犢牛腹瀉

犢牛腹瀉又稱犢牛拉稀,一年四季均可發生,是犢牛常發的一種胃腸疾病。犢牛常在出生後2~3d開始發病,對犢牛的發育、生長、成活等有很大影響。在大群飼養時,犢牛腹瀉發生率常達90%~100%,死亡率最高可達50 %以上,對奶業的發展威脅很大。犢牛腹瀉出現肛門暗紫而皮乾,多是由於久瀉傷其陽、脾腎兩虛等引起,可選用中藥方劑參苓白朮散加桂附理中散治療,參苓白朮散加桂附理中散的方劑組成是:黨參、雲苓、焦白朮、炒山藥、炒白扁豆、陳皮、炙甘草各160克,蓮子肉、砂仁、桔梗各80克,黑附子、炮姜、肉桂各30克,共為細末,調勻後均分為9份,每次給患牛內服一份。

概念

犢牛腹瀉患病牛犢牛腹瀉患病牛

症狀

大腸桿菌引起的腹瀉,最常見的是急性腸炎症狀,糞便病初通常是先乾後稀,為淡黃粥樣惡臭便,繼之為灰白色或水樣便,有時帶有泡沫,隨後排便頻繁且多帶腥臭味,有的呈腐臭味。排水樣糞便時,往往不沾尾毛,如不注意觀察易被忽視。病程中期則肛門失禁,常有腹痛,體溫升高到40℃以上。後期體溫降到常溫以下,昏睡,其死亡率在10%左右;如發生菌血痢則體溫升高,脈搏急速,呼吸增數。結膜潮紅或暗紅,精神沉鬱,食慾減少或廢絕,腸音亢進,以後多減弱,有的有腹痛表現。由於劇烈腹瀉,患病犢牛脫水而迅速消瘦,眼窩凹陷,皮膚乾燥,彈力減退,排尿減少,血液濃縮。如不及時搶救,可在1~3d內死亡。病毒引起的腹瀉,往往突然發病,迅速擴散流行,新生犢牛排灰褐色水樣便,混有血液、黏液,病犢極度沉鬱、厭食,腹瀉過後還恢復食慾,往往因過量採食而復發。犢牛受輪狀病毒感染主要發生在1月齡以內,潛伏期為15h至4d。主要症狀為沉鬱、厭食,並發生脫水性腹瀉。發病期可持續1~8d,年齡越小,發病時間越長。輪狀病毒引起的腹瀉如沒有大腸桿菌的協同作用,24h即可痊癒。如與大腸桿菌混合感染,則病犢體溫升高,白細胞減少,最後可死於消化道潰瘍引起的出血性腸炎,以及局部淋巴結、集合淋巴結、脾臟和胸腺內淋巴組織缺乏症。冠狀病毒感染後的潛伏期為19~24h,其臨床症狀和腸道病變比感染輪狀病毒時嚴重,而且即使沒有大腸桿菌並存,冠狀病毒引起的腹瀉也可使1周齡以上的犢牛死亡。隱孢子蟲引起的腹瀉,表現厭食,進行性消瘦,病程長,時斷時續的水樣便,便中潛血,並含有黏液。由飼養管理不當引起的腹瀉,多發生於哺乳期。病初,多呈粥樣稀便,淡黃色、灰黃色乃至灰白色。以後,有的排水樣的深黃色,有時呈黃色,也有時呈粥樣的暗綠色糞便,臭味不大,若病情嚴重時有腥臭味。肛門周圍、尾毛、飛節及股部常附有糞便。病犢體溫一般正常,或稍高或者稍低。脈搏、呼吸稍加快,精神不振,食慾減退或廢絕,多喜臥。此外,糞便帶酸臭氣味,且混有小氣泡及未消化的凝乳塊或飼料碎片。腸音高朗,並有輕度臌氣和腹痛現象。心音增強,心搏增速,呼吸加快。持續腹瀉不止時,由於組織、細胞缺水則皮膚乾皺且彈性降低,被毛粗亂失去光澤,眼球凹陷。嚴重時站立不穩,全身戰慄。病至後期,體溫多突然下降,四肢及耳尖、鼻端厥冷,終至昏迷而死亡。

