犧牲[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執導電影]

犧牲[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執導電影]

影片《犧牲》是由俄羅斯已故著名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執導,由厄蘭·約瑟夫森、蘇珊·弗利特伍德、Tommy Kjellqvist 、艾倫·埃德渥等人主演並於1986年上映的一部經典劇情片。該片提名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最佳影片,並獲得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獎。

影片講述了評論家亞歷山大在瑞典的家中過生日,和剛動完咽喉手術的6歲小兒子種下了一株樹苗。這天,電台廣播了發射一批核飛彈的訊息,一場全球性的核災難眼看就要爆發·.....

值得遺憾的是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影片上映的1986年12月就已逝世,享年五十四歲,本片也成為他的最後一部作品。

基本信息

電影《犧牲》海報酷優網提供
中文名:犧牲
英文名:Offret
別名:TheSacrifice,TheWitch,Lesacrifice
IMDb:8.0/10(3,998votes)
電影《犧牲》海報電影《犧牲》海報

資源格式:DVDRip
發行日期:1986年
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Tarkovsky
主演:厄蘭·約瑟夫森,蘇珊·弗利特伍德,TommyKjellqvist,艾倫·埃德渥
地區:英國,法國,瑞典
語言:英語,法語,瑞典語
國家:法國/英國/瑞典
類別:劇情
語言:瑞典
字幕:中文/法文
檔案格式XviD+MP3
視頻尺寸 640x384
檔案大小 1.4Gb

劇情簡介

亞歷山大和年幼的兒子種了一棵枯樹,期待它生出綠色的枝葉;亞歷山大年滿50歲了,可他感到自己仿佛在期待什麼;他的兒子做了喉部手術,在靜默中期待著能開口講話;亞歷山大的妻子和女兒日復一日地過著死水一樣絕望而無期待的生活;亞歷山大懷著拯救“世界末日”的願望,放火燒了自己的房子,他期待世界的新生、自己的新生;甚至亞歷山大的喃喃自語和郵差奧托講的兒子和母親合影照片的故事也是關於期待的。
評論家亞歷山大在瑞典的家中過生日。他和剛動完咽喉手術的6歲小兒子種下了一株樹苗。這天,電台廣播了發射一批核飛彈的訊息,一場全球性的核災難眼看就要爆發。亞歷山大突然感到心力交瘁。他獨自躲進書房,絕望地向上帝許願奉獻他所有的一切,只求恢復正常的生活。入夜,他被郵局職員奧托叫醒。奧托叫他去找女巫瑪麗婭,說能幫助亞歷山大改變現狀。亞歷山大在瑪麗婭的農舍里請求她的幫助,甚至威脅著要開槍打死自己。瑪麗婭把他摟在懷裡。第二天早晨,亞歷山大似乎又有了力量。他打發眾人出去,自己放火燒了房子。開來的救護車把他送進了醫院。一切又恢復了正常。亞歷山大的小兒子在岸邊繼續為樹苗澆水。

