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京山村

玉京山村隸屬雲南省昭通市威信縣扎西鎮,轄11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377戶,有鄉村人口1627人,全村國土面積15.00平方公里,海拔1350米,年平均氣溫 14.5 ℃,年降水量1121毫米,適合種植玉米.洋芋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3026.12畝,林地6700畝。截止2007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

基本信息

村情概況

該行政村隸屬雲南省昭通市威信縣扎西鎮,地處扎西鎮東邊,距 扎西鎮政府所在地12公里,到扎

村莊全貌村莊全貌
西鎮道路為沙石路,交通方便,距縣12公里。東鄰高田鄉 ,南鄰雙河鄉,西鄰扎西鎮小壩村 ,北鄰羅布鄉 。轄 11 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 377戶,有鄉村人口1627人,其中農業人口 1627人,勞動力732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 582人。全村國土面積15.00平方公里,海拔1350米,年平均氣溫 14.5 ℃,年降水量1121毫米,適合種植玉米.洋芋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3026.12畝,人均耕地1.9畝,林地6700畝。2007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13.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58.12元。該村屬於絕對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外出勞務收入為主。

基礎設施

截止2007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168戶通自來水,

民居民居
有203戶飲用井水,有203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54.7%)。有364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233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98.1 %、62.8%);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8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00戶(分別占總數的48.5%37.1%)。該村到鎮道路為沙石路;進村道路為砂石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 ;距離最近的車站12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2公里。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49畝,有效灌溉率8.23%,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49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16 畝。全村有 7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1個自然村已通電;有 8個自然村已通路;有0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1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10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石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5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56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157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026.12畝(地3026.12 畝),人均耕地1.9畝,主要種植玉米.洋芋等作物;擁有林地 6700畝,水面面積120畝,草地 1492畝;荒山荒地 7456畝,其他面積3711畝。有煤礦.石灰岩等資源。

農村經濟

該村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13.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22.7萬元,占總收入的39.14%;畜

柿子柿子
牧業收入 133.2萬元,占總收入的42.49%(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740 頭,肉牛20頭);第二、三產業收入47.6萬元,占總收入的15.18%;工資性收入49萬元,占總收入的15.63%。農民人均純收入758.12元,農民收入以 種植業.養殖業.外出勞務收入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 49 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63人(占勞動力的22 %),在省內務工14人,到省外務工149人。

特色產業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薇菜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山嵛菜產業。擁有企業2個 。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377戶,共鄉村人口1627人,其中男性795人,女性832人。其中農業人口1627人,勞動力 732人。該村以漢族、苗族為主(是漢族、苗族混居地),其中漢族1109人, 苗族518人。到2007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174人,參合率 72.16 %;享受低保 384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100 平方米,有鄉村醫生 2 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 14 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 1 所,校舍建築面積260平方米,擁有教師11人,在校學生255人,距離鎮中學14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55人,其中小學生203人,中學生52人。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 8個,下設 11個黨小組,共有黨員51人,少數民族黨員 12人,其中男黨員 47人、女黨員4人。
村委會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11個村民小組。
村建有團總支 1 個,團支部11個,共有團員 164 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
1、人畜飲水困難,人們的正常生活難以保障;2、基礎設施差(交通、電力),大阻礙了經濟的發展;3、科技投入不夠,人們的科學文化素質不高,農業科技推廣緩慢;4、缺乏相應的農業龍頭企業的帶動,因此沒有發展好特色產業。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
1、儘快解決人畜飲水問題,保證人們的正常生活;2、加快基礎設施的建設,特別是農網改造及村內道路的硬化。3、加大科技投入,應該多對農民進行科技培訓及科技宣傳,從而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從而把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方向發展;4、該村有豐富的花山.且山高地遠,退耕還林.還草,發展養殖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