犢牛傳染性鼻氣管炎

牛傳染性鼻氣管炎是牛的一種急性、熱性、接觸性傳染病。其主要特徵是鼻道、氣管黏膜發炎,出現發熱、咳嗽、流鼻液和呼吸困難等症狀,有時伴髮結膜炎、陰道炎、龜頭炎、腦膜炎或腸炎,也可發生流產。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其病原體是皰疹病毒科的牛皰疹病毒Ⅰ型。


由於本病目前缺乏特效藥物,病畜死亡率較 高,給養殖業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筆者在實踐中,根據中醫理論對本症進行辯證論治,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總結如下:

1 流行病學

本 病主要感染牛,多發生於育肥牛,其次是奶牛。病牛和帶毒牛是傳染源,有的病牛康復後帶毒時間長達 17 個月以上。病毒隨鼻、眼和陰道的分泌物、精液排出,易感牛接觸被污染的空氣飛沫或與帶毒牛交配,即可通過呼吸道或生殖道傳染。飼養密集、通風不良均可增加 接觸機會,本病多發於冬春舍飼期間。當存在應激因素(如長途運輸,飼養環境發生劇烈變化)時,潛伏於三叉神經節和腰、薦神經節中的病毒可以活化,並出現於 鼻汁與陰道分泌物中,隱性帶毒牛往往是最危險的傳染源。牛群發病率 10% ~ 90% ,病死率 1% ~ 5% ,犢牛病死率較高。

2 臨床症狀與病理變化

潛伏期 3 ~ 7d ,有時達 20d 以上。根據侵害組織的不同,本病主要有 6 種臨床類型。
2.1 呼吸道型
為 最常見的一種類型。病牛高熱達 40 ℃以上,咳嗽,呼吸困難,流淚,流涎,流粘液膿性鼻液。鼻黏膜高度充血,有散在的灰黃小膿皰或淺而小的潰瘍。鼻鏡發炎充血,呈火紅色,故有“紅鼻子病”之 稱。病程 7 ~ 10d ,以犢牛症狀急而重,常因窒息或繼發感染而死亡。死後主要病變為鼻道、喉頭和氣管炎性水腫,黏膜表面粘附灰色假膜。
2.2 結膜角膜型
多與上呼吸道炎症合併發生。輕者結膜充血,眼瞼水腫,大量流淚;重者眼瞼外翻,結膜表面出現灰色假膜,呈顆粒狀外觀,角膜輕度雲霧狀,流粘液膿性眼眵
2.3 生殖器型
主 要見於性成熟的牛,多由交配而傳染。母牛患本病型又稱傳染性膿胞性外陰陰道炎。病牛尾巴豎起揮動,尿頻,陰門流粘液膿性分泌物,外陰和陰道黏膜充血腫脹, 散在灰黃色粟粒大的膿皰,嚴重時黏膜表面被覆灰色假膜,並形成潰瘍,甚至發生子宮內膜炎。公牛患本病型又稱傳染性膿胞性包皮龜頭炎。病牛龜頭、包皮內層和 陰莖充血,形成小膿皰成潰瘍。同時,多數病牛精囊腺變性、壞死,種公牛失去配種能力,或康復後長期帶毒。
2.4 流產不孕型
如果是妊娠牛,可在呼吸道和生殖器症狀出現後的 1 ~ 2 個月內流產,也有突然流產的。如果是非妊娠牛,則可因卵巢功能受損害導致短期內不孕。流產胎兒的肝、脾臟有局部壞死,有時皮膚有水腫。
2.5 腦膜腦炎型
僅見於犢牛,在出現呼吸道症狀的同時,伴有神經症狀,表現沉鬱或興奮,視力障礙,共濟失調,甚至倒地,驚厥抽搐,角弓反張,病灶呈非化膿性腦炎變化,病程 1 周左右,病死率 50% 以上。
2.6 腸炎型
見於 2 ~ 3 周齡的犢牛,在發生呼吸道症狀的同時,出現腹瀉,甚至排血便,病死率 20% ~ 80% 。

