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葉芽胞耳蕨(原變種)

狹葉芽胞耳蕨(原變種)

狹葉芽胞耳蕨(原變種),鱗毛蕨科植物。產甘肅南部、台灣高山、河南西南部、湖北西部、四川西部、雲南東北部及西北部、西藏東南部及南部。緬甸北部、不丹、錫金、尼泊爾東部也有。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種中文名:狹葉芽胞耳蕨(原變種)

種拉丁名:PolystichumstenophyllumChristvar.stenophyllum

科拉丁名:Dryopteridaceae

屬拉丁名:Polystichum

中國植物志:5(2):006

形態特徵

植株高15-60厘米。根狀莖短而直立,頂端密被棕色、披針形、邊緣短流蘇狀的薄鱗片。簇生;葉柄禾稈色或淺紫紅色,長1-12厘米,基部直徑1-2毫米,上面有溝槽,通常密被棕色的大小兩種薄鱗片,大鱗片卵形,長達8毫米,寬達5毫米,頂端短漸尖,全緣,小鱗片卵狀披針形,長達4毫米,寬約1毫米,頂端長漸尖,邊緣流蘇狀;葉片線狀長橢圓披針形,長8-50厘米,中部寬1-5毫米,中部以下漸變狹,一回羽狀;羽片20-60對,互生,密接或彼此略覆瓦狀,鐮狀矩圓形,中部的較大,長0.5-2.5厘米,寬3-10毫米,頂端急尖並有短芒刺,邊緣有缺刻狀鋸齒,基部上側突起形成頂端有芒刺的三角形耳凸,其外側截形,與葉軸平行,基部下側斜切形,邊緣有缺刻狀或短刺狀淺鋸齒,中部以下各對羽片漸縮短,並或多或少向後反折。葉脈羽狀,上面凹陷,下面較明顯或僅略可見,側脈向上斜展,幾達邊緣,在羽片上側自下而上羽狀、二叉狀至單一,在下側多為二叉狀,中部的有時二叉狀小脈的下側1條再次分叉。葉革質;葉軸禾稈色或淺紫紅色,上面有溝槽,兩面被相當多與葉柄小鱗片相同的小鱗片,接近頂端常生長1個;芽胞羽片上面近光滑,下面被相當多卵狀披針,盾狀著,邊緣有疏齒的淺棕色小鱗片。孢子囊群生於小脈頂端,小羽片中肋兩側各有1行,中生或近中生;圓盾形的囊群蓋棕色或深棕色近全緣,常宿存。

生長習性

生海拔1700-3200米的山地闊葉林、針闊混交林及竹林下。

模式標本

采自四川寶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