診斷

主要根據病史、臨床症狀可作出診斷。但要確診,必須根據病理變化,腸道微生物的檢查,患病犢牛盛液化驗軺糞便檢查,必要對,對哺乳母牛的乳汁,特另Ⅱ是勿乳進行撿驗分析(可消化蛋白、脂肪、酸度等)',所礙結果進行綜合診斷。除從臨床上鑑別以外,在流行病學上注意,也可提供參考依據。如大腸桿菌引起的腹瀉多發生在l~3日齡;病毒引起的多發於冬季,冠狀病毒多引起3月齡以內的犢牛發病,輪狀病毒多發生在4~14日齡;隱孢子蟲感染6~17日齡犢牛,無季節性;如呈暴發,任何年齡都可發生,有發熱和高死亡率,可能是沙門氏菌引起,用糞便行細菌培養可鑑定;如營養好的犢牛發生嚴重的腸出血性毒血症,迅速死亡,則可能是B或C型產氣莢膜梭狀芽孢桿菌感染,可用糞便塗片檢查;如因腹瀉而長期使用抗菌劑而變成慢性腹瀉,可能為變形桿菌或假單胞菌屬和黴菌中的念珠菌屬。

治療

由於引起犢牛腹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故對本病的治療,應採取包括改善衛生條件、食餌療法、藥物療法、補液療法等措施的綜合療法。維護心臟血管機能,改善物質代謝,抑菌消炎,防止酸中毒,制止胃腸道的發酵和腐敗過程是治療犢牛腹瀉的原則。

1.首先應將病犢置於乾燥、溫暖、清潔、單獨的牛舍或牛欄內,並厚鋪乾燥、清潔的墊草(特別是哺乳期的犢牛);消除病因,加強飼養管理,注意護理。

2.為緩解胃腸道的刺激作用,應根據病情減少哺乳次數或令患犢禁乳(絕食)8~10h,在此期間可餵給葡萄糖生理鹽水,每次300ml;為確定病因,有化驗條件的單位應儘量通過實驗室檢查,選用相應藥物進行治療。如無化驗室條件,可按以下方法治療。

(1)為排出胃腸內容物,對腹瀉不甚嚴重的病犢,可套用緩瀉劑(鹽類或油類緩瀉劑)。

(2)在清除胃腸內容物後,為維持機體營養可給予稀釋乳或人工初乳(魚肝油10~15ml,氯化鈉5~10g,鮮雞蛋2~3個,鮮溫牛奶1 000ml,混合攪拌均勻),每天飲餵4~6次。

3.為恢復胃腸功能,可給予幫助消化的藥物:

(1)口服生理鹽酸水溶液(氯化鈉5g,33%鹽酸1ml,涼開水1 000m1),或溫紅茶水250ml。

(2)含糖胃蛋白酶8g,乳酶生8g,葡萄糖粉30g,混合成舔劑,每天分三次內服,臨用時加入稀鹽酸2ml。

(3)胃蛋白酶3g,稀鹽酸2ml,龍膽酊5ml,溫開水100ml。混合,灌服。

(4)人工胃液:胃蛋白酶10g,稀鹽酸5ml,常水1 000ml。亦可加適骨的維生素C。劑量:犢牛每次30~50ml,灌服。

(5)嗜酸菌乳,每千克體重2g,每天2~3次內服。

(6)山楂、神曲、麥芽各15g,雞內金9g,上四味炒黃研末,加呋喃西林0.2~0.4,葡萄糖粉30g,混合成舔劑,每天3次內服。

(7)碘化鉀O.2~1g,加水內服。

此外,助消化的藥物還可用胰酶、澱粉酶、乳酶生或酵母等。

4.對於因為營養缺乏而引起的腹瀉,可內服營養湯:氯化鈉、碳酸氫鈉各4.8g,葡萄糖20g,甘氨酸10g,溶於1 000ml水內,灌服。並採取對症療法。

5.對於缺硒引起的腹瀉,可用亞硒酸鈉10片,拌水灌服。

6.對腸毒血症之類的疾病,抗菌藥物治療一般無效,必須給所有的犢牛投餵抗毒素,以防止本病蔓延。

7.對於球蟲(隱孢子蟲)引起的犢牛腹瀉,磺胺類藥物(如磺胺胍)或氨丙嘧啶有一定效果。氯氨滅球靈、氨丙啉和氯甲羥吡啶是治療球蟲病較有效

的藥物,使用劑量依次為每千克體重40、50、20mg,經3~5d治療,糞便中的血液和腸黏膜分泌物消失,再經過2d,腹瀉停止。

8.對因感染大腸桿菌而腹瀉的犢牛,可用以下處方:

