化調整後優勢更加突出,蔬菜種植、豬雞養殖蓬勃發展,酸品加工業不斷壯大,目前規模酸品加工企業有11家。全鎮經濟發展勢頭良好。
大塘鎮
 大塘鎮位於玉林市城區至桂平路旁邊,距城區8公里。東與北流市大里鎮相邊,西南與玉州區城北鎮接壤,北與興業縣賣酒鄉相望。全鎮土地面積32.7平方公里,轄5個行政村、139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0850人。2004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6733萬元,財政總收119.1萬元。
大塘鎮地理位置優越,屬三縣市區交界地。大塘圩是歷史名圩,圩市輻射人口50000人。圩鎮現有商住面積3萬平方米,年集市交易量1000多萬元。小城鎮建設開發前景看好。轄區內有二級路1.1公里,四級路20公里,四通八達。規劃中的南(寧)廣(州)高速路途經本鎮,出口引線在本鎮。
轄區內有2.5萬畝坡地,2.5萬畝山地。坡地可開發種植中藥材、花生、水果等經濟作物,山地可開發種植八角、麻竹、速長林、松樹、杉木等經濟林木。水資源充裕,有蘇煙水庫、三和水庫、三叉塘水庫等,總儲水量2000多萬立方米。其中蘇煙水庫日供玉林城區居民飲用水10萬方。
大容山森林旅遊渡假區山巒疊嶂,延綿深入該鎮。大雙村至大容山公園不足20公里,是玉林城區至大容山森林公園的捷徑,旅遊開發價值極高。
大塘鎮工業以煙花炮竹、食品加工、機械配件為主。共有合法煙花炮竹生產企業11家,大型機械配件企業1家,食品加工企業多家,發展企業潛力大。大塘鎮勞動力資源豐富,各行各業都有大批的技術熟練工人,一般員工月工資400―500元左右。電力充足,城鄉用電同網同價,均價0.45元/度左右。

北流
北流市位於廣西東南部,南與廣東高州、化州市、信宜市接壤。全市總面積2457平方公里,轄23個鎮、3個街道辦事處,278個行政村,21個居委會,總人口118萬人。原籍北流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30多萬人,分布在4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廣西第二大僑鄉。北流歷史悠久,設縣已有1400多年,因境內圭江向北流而得名。舊稱“粵桂通衢”、“古銅州”,歷史上曾“富甲一方”,素有“小佛山”和“金北流”之稱,是世界銅鼓王的故鄉。改革開放以來,北流經濟綜合實力穩居廣西十強縣(市)前列,以陶瓷之鄉、水泥之鄉、建築之鄉、荔枝之鄉、水稻高產之鄉聞名遐邇。1994年4月18日,北流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目前市區規劃面積25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萬人。絕大部分為漢族,少數民族僅占0.92%。
北流歷史悠久 南朝齊永明六年(488年)置北流郡,以境內圭江流向而得名。南朝梁(502—557)置北流縣,為北流行政建置之始。唐武德四年(621年),以北流縣、普寧縣(今容縣)設定銅州,貞觀六年(627年)更名容州,治所在北流長達百餘年。曆元、明、清、民國,至今縣行政建置已有1400多年歷史。

福綿
福綿,古為鬱林的一個重要商品集散地,現是玉林市1997年玉林撤地設市成立的新區,位於廣西南部,玉林城區西南部,距玉林中心城區8公里。轄福綿、成均、樟木、新橋、沙田、石和等6個鎮,總面積787平方公里,總人口35萬人。相傳古時該地盛長木棉樹,每當木棉花開,一片燦爛,人們視為福地,取名為福綿。
服裝加工業發達,工業經濟多元推進。服裝加工業是福綿的支柱產業,共有服裝加工企業690多家,配套企業150多家,形成了以褲子生產為核心,涵蓋服裝水洗、電腦繡花、輔料生產、市場行銷等相關配套產業的服裝產業鏈,年產褲子0.9億條,產值達15億元。打造了“帝皇”、“新勇”、“彬輝聖”、“喜莉喜”、“聖健華”、“智利來”等一批個性鮮明的服裝品牌,“福綿服裝”在國內乃至國外市場知名度不斷提升。福綿大道工業集中區和福綿城建新區是福綿集聚服裝加工企業的工業集中區,為提升福綿服裝業整體水平,進一步做強做優服裝產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2004年底,法國《解放報》記者採訪福綿並發表文章,稱福綿是“世界褲子之都”。在傾力打造“世界褲子之都”的同時,福綿管理區大力發展機電、機械製造產業,積極圍繞配套玉柴上項目,努力打造玉柴福綿基地。為此,籌劃建設了陽崗工業集中區,吸引了玉柴包裝材料公司、玉柴達業機械配件公司、玉柴華原公司、玉柴汽車電器公司、玉柴空壓機公司、玉柴紙製品公司等6家玉柴配套企業落戶,這6家企業預計2006年可實現工業總產值2.87億元,銷售收入2.77億元,創稅1700多萬元。其他配套玉柴的企業還有福綿船埠工業集中區的玉林市偉達機械製造有限公司,成均工業集中區的玉林市玉柴奧通紙板有限公司和玉林市聯拓汽車零部件公司等。隨著一批玉柴配套企業的落戶,福綿的工業產業結構將由單一化向多元化轉變,由以服裝等輕工業為主向服裝、機電、機械等輕重工業齊頭並進發展,工業總量將不斷得到發展壯大。另外,紙業、農林產品深加工等產業也有相當規模。
