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的消化系統損害

基本信息

概述

愛滋病即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AIDS),是一種通過性接觸或血液,血製品及母嬰傳播的,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致死性疾病。

病因

(一)發病原因
HIV是一種殺細胞病毒,屬反轉錄病毒科,慢病毒屬,靈長類免疫缺陷亞屬,HIV的核酸可與宿主感染細胞的DNA整合,使HIV不易從體內消除,HIV能夠與細胞表面的CD4分子結合,在CCR5,CXCR4等協同受體的作用下,與宿主細胞發生黏附,融合,穿入宿主細胞膜內。
(二)發病機制
病毒的易感細胞包括T輔助細胞,單核細胞,巨嗜細胞,神經膠質細胞等,HIV侵入輔助性T淋巴細胞後,進行反轉錄,將病毒基因整合到宿主細胞染色體上,通過轉錄,翻譯,複製出大量病毒,使細胞破壞,輔助性T淋巴細胞是人體內重要的免疫細胞,HIV輔助T細胞和其他免疫細胞的破壞,可嚴重削弱機體對外來抗原的免疫應答,破壞對病毒,分枝桿菌,真菌感染的保護作用以及對腫瘤抗原的免疫監督作用,導致免疫功能逐漸衰竭,因而AIDS患者易患頑固性機會感染和腫瘤,AIDS消化道的損傷,主要與胃腸道免疫功能缺陷有關,臨床上表現為各種病原體的感染,如原蟲,病毒,細菌,真菌及非典型結核桿菌的感染,也可發生各種腫瘤,如卡波西肉瘤(Kaposisarcoma,KS),淋巴瘤等。