(1)新黴素內服每千克體重lO~30mg,肌肉注射每千克體重10mg,每日2~3次。

(2)多黏菌素內服每千克體重3萬IU,肌肉注射每千克體重2 500I[J,每日2~3次。

(3)鏈黴素每千克體重500IU,每日2次肌肉注射,連續3d。

(4)氟苯尼考每千克體重lO~30mg,每天分4次肌肉注射。

9.對埃希大腸桿菌(ETEC)而引起腹瀉的犢牛,可每日一次口服氨甘菌素(每千克體重18mg),連續5d。阿普拉黴素現場治療感染ETEC而腹瀉的犢牛,可有效控制腹瀉繼續發生,使病牛很快恢復健康,體重有明顯蚴Ⅱ。

10.嚴重病例應進行抗炎、補液解毒,可選用下列藥物:

(1)長效磺胺每千克體重O.1~O.3g,每天一次內服。或磺胺脒,首次量2~5g,維持量1~3g。每日2~3次內服。

(2)強力黴素,每千克體重0.05~0.075g,每天分3次內服。或首次量1g,維持量0.5g,間隔4~6h灌服一次。作預防用時,按0.02g/kg體重計算,每日2次內服。

(3)氨苄青黴素160萬IU,混於5 9/6葡萄糖溶液1 000ml中,靜脈注射。

(4)氨苄青黴素每千克體重7~10mg,肌肉注射或口服,每天2次。

(5)硫酸新黴素每千克體重10mg,肌肉注射,每天2次。或2~3g/d,或按每千克體重0.1g,每天3~4次內服。

(6)卡那黴素,劑量:按每千克體重0.005~O.01g,內服。

(7)二性黴素B,按每千克體重0.12~O.22mg,用5%葡萄糖液稀釋成每毫升含O.1mg的溶液,緩慢靜脈注射。

(8)痢菌淨每千克體重2.5mg,1次內服,每天l~2次,連服不超過3d

(用於犢牛白痢)。

(9)金黴素、土黴素或鏈黴素0.5~1g。內服,每天2~3次(犢牛下痢)。

(10)磺胺胍2~3g(加入l/5量的磺胺增效劑,療效更好)。內服,每天4~6次。

(11)黃連素O.3~O.5g,每天2次內服。

(12)鏈黴素200萬IU,每天2次內服。

也可選用菌絲黴素、腸桿黴素、磺胺甲基異嘿唑(SMZ)、酞磺胺噻唑(PST‘),或套用甲氧苄胺嘧啶與磺胺嘧啶合劑(TMP―SD)、甲氧苄胺嘧啶與磺胺甲基異惡唑合劑(T'MP―SMZ),內服。

犢牛腹瀉單純依靠藥物治療還不夠,必須及時補充體液。這是因為犢牛腹瀉,會使體液以及電解質大量損失,從而引起犢牛脫水。所以要預先準確估計出體液損失情況,並依次補給必要的體液(見表11―1)。如果脫水僅占體重8%以下時,口服補液即可;若脫水占體重8%以上或腹瀉嚴重時,應在口服補液的同時,皮下或靜脈注射含有碳酸鈉的林格氏液。表ll一1臨床症狀與體液損失及補液量

註:*以體重Z7kg的犢牛為例,液體維持量為2・7~3・2l/d。

**雖腹瀉,但活動良好,也能正常吮乳,無其他症狀出現。

治療犢牛腹瀉可選用的補液處方如下:

(1)飲用生理鹽水500~1 000ml。

(2)碳酸氫鈉1/4杯,氯化鈉半茶匙,氯化鉀一茶匙半,硫酸鎂半匙,水19L。餵時每2升該溶液添加1/4杯的葡萄糖。

(3)牛肉湯300g,果膠56g,氯化鉀兩茶匙,碳酸氫鈉兩茶匙,水2L。

(4)氯化鈉117g,氯化鉀150g,碳酸氫鈉168g,磷酸氫二鉀135g。混勻,取31g溶解於4 000ml水中,加溫至37灌服,日劑量為體重的10%,分2~3次給藥。