3 診斷

根據病史及臨床症狀,可初步診斷為本病。確診本病要進一步做病毒分離,通常用滅菌棉棒採取病牛的鼻液、淚液、陰道粘液、包皮內液或者精液進行病毒分離和鑑定。也可進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直接檢測病料中的病毒抗原。
類 症鑑別 本病呼吸型與牛流行熱類似,都有高熱、流淚、流鼻液、呼吸困難等症狀,容易發生誤診,必須加以鑑別。牛流行熱的高熱也達 40 ℃以上,但通常在持續 2 ~ 3 天后下降,並且伴有四肢關節疼痛而引起跛行,以肺氣腫為特徵,剖檢時可見間質性肺氣腫以及肺充血和肺水腫等病變,而呼吸型牛傳染性鼻氣管炎高熱 40 ℃以上可持續 7 ~ 10 天,並伴有咳嗽,以鼻、氣管炎症為主,鼻黏膜充血,有膿皰形成,剖檢時在鼻和氣管內有纖維性滲出物,喉頭水腫。

4 綜合療法

4.1 一般治療
4.1.1 病牛應隔離至退熱後 2d 。
4.1.2 病牛早期宜休息,多飲水,多餵富營養且易消化的飼料,進食後取一盆溫鹽水(鹽含量為 5% ~ 10% ),供病牛自由飲用。
4.1.3 保持病牛鼻、眼睛、咽、口腔及生殖道清潔,防止繼發感染,注意病情的演變。
4.2 中醫藥治療
4.2.1 基本方藥:馬勃 18g 、牛蒡子 30g 、玄參 30g 、柴胡 30g 、板藍根 120g 、升麻 18g 、黃芩 30g 、黃連 20g 、桔梗 20g 、連翹 30g 、薄荷 20g 、甘草 30g 。
4.2.2 方義:上方中用薄荷、牛蒡子、柴胡透衛泄熱;用黃芩、黃連苦寒直折氣分火熱,並用連翹、板藍根、馬勃解毒消腫,玄參滋腎水而上制邪火,用升麻、柴胡、桔梗 升載諸藥,直達病所,諸藥同用,共奏透衛清熱、解毒消腫之功。本方臨床套用時可根據具體病情加減:呼吸道型的,可加荊芥穗 30g 、麻黃 18g 、葛根 20g 以增強透表疏散之力;結膜角膜型的,可加桑白皮 30g 、蒲公英 30g 、薏米仁 90g ,以增強清熱利濕之功;生殖器型的,上方減去升麻、薄荷、桔梗,加紅藤 30g 、敗醬草 60g 、土茯芩 30g 、扁蓄 20g ,以求利濕化瘀之效;流產不孕型的,上方減去升麻、薄荷、桔梗、黃連,加桃仁 30g 、紅花 30g 、川芎 20g 、當歸 45g 、赤芍 30g 、熟地 60g ,增強活血化瘀,益腎固本之功;腦膜腦炎型的,上方加生牡蠣 240g ,、代赭石 90g 、生石膏 90g ;腸炎型的,去薄荷、升麻,加豬芩 20g 、草果 20g 、炒白朮 20g 。
4.2.3 用法:將藥放入 1500ml 水中,煮取 500ml 的藥汁,待溫度降至 30 ~ 45 ℃ 時灌服。每天早、晚各 1 次,連用至中病即止。
4.3 西藥治療
4.3.1 病毒唑滴鼻, 6 滴 / 每側鼻孔,每天 2 次。
4.3.2 金剛烷胺鹽酸鹽,口服 1.2g/ 天,分 2 次服用。
4.4 對症治療
4.4.1 高熱者,可用三棱針點刺大椎、陰陵泉穴。任其出血,不必人為止血,一般出血自止 15 分鐘後即退熱,若無效或效果不明顯時,可用氨基比林肌肉注射。
4.4.2 咳嗽較劇者,可待因 15 ~ 30mg/ 次,口服 1 日 3 次。也可配合針刺天突、頰市穴。
4.4.3 繼發感染時,應及時、足量使用抗生素,一般可用 400 萬 IU 青黴素、 100 萬 IU 鏈黴素各 2 支肌肉注射, 1 日 1 次,連用 3 天。

5 診治參考

5.1 療效判斷標準
通 常情況下,一般以體溫為觀察療效的主要指標,每 4 小時測體溫一次,以體溫連續 3 天保持在 37 ~ 39.8 ℃ ,同時呼吸道症狀 . 完全消失,聽診時肺部聽不到濕鑼音,炎症消失神情安靜,消化正常的為痊癒。最終確診必須用病毒分離或進行酶聯免疫吸附實驗。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