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龍薯蕷

獨龍薯蕷

獨龍薯蕷根莖不規則的拳狀,直徑約10厘米,或為柱狀,長18厘米,粗5—7厘米,皆有多數直徑2—3厘米的瘤狀凸起,表皮厚,褐色,龜裂,內面黃色,散生長30—40厘米,粗約1.5毫米的圓柱形鬚根。

基本信息

百科名片

中文學名:獨龍薯蕷
拉丁名:Dioscorea birmanica Prain
屬中文名:薯蕷屬
屬拉丁名: Dioscorea Linn.

基本特徵

根莖不規則的拳狀,直徑約10厘米,或為柱狀,長18厘米,粗5―7厘米,皆有多數直徑2―3厘米的瘤狀凸起,表皮厚,褐色,龜裂,內面黃色,散生長30―40厘米,粗約1.5毫米的圓柱形鬚根。莖1―3根叢生,左旋,中空,切面三棱形,具3條寬1―1.5毫米的薄翅,翅的邊緣具扁刺,近無毛,葉互生,葉片綠色,乾時紙質,長心形,長達28厘米,寬15―17厘米,全緣,背面被微柔毛及兩面散生白色星狀毛(陶國達13195),後漸無毛,先端漸尖,具長1―2厘米的尾尖,基部彎缺狹或開展;7―11脈,外脈分叉,於背面明顯隆起;葉柄長10―12厘米,被微柔毛,基部圍以2―4枚扁刺狀托葉。花序未見,據Prain et Burkill的記載:雄花序為蠍尾狀聚傘花序組成的總狀花序式,1―2枚腋生,長35―45厘米,被微柔毛,具長1―3厘米的柄;聚傘花序相距5―10毫米,每序有花5―6朵;苞片卵形,內凹,長1―5毫米,被微柔毛,有褐色線條;小苞片不存在;花被鍾狀,長1厘米,裂片外被長柔毛,有褐色線條,外輪披針形,舟狀,銳尖,內輪卵形、銳尖;雄蕊6,相等,生於裂片基部而短於裂片,花絲比花葯長。雌花序穗狀,長20―40厘米,有花20―40朵,花被與雄花相似;子房密生微柔毛。蒴果近無毛,成熟時無毛,連果翅長、寬2―3厘米,先端微凹,基部截形或楔形;種子周圍具不等的膜翅。

生長地域

產雲南西北貢山(獨龍江沿岸,海拔1300米)至雲南西(盈江那斑壩,海拔400米)。緬甸、泰國也有。我國雲南新記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