(5)氯化鈉117g,氯化鉀150g,重碳酸鈉168g,磷酸鉀135g。混合均勻。取5.7,加水至1 000ml,供犢牛飲用或灌服。

(6)氯化鈉5.5,氯化鈣0.3,醋酸鈉6.1,醋酸鉀1g,滅菌蒸餾水1 000ml,靜脈注射。中度脫水,開始4~6 h劑量按每千克體重50ml,之後拯每千克體重140ml,連續治療20h。若重度脫水,開始4~6h劑量按每千克飾重1OOml,之後按每千克體重140ml,連續治療20h。

(7)生理鹽水1 000ml,碳酸氫鈉13g,滅菌蒸餾水1 000ml。混合溶解後靜脈注射。當脫水量達6%時,可靜脈注射4 000ml,再注射林格氏液(調整血液pH)。

(8)用5%葡萄糖氯化鈉或複方氯化鈉等,每日2 000~3 000ml,分3~4次靜脈注射。

(9)生理鹽水2 000ml,5%碳酸氫鈉注射液200ml。一次靜脈注射。嚴重脫水時,開始4~6h,每千克體重補液100ml,以後20h內維持量為每千克體重140ml。中度脫水時,開始4~6h,每千克體重補液50ml,以後20h維持量為每千克體重140ml。

(10)靜脈注射50%葡萄糖溶液60ml,0.9%氯化鈉溶液200ml,1 %~3%碳酸氫鈉注射液100ml。每日2~3次。

(11)平衡液:蒸餾水1 000ml,氯化鈉8.5,氯化鉀0.2~0.3,氯化鈣0.2~0.3,氯化鎂O.2~0.25g,碳酸氫鈉1g,葡萄糖粉10~20g,苯甲酸鈉咖啡因O.2g,青黴素30萬~50萬IU,靜脈注射。首次量1 000ml,維持量500ml(注意:製備此液時,碳酸氫鈉和青黴素不宜煮沸)。

總之,輕度腹瀉除了需禁食1~2次外,可以不要採取其他措施,嚴重腹瀉時,首先要停止餵奶12~24h再進行上述治療。

11.為制止腸內腐敗、發酵過程,除套用抗生素和磺胺類藥外,也可適當選用乳酸、克遼林等防腐制酵藥物。

(1)薩羅具有消毒作用,當糞便具有腐敗泡沫時,可以套用。

(2)魚石脂2%溶液200~300ml,內服(用於發酵型消化不良性腹瀉)。

(3)用O.1%高錳酸鉀溶液100~200ml,每日早、晚各一次,於哺乳前1小時灌服或進行灌腸(適用於腐敗型消化不良性腹瀉)。

12.對持續腹瀉不止的犢牛,可套用明礬、次硝酸鉍、矽酸銀、顛茄酊(或流浸膏),內服。必要時亦可灌服鴉片酊。還可套用以下處方:

(1)粗製土黴素粉1~2g,鞣酸蛋白2g,磺胺脒3g,碳酸氫鈉3g。共為粉末,混於牛奶內餵服。

(2)氟苯尼考1g,碳酸鈣粉2~3g,木炭末2g。混於牛奶內餵服(用於犢牛腹瀉糞中帶血者)。

(3)喹乙醇每千克體重5mg,每天1次,拌在料內連餵3d(用於頑固性腹瀉)。

(4)鞣酸蛋白粉(片)2~5g,白酒5~10ral,溫茶水60~200ml,混合。一次灌服,每日2~3次,2日為一療程(用於頑固性腹瀉)。

(5)腹腔封閉治療:一次腹腔內注射lO%普魯卡因溶液,劑量每千克體重lmg。

(6)銻脒每千克體重O.4~0.8mg,用滅菌蒸餾水稀釋成0.1%~0.5%的溶液,緩慢靜脈注射。

(7)鞣酸蛋白3g,藥用碳2~3g。拌水灌服,每日2次。

1 3.為促進和保護機體代謝機能,可施行血液療法。

(1)采相合母牛血3 OOOml加2.5%枸櫞酸鈉30ml,一次靜脈注射。

(2)葡萄糖枸櫞酸鹽血:由相合血液100ml,枸櫞酸鈉2.5g,葡萄糖5g,滅菌蒸餾水lOOml,混合製成,一次靜脈注射。

(3)靜脈注射10%枸櫞酸鈉貯存血,劑量:犢牛每千克體重3~5ml,每次可增量20 9/6,間隔l~2d,一次皮下或肌肉注射,每4~5次為一療程。

(4)枸櫞酸保存血與維生素(濃縮)A及D聯合套用:保存血25~100ml,維生素A 10萬IU、維生素D 25萬IU,肌肉注射。

14.為緩解酸中毒,可靜脈注射5%碳酸氫鈉注射液,每次100~200ml,或1.9%乳酸鈉溶液500~1 000ml。

15.中藥治療

(1)烏梅散:烏梅、薑黃各6g,訶子、黃連、乾柿各9g,白頭翁15g,水煎去渣,灌服。

(2)參苓白朮散加減:黨參、白朮、雲苓、山藥、白扁豆各20g,桔梗、砂仁、陳皮、薏苡仁、澤瀉各15g,粟殼1O~15g,炙草10g。水煎灌服。

(3)大蒜20~150g,木炭末20~100g,混合搗成糊狀,加2 %明礬水20~100ml,一次灌服。

(4)胡連、黃連各30g,柿蒂、訶子肉各25g,烏梅肉20g。共為末,開水沖灌服,每日2次連用數天(用於濕熱型下痢)。

(5)蒼朮、豬苓、山楂、神曲各16g,白朮、茯苓、桂枝各13g,陳皮、厚朴、甘草、澤瀉各9g。水煎灌服(用於寒濕型下痢)。

(6)防己、黃柏、黃芩、槐花各50g。水煎沖蜜糖灌服(用於犢牛白痢)。

(7)槐花炭、地榆炭、荊芥炭、黃芩炭、大黃炭、炒白芍各10~30g。共為細末,開水沖服,每天服l劑,連服3劑(用於紅白痢疾)。

(8)金櫻子、芡實子、五味子各5g,五倍子、地膚子各4g。共為細末,開水沖服(用於久痢不止)。

(9)連翹、續斷、山豆根各4g,沒藥3g,地榆、金銀花各10g,五倍子

8g。水煎灌服(用於血痢)。

(10)黃連、黃芩、黃柏、豬苓、澤瀉、米殼、白芍、地榆、麥芽、黨參、甘草各10g。水煎,每日分2~3次灌服。

(11)山楂、麥芽各25g,雞內金15g。炒黃研末,開水沖,候溫分3次內服(用於瀉糞稀軟,氣味酸臭,口色紅,苔臭者)。 ..

(12)烏梅、柯子、薑黃、枯礬各10g,黃連5g。水煎,分3次內服(用於發熱,瀉糞如粥,瀉糞腥臭,尿少而黃,口乾而黃,口色紅,腸音弱者)。

16・針灸療法可針刺後三里(腓骨小頭下方凹陷處,即趾長伸肌與趾外側伸肌之間的肌溝中,直刺1寸)、中腕(臍前4寸、正中穴,直刺O.5~1寸)、天樞(臍旁2寸,左右各一穴,直刺0.5~1寸)、止瀉(臍後2.5寸正中,直刺O.5~1寸)。(註:l寸一3.33cm)

根據肛門特徵中藥治療犢牛腹瀉

犢牛腹瀉出現肛門紅而不腫的治療

犢牛腹瀉出現肛門紅而不腫,多是由於食積、乳積等引起的傷食瀉,可選用中藥方劑三甲散治療,三甲散的方劑組成是:灸甲15克、炮穿山甲15克、白朮15克、雞內金15克、炒檳榔15克、焦三仙10克、砂仁6克、番瀉葉1.5克,共為細末,白糖適量為引,混勻後給病牛內服。該方劑具有軟堅化積、消除積滯、健脾胃,有效地改善脾胃功能的作用,對治療犢牛功能性腹痛,消除食積、乳積等引起的傷食瀉有較好的治療效果,一般輕症患牛每天早、中、晚各內服1劑,連續內服3劑~5劑即可治癒。

