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里爾羅馬教堂

特里爾羅馬教堂

特里爾建於公元前16年奧古斯都(羅馬帝國第一位皇帝)統治時期,距離最初的凱爾特人聖所不遠。公元3世紀末,古羅馬皇帝戴克里先(284-305)將它作為其宮廷所在地和羅馬帝國西部地區的首府。也就是從這一時期開始,特里爾相繼建成了許多歷史性建築。“黑門”是羅馬城的北大門,幾個世紀的風化、菸灰和塵埃使大門變得漆黑,“黑門”的名稱即由此而來。

概述

英文名稱:Cathedral and Liebfrauen Church

所屬洲: 歐洲

建築背景

“羅馬橋”是阿爾卑斯山北部古老橋建築的代表之作。即使是在今天,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在其上面依舊川流不息。回顧歷史我們發現,“羅馬橋”總共經歷了3個建造階段。它與特里爾城同期始建於公元前16年,當時用生長了16年的橡膠樹作為橋柱橫亘在摩澤爾河(法國東北部和德國西部河流)上。

早在公元前三千年,人類就在特里爾地區繁衍生存,而特里爾是阿爾卑斯山北部第一個可以稱之為"城市"的地方,與此同時這裡逐漸發展成為早期基督教的中心。特里爾的羅馬教堂不僅是德國最古老的教堂,而且是西方文明最壯觀的歷史見證之一。就像人們如今所看到的那樣,教堂最初就建在離大集市不遠的地方,其裝飾藝術集羅馬時代至19世紀德國雕刻成就之大成,令人讚嘆不絕。

建築風格

大教堂如今仍完好無損地保存著大片古羅馬建築,這些建築大都建於公元4世紀。大集市附近的“我們的夫人(Our Lady)”教堂,將早期哥德式建築的風格展現得淋漓盡致,它被認為是哥德式中心建築最早、最重要的代表作,是德國最大的早期複式基督教建築之一。12世紀之前,對教堂的改造一直將南半部分的石造建築兼收並蓄下來,我們今天看到的教堂是建於1235-1260年間的建築。在這裡德國和法國的建築風格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建築歷史

聖安東尼教堂是建於15世紀晚期的古老的教堂,它最引人注目之處在於其中纖巧華麗的洛可可式講道壇。位於現在市郊的圓形劇場與皇家溫泉浴場相隔不遠,它大約建於公元100年間,經過後來幾個世紀的裝飾,愈加顯得豪華而精美。劇場可以同時容納20,000名觀眾,西半部分建有專供貴族使用的包廂和座椅,主門的正面最初修建得富麗堂皇,三條貫穿南北的寬闊的通道上面均有拱門相稱,在主門的西邊開有兩個小門,由此可以拾級而上。在公元4、5世紀時,該劇場還兼為城市的通路,因此北邊的大門開在城內,南邊的大門則在城牆外。大門的建築構成和城牆遺蹟在中世紀時曾用來採石。

從12世紀開始,特里爾經歷了長期的繁榮興盛,直到18、19世紀之交才敗落下來。特里爾曾有一小段時間控制在法國人手中,1815年,成為普魯士王國的一部分,卡爾.馬克思就出生在這期間,並且在特里爾度過了他的童年。

羅馬時代占據著重要政治地位的特里爾,文化上亦呈現出一派百花齊放、欣欣向榮的景觀。1984年,特里爾迎來了它建城2000周年。在經歷了2000多年的風雨洗禮之後,一直到今天,特里爾宏偉精美的建築及大大小小的博物館中珍藏的雕刻品風采依舊,仿佛在向人們訴說那漫漫歷史長河也掩飾不住的昔日輝煌。

文化遺產

批准時間: 1986

批准標準

1986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Ⅰ)(Ⅲ)(Ⅳ)(Ⅵ)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編號 516-007

評價:

1世紀時是羅馬的殖民地,2世紀成為貿易中心。在摩澤爾河畔,特里爾在3世紀成為了泰特黑(Tetrachy)的重要城市之一,並被稱作“第二羅馬”。眾多的受保護的歷史古蹟成為羅馬文明史的有力證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