症狀

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的消化系統損害的症狀:
敗血症白色念珠菌感染腸痙攣充血點狀出血噁心腹痛腹瀉
HIV進入人體後,可引起消化系統的原發和繼發損害,具體表現如下。
1.口腔
AIDS病人可伴有口腔的各種感染,唇周的單純皰疹病毒(HSV)感染及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最常見,前者表現為:唇沿和口角周圍的高密度,成群的小水皰,基底稍紅,水皰被擦破後可形成潰瘍,其特點為病損大而深,且有疼痛,常伴繼發感染,症狀多較嚴重,病程持續時間長,患病部位可培養出HSV,活檢可查到典型的包涵體,白色念珠菌性口腔炎在兒童AIDS病人中可高達43%,臨床表現為口腔黏膜,舌及咽喉,齒齦或唇黏膜上的乳白色斑片物,易剝離,露出鮮濕紅潤基底,病人感覺明顯咽部不適,咽痛,吞咽困難,吞咽痛,由於疼痛害怕進食等,分泌物塗片可找到念珠菌。
2.食管
AIDS並發食管病變的主要表現為:食管炎,食管卡波西肉瘤,食管動力異常等,其中機會性感染引起的念珠菌性食管炎最常見,許多AIDS病人,常以食管的機會性感染為首發症狀,它是AIDS遠期預後不良的表現之一,常發生在CD4+細胞<100/μl,食管炎可單獨存在或與口腔炎同時發生,真菌(白色念珠菌),病毒(單純皰疹病毒HSV,巨細胞病毒CMV)及其他病原體是常見原因,臨床表現為胸骨後不適,吞咽時胸骨後疼痛加重,吞咽困難等,內鏡下可見食管部分或全部受累,表現為食管黏膜瀰漫性充血,變脆,糜爛,潰瘍,黏膜表面被覆白色假膜,內鏡下細胞刷片可找到念珠菌。
念珠菌性食管炎給予抗真菌治療後效果常比較滿意,能明顯改善病人生活質量,但容易復發,近年來隨著高效聯合抗病毒治療(highlyactiveantiretroviraltherapy,HAART)的臨床套用,念珠菌性食管炎的發病率明顯下降。
Zalar的研究表明,在AIDS病人中,無論有無食管受損的主訴,有無內鏡下食管炎表現,88.8%的病人可伴有食管測壓異常,表現為非特異性食管動力異常,胡桃夾樣食管,食管下括約肌(LES)壓力升高伴鬆弛障礙等。
3.胃及十二指腸AIDS的胃十二指腸損害表現為:胃腸感染和腫瘤,胃十二指腸的腫瘤,如卡波西肉瘤(KS),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並不罕見,胃十二指腸的卡波西肉瘤多同時合併皮膚或淋巴結的KS,但也可單獨存在,AIDS中38%的KS可侵犯胃,KS在胃腸道的數量可以比較多,但腫瘤體積一般較小,而淋巴肉瘤往往是一到數個大的腫塊,臨床上可出現上消化道出血,梗阻,貧血等表現,胃及十二指腸炎表現為胃和十二指腸的各種機會性感染,如巨細胞病毒感染,隱孢子蟲感染,弓形蟲感染等,CMV胃炎可引起劇烈的炎症反應,產生潰瘍,黏膜皺褶擴大,水腫,X線可表現為胃黏膜大面積損傷,白色念珠菌偶可引起蜂窩織炎性胃炎,愛滋病患者可有胃酸降低,使細菌易於繁殖,內鏡下,KS和NHL與其他腫瘤不易鑑別,無特異性,且病原體可以隱藏在AIDS病人的正常胃腸黏膜內,因此,應該常規取活檢送病理和培養。
胃腸KS對化療的效果與皮膚KS的化療效果基本相似,單純十二指腸的KS和病變局限的KS對化療效果最好,即使KS的病變沒有最後解決,但化療後病人的胃腸道症狀能得到改善,因此,在用HAART治療的同時,對胃腸的KS應該加用化療藥。
4.空腸和迴腸
AIDS病人空腸和迴腸受累,常見表現為小腸的卡波西肉瘤和感染,病原體多為條件致病體,原蟲類感染的隱孢子蟲,細菌感染中的鳥型分枝桿菌,沙門菌屬,彎曲菌屬較為常見,細菌感染的病理變化類似於其他臟器的感染,但炎症反應一般較輕,多數患者無明顯臨床症狀,隱孢子蟲感染是導致AIDS腹瀉的最常見原因,主要表現為吸收不良性腹瀉;可引起嚴重,水性,霍亂樣腹瀉;水樣便量大,且難於控制;可伴有痛性腸痙攣,有時伴噁心,嘔吐等,在CD4+細胞>200/μl的患者,該種腹瀉常常是自限性的,而CD4+細胞<200/μl感染者,腹瀉則難以緩解,患者體重明顯下降,出現腹瀉-消耗綜合徵,病死率可高達50%以上,隱孢子蟲的腸道感染,主要依靠腸道黏膜活檢或糞便內查到原蟲卵囊,只有在反覆多次糞找蟲卵均為陰性後,才能排除該病的感染。
慢性腹瀉是AIDS病人最常見,最突出的消化道表現之一,引起AIDS腹瀉的原因可以是HIV本身對腸黏膜的影響,但往往也合併其他病原體的感染,隱孢子蟲屬感染,小腸的細菌感染,伴發胰腺炎,腺病毒結腸炎等均可引起嚴重的消化吸收功能異常,在愛滋病病人中約50%的病人可有脂肪吸收障礙導致的脂肪瀉。
5.結腸和直腸
AIDS大腸損害的常見表現為結腸和直腸的癌症,肉瘤(KS)和機會性感染,近10年來,隨著治療AIDS水平的逐漸提高,AIDS病人存活時間明顯延長,在AIDS病人中發現大腸腫瘤及感染的機會較前增加,Yeguez統計的伴有大腸腫瘤的12例HIV陽性病人中,6例為腺癌(確診時5例已有轉移),5例為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為小細胞癌,該組病人中7例行手術治療,但手術預後差,術後易出現併發症,如刀口的感染等,引起結腸和直腸感染的病原以溶組織阿米巴原蟲,藍氏賈弟鞭毛蟲及CMV,HSV為多,臨床表現為局部紅腫,糜爛潰瘍,全身發熱及肛周疼痛等炎症症狀,內鏡下可見黏膜潰瘍形成,CMV和HSV引起結腸感染,嚴重時可導致潰瘍及穿孔,艱難梭菌引起的結腸炎在愛滋病病人中較普遍,尤其是曾接受抗生素治療者。