犢牛腹瀉出現肛門既紅又腫的治療

犢牛腹瀉出現肛門既紅又腫,多是由於久郁之熱等引起,可選用中藥方劑達原散治療,達原散的方劑組成是:西滑石600克、粉甘草100克、白朮100克、硃砂50克、砂仁50克,太白、草果仁、厚朴、黃芩、柴胡、葛根各30克、番瀉葉20克,共為細末,調勻後均分為9份,適量白糖為引,每次給患牛內服一份。該方劑具有清熱和濕,消異安神的作用,對治療犢牛熱性腹瀉有較好的治療效果,一般患牛每天內服3次,服藥後犢牛腹瀉症狀緩解即可停藥。

犢牛腹瀉出現肛門不紅不腫的治療

犢牛腹瀉出現肛門不紅不腫,多是由於脾氣不足、脾虛濕盛等引起,可選用中藥方劑參苓白朮散加益原散治療,參苓白朮散加益原散的方劑組成是:黨參、雲苓、砂白朮、陳皮、炙甘草、炒山藥、炒白扁豆各80克,西滑石300克,硃砂50克,共為細末,調勻後均分為9份,適量白糖為引,每次給患牛內服一份。該方劑具有滲濕行氣的作用,併兼有保肺之功效,是治療動物脾氣不足、脾虛濕盛的常用方劑,一般患牛每天內服3次,連續內服3劑~5劑即可治癒。

犢牛腹瀉出現肛門暗紫而皮乾的治療

犢牛腹瀉出現肛門暗紫而皮乾,多是由於久瀉傷其陽、脾腎兩虛等引起,可選用中藥方劑參苓白朮散加桂附理中散治療,參苓白朮散加桂附理中散的方劑組成是:黨參、雲苓、焦白朮、炒山藥、炒白扁豆、陳皮、炙甘草各160克,蓮子肉、砂仁、桔梗各80克,黑附子、炮姜、肉桂各30克,共為細末,調勻後均分為9份,每次給患牛內服一份。該方劑具有健脾益氣,回陽祛寒的作用,對治療犢牛脾腎兩虛、久瀉消瘦脫水、眼球下陷、肛門暗色有較好的治療效果,一般患牛每天內服3次,同時配合給予患牛進行強心、輸液等輔助療法,連續使用藥物3天~5天即可治癒。

預防

對犢牛腹瀉的預防措施,主要是改善飼養,加強護理,注意衛生。

加強對妊娠母牛的飼養管理

(1)保證妊娠母牛得到充足的全價日糧,特別是妊娠後期,應增餵富含蛋白、脂肪、礦物質及維生素的優質飼料。

(2)妊娠母牛的日糧中補充微量元素:氯化鈷11.5g,硫酸銅1.62g,氯化錳285.6g,硫酸鐵1.625g,混於10kg水中,母牛每日飲餵100ml。據報導,對初生犢牛的增重和抗病能力都有明顯提高。

(3)妊娠母牛的室外運動,每天不應少於3~5h。

(4)衛生預防:包括母牛乾奶期、產房、飼餵等衛生管理、產犢的接產、哺乳和飼餵衛生等等。要經常保持母牛乳房的清潔,經常刷拭皮膚。產犢前要清掃消毒好產房,清洗、消毒產犢母牛乳房。

(5)藥物預防:據報導(蘇聯,1982年),產前10d給懷孕牛每日肌肉注射2次鏈黴素(500I~J/kg),連續3d對於預防犢牛患大腸桿菌病有一定效果;自分娩前2個月開始,套用維生素A、D注射液,肌肉注射,每5d 1次,直至分娩。據報導,能降低初生犢牛腹瀉的發病率。

(6)乾奶期乳房炎管理:給乾奶牛提供良好的環境,使用乾奶藥,乾奶期乳房炎爆發時對乾奶牛乳頭進行藥浴,青年妊娠牛乳房炎爆發時也可以使用乾奶藥和藥浴乳頭預防。

初乳管理

(1)初乳質量管理:乳房炎、血乳或者免疫球蛋白含量不足的初乳不能飼餵犢牛。

(2)初乳飼餵管理:保證犢牛在出生後6小時內飼餵體重8%~12%的初乳。現代化牧場一般採取兩種方案,第一種方法是在出生後1小時內給犢牛強制灌服4L初乳;第二種方法是在出生後1小時內飼餵2L初乳,4~6小時時再次飼餵2L初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