幕後製作

塔爾科夫斯基在拍完《鄉愁》之後就宣布他的流亡之旅,《犧牲》是他最後的傑作,1979年就罹患癌症的他在此時病情已經惡化,拍攝期間時常穿梭在片場和醫院之間。或許正是這種時不我待的心境,《犧牲》明顯的重複著《鄉愁》的同一主題,卻又走得更為徹底遙遠一些,在看似凝固的場景中潛藏著隨時可能崩潰的巨大暗流,塔爾科夫斯基用盡最後的力氣來表明心跡,傳達著他對愛,對人性和信念強有力的信心和憧憬,而這透露出來的自信,有著即便是被人當作狂人瘋子也在所不惜的勇氣。
《鄉愁》由於蘇聯當局的千方百計的阻撓和破壞與坎城電影節失之交臂,然而未獲獎卻並沒有妨礙塔爾科夫斯基的下一步作品《犧牲》的拍攝。他從瑞典得到了這部電影的拍攝經費,並且得到了伯格曼的老班底的全力支持。這是一部探討生命意義,懷疑主義的影片——對後工業社會極端厭惡的亞歷山大渴望生活發生大改變,渴望新世界的降臨,具有嘲諷意味的是,在他生日的這天,人們的慶祝狂歡被電視新聞所打破,第三世界大戰爆發,人類可能在數小時內滅絕。亞力山大向上帝發誓,如果戰爭能夠避免,他願放棄他心愛的一切,包括他最疼愛的六歲大的兒子。他們被迫來到一個遙遠的島嶼上,開始了一場惡夢般的生活。影片最後,亞力山大燒毀了房屋。這是一場絕望的毀滅行為,它充滿著懷疑,又預示著滅絕後的重生,它飽含著導演對生命的矛盾心態,這不僅是這部電影最後的高潮,也成為塔爾科夫斯基生命和創作絕唱的頂點。
在拍攝《犧牲》時死亡隨時威脅著塔爾科夫斯基的生命,在影片中亞力山大的一句台詞傳達出他內心深處的聲音:“沒有死亡,只有面對死亡的恐懼。”塔爾科夫斯基曾說:“我的目的是拍出能幫人活下去的電影。”或許正是流亡所帶來的對生命的震撼,或許是這個陷入歧途的時代,無窮擴張的物慾,瀕於崩潰的人類精神世界,令得這位充滿濃厚宗教氣質的詩人導演在他生命中最後的一刻透過亞力山大虔誠的眼神和口吻傳達出要以自己的犧牲來尋求拯救。電影史上,再沒有一位導演像塔爾科夫斯基那樣對人類的精神抱有如此沉重的憂慮,這是對現代文明的不信任:“我們文化中精神空間的貧瘠。我們拓展了物質財富的領域,卻剝奪了人的精神維度,對其威脅置之不顧。”然而可喜的是他深信,“一個人能夠重建他與自己靈魂源泉的盟約,以此恢復他與生命意義的關係。而重新獲得道德完整性的途徑是在犧牲中奉獻自己。”
重病纏身的塔爾科夫斯基在拍攝期間總是不時的被送進醫院,又不時的出現在片場,斷斷續續的製作仿若一個瀕於病危的病人在寫遺書。幸有伯格曼的老搭檔、著名的攝影師史文?紐克維斯特的幫助,《犧牲》的鏡頭乾淨泠洌,美輪美奐。這部電影被列入了瑞典電影史。“懷著希望與信心”,這是流亡他鄉的塔爾科夫斯基告別世界的遺言。

花絮

1986年冬,正在巴黎拍攝攝影盤《犧牲》的塔科夫斯基突然得到一個訊息:多年來蘇聯政府扣為人質兒子來到巴黎。在得到塔科夫斯基的同意之後,法國紀錄片大師克里斯·馬爾凱立即帶著攝影機來到拍片現場,記錄了這位當代電影史上別具一格的電影詩人最後的工作瞬間。一個月後,塔科夫斯基因病臥床不起,只能躺在床上觀看剛剛拍完的電影素材。
房屋在燃燒的時候,膠片卻卡在了攝影機裡面,工作人員無法重新安裝。於是只好重新建造了一棟房子,然後再把它燒了。
影片獲得1986年坎城最佳藝術貢獻獎,特別評審團大獎,1987年英國金像獎最佳外語片。

獲獎情況

第39屆坎城電影節1986
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提名)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主競賽單元評審團大獎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費比西獎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BestArtisticContribution斯文·尼科維斯特
天主教人道精神獎安德烈·塔科夫斯基[2]
英國電影學院獎1988
最佳外語片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最佳外語片Anna-LenaWibom

精彩對白

[firstlines]
[sub-titled]
Alexander:Comehereandgivemeahand,myboy.
亞歷山大:過來,給我一隻手,我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astlines]
[sub-titled]
Gossen:InthebeginningwastheWord.Whyisthat,Papa?
高森:在開始是這個詞。為什麼是它呢,爸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