CMV感染曾經是胃腸道機會性感染的一個最常見病因,尤其是結腸的感染,結腸鏡顯示,病變多為灶性充血或點狀出血,偶見小泡囊或糜爛,嚴重者可見散在分布的潰瘍,近年來隨著高效聯合抗病毒治療(HAART)的臨床套用,CMV引起的腸道感染已明顯減少,但其他病毒如星狀病毒,輪狀病毒,腺病毒等感染,使AIDS病人的腸道機會性病毒感染變得更為複雜,腺病毒結腸炎也是引起長期腹瀉的原因之一。
6.肛門
肛門及周圍的潰瘍和腫瘤是AIDS的常見表現,在進展期的AIDS病人中,肛周潰瘍約占9.2%,HSV感染引起的肛周潰瘍,有呈慢性化趨勢,常伴黏液膿性分泌物,目前普遍認為肛門癌是一種性傳播疾病,鱗狀細胞癌是主要類型,AIDS肛周的人類乳頭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感染,是導致肛門上皮內新生物(analintraepithelialneoplasia,AIN),引起肛門癌的危險因素,肛門癌表現為局部的出血,疼痛,腫塊,有時伴瘙癢,確診須依賴組織活檢。
7.肝膽
AIDS病人的病程中,肝臟,膽管感染很普遍,各種病毒,細菌,真菌和其他機會菌均可侵犯肝膽管,引起肝膽的原發感染或繼發感染,組織學可呈肉芽腫性肝炎,脂肪肝,急,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等病理表現,膽管可有類似於硬化性膽管炎的改變。
引起肝實質疾病的具體病因,發生率從高到低分別是鳥型分枝桿菌感染,隱球菌感染,卡波西肉瘤,CMV病毒感染,組織胞漿菌病,淋巴瘤,藥物性肝炎,小芽孢菌病等,肝臟的卡波西肉瘤的感染率為14%~18.6%,多為全身播散所致,愛滋病患者肝炎的主要表現為:發熱,腹部疼痛,肝臟腫大,肝功能異常,接受抗反轉錄病毒治療者,也可由藥物致肝臟的毒性作用引起,在同性戀,雙性戀或靜脈吸毒者還常合併乙型和C型肝炎。
引起膽道疾病的常見原因,為巨細胞病毒感染性膽管炎,隱孢子蟲感染性膽管炎,淋巴瘤,卡波濟肉瘤等,病人主要表現為長期發熱,右上腹痛及肝功能損害等,胰膽管造影顯示,遠端膽管狹窄,近端擴張,膽囊壁成串珠樣,膽囊摘除及內鏡下乳頭切開對部分病人有效。
8.胰腺
AIDS病人屍檢中,約90%的病人有胰腺的形態學改變,儘管多數病人臨床上可沒有任何症狀,B超檢查無大體形態改變,無血糖升高等,但組織學改變如腺泡萎縮,酶原顆粒減少,核變性及胰腺脂肪變性等見於多數病人,免疫組化檢查可顯示分枝桿菌病,弓形蟲病,巨細胞病毒,卡氏肺囊蟲等的感染,腹部B超,CT,組織抽取液或活檢有助於診斷。
總之,AIDS病人的消化系統表現多種多樣,不同地區,不同病毒亞型,不同時期,表現各有其特點;但消化道症狀多與AIDS細胞免疫功能低下,易感染一般健康人所不易患的感染性疾病和腫瘤有關。
9.AIDS的臨床分期與分型
(1)從HIV感染到發病,典型的臨床過程可分為4期:
①急性感染期:多類似流感樣症狀。
②潛伏期:可持續數月至數年而無症狀。
③愛滋病前期:有一些非特異性的症狀(或病徵),但不符合AIDS病期的診斷標準。
④愛滋病期:HIV抗體陽性者,若有以下情況之一,即可診斷為AIDS,如支氣管,氣管或肺的念珠菌感染,食管念珠菌病,浸潤性宮頸癌,瀰漫性或肺外的球孢子菌病,肺外隱球菌病,慢性腸隱孢子蟲病(病程>1個月),除肝,脾,淋巴結以外的巨細胞病毒感染,導致失明的巨細胞病毒性視網膜炎,HIV相關性腦病,單純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慢性潰瘍(病程>1個月)或支氣管炎,肺炎,食管炎,瀰漫性或肺外的組織胞漿菌病,慢性腸孢子球蟲病(病程>1個月),卡波西肉瘤,伯基特淋巴瘤,免疫母細胞型淋巴瘤,原發性腦淋巴瘤,瀰漫性或肺外鳥型分枝桿菌病,肺部或肺外的結核病,瀰漫性或肺外的其他種別或尚未鑑定種別的分枝桿菌感染,卡氏肺孢子蟲肺炎,反覆性肺炎,進行性多發性腦白質病,反覆發生的沙門菌敗血症,腦弓形蟲病,HIV消瘦綜合徵,不是每個感染者都會出現完整的4期表現,但每個疾病階段的患者在臨床上都可以見到,4個時期不同的臨床表現是一個漸進的和連貫的病情發展過程。
(2)典型的AIDS有3個基本特點:
①嚴重的細胞免疫缺陷,特別是CD4T淋巴細胞缺陷。
②發生各種致命性機會感染,特別是卡氏肺孢子蟲肺炎(pneumocystisCarinipneumonia,PCP)。
③發生各種惡性腫瘤,特別是卡波西肉瘤(KS)。
(3)根據愛滋病的突出臨床表現,AIDS可分為4種類型。
①肺型:以呼吸困難,胸部疼痛為主,胸部X線片可呈現瀰漫浸潤。
②中樞神經系統型:該病占愛滋病的30%左右,其中有溶組織阿米巴原蟲引起腦膿腫,由新型隱球菌引起腦膜炎,進行性多發性腦白質病,巨細胞病毒引起的亞急性腦炎,還有原因不明的智力低下。
③胃腸型:伴有頑固的腹瀉及體重減輕等。
④發熱原因不明型:全身疲勞感,衰弱,體重減輕等為主要症狀。
隨著近年來HIV檢測方法的不斷進步,HIV感染的診斷一般不難,AIDS的診斷仍應結合病史,體檢及實驗室資料綜合分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