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現代農業快速發展。福綿管理區地處桂東南丘陵盆地,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地區,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土地肥沃,盛產荔枝、龍眼、香蕉、果蔗、黑皮冬瓜、八角、肉桂、蠶桑、中藥材、花卉等,其中八角以個大、味香著稱,是中國優質八角的重要生產基地。養殖業發展迅速,有全國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的玉林市參皇養殖有限公司,有廣西首批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的玉林市巨東種養有限公司,是廣西最大的肉雞、蛋雞生產基地。“參皇雞”、“巨東蛋”、“大智米”是福綿農業的“三寶”,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
旅遊資源豐富多彩,怡人景色美不勝收。風光秀麗的六萬山氣候宜人,奇峰異樹飛瀑極富觀賞價值;新建成的“夢幻水鄉”風景區湖光山色交相輝映,輕波帆影流光溢彩,集娛樂、休閒、健身等多功能於一體,是休閒度假的好去處;廣西最大的國家級野生稻保護區是農業觀光旅遊的新景點;建於清朝乾隆年間(1753年)的萬濟橋,建築風格獨特、建造技術精湛,是廣西一級重點保護文物。
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城鄉面貌煥然一新。福綿管理區距首府南寧市190公里,距北海港、欽州港、防城港和廣東的水東港200公里左右。玉林市的出海通道――玉公高等級公路縱貫南北,玉福高等級公路連線市區、橫貫東西。成均鎮是“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新橋鎮是“全國小城鎮綜合經濟示範鎮”。近年來,通過開展革命老區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玉貴走廊”建設以及“愛我福綿,建我家園”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等,使福綿城鄉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全區路、水、電、訊等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城區福綿大道、天河路、愛民路等街道相繼建成,拉大了福綿的城區框架;福成、福樟、福新三條公路竣工通車,使全區6個鎮均通水泥硬化路,116個行政村均通四級公路;區國稅分局、林業局、財政局辦公樓和客運中心、民政福利院的建成以及教師培訓中心、水利局辦公樓、地稅分局辦公樓的建設,使新區的行政、服務功能不斷得到完善。在今年城鎮化建設的重點工程中,東福路改造工程已完成;福綿大道西段拓寬工程、福綿大道工業集中區兩旁企業續建及立面裝修工程、福綿城建新區工程正在加緊建設;公務員小區及步行街正在開展前期工作。目前,福綿城區面積達到2.5平方公里,是建區初期的兩倍多。
縣域經濟不斷壯大,後發優勢日益顯現。2003年以來,福綿管理區緊緊圍繞“民企旺區、工業強區、農業富區、項目興區”發展戰略,通過大力實施“一二三五”工程和“一三五六”工程,推動了經濟社會的快速健康發展。2004年,全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4.4億元,同比增長14.3%,其中第一產業增長7.3%,第二產業增長32.4%,第三產業增長9.0%;財政收入6123.4萬元,同比增收1121.4萬元,增長22.42%,增長速度全市7個縣(市)區排第一;全部工業總產值14.98億元,同比增長20.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0.45億元,同比增長38.9%;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0.69億元,同比增長8.88%;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億元,同比增長200.24%,增長速度全廣西各縣(市)區排第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億元,同比增長18.8%;農民人均現金收入2230元,同比增長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57元。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均創建區以來的最好水平,獲得了“2004年度廣西縣域經濟發展進步獎”榮譽稱號。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