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權思想

特權思想

特權思想 [tèquánsīxiǎng]

1. the idea that prerogatives and privileges go with position; the "special privilege" mentality

據說女媧造人時,先是用雙手仔仔細細地捏,後來心煩了就用柳條沾著泥漿甩在地上。於是她捏出來的人都成了王公貴族,甩出來的則成了平民百姓。難怪王公貴族都要不可一世,原來製作起來比較麻煩罷了。

(圖)特權思想特權思想

或許因為直接從泥漿中來,所以最樸實的百姓都成了農民。從事與泥土打交道的活計,終日面朝黃土背朝天掙個肚兒飽。自顧忙活日子倒也不錯,最惱生病、求學、交糧、納稅等等麻煩事,別說兜里銀子不夠,光是看人臉色就惹一肚子氣。管醫的、管學的、管糧的、管稅的都是一股子囂張氣,見了農民平白無故要氣壯三分,既便有人前腳才跨出農門後腳還拖著一腿稀泥,他也還以為自己祖宗是女媧捏出來的哩,無端端的特權思想不知從何而來。光口氣凶點不算,有的還任意捉弄百姓,吃拿卡要,弄得農民兄弟視辦事比自個犯了法還惶恐。偶有機會到了城裡,更是慌得不行:馬路不知如何過,手足不知如何放,沿著街邊躅躅而行掃地的都會來呵斥幾句。

這是遭誰惹誰來著些款爺,自己也是莫名其妙要畏懼。特權思一級壓一級,阿凡提換衣得以吃飯的故事今天已不是笑話而是生活。按道理,女媧造出來的貴族平民,經過上萬年的融融合合興衰成敗,其後世子孫相互之間應當無甚差別了。張狂得厲害:公檢法本是為民除暴,一些人卻用來為已謀欲,撈保護費收惡人錢肆意張狂得厲害:公檢法本是為民除暴,一些人卻用來為已謀欲,撈保護費收惡人錢肆意擾民出行無忌,囂張氣焰活象胡漢三又回來了;稅務本是為民斂財,在某部分人看來,收多收少全憑一句話,吃吃喝喝侵占稅民稱霸眾單位,儼然龍頭大哥樣;工商電力交通等等凡涉及管理與壟斷的部門無不高樹“特權思想”,鶴立於芸芸眾生。至於大小官吏,則無不視轄區蕩蕩為我家,子民眾生為我仆,任意侵占公家財物照顧親朋壓迫下屬,稍有反抗大施厲棒,一幅“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梟雄狀。 社會浸潤了特權風氣,世人心態均走向崎性,雖為同事同學鄰居乃至親戚,不是你好我高興,你幸福我滿意,而是巴不得誰都沒我過得好,你丟錢我開心,你有災我開懷。更有將自己快樂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為了一已之歡不惜損害眾人利益。反正不管怎么說,人跟人就是不在一個水平線上他才高興。特權帶來的是個人極端自私,別說“階級感情”,連最起碼的“人性”都可能蕩然無存。因為特權的實質就是剝削大多數人利益以滿足一小撮人歡娛,從根本上就把人擺在不同的出發線,結果只會是富者更富貧者更貧。“特權思想”盛行,社會的奴性自然增加,慢慢就象封建時代一樣形成金字塔狀的結構形態。時間長了,一些下層百姓也想要特權自然就造成不安定因素。古代君王為根除特權,曾創造了八股取士,可見,它確實不是一個好玩意。人因素。古代君王為根除特權,曾創造了八股取士,可見,它確實不是一個好玩意。人比人高貴的思想而非其它,就象民間故事說的那樣,置身澡堂子,誰又會張誰理誰?偶然遇到這樣一件事,雖然過去很多年了,但回想起來仍記憶猶新。

(圖)特權思想特權思想

一個暴雨過後的早晨,一帶戴蓋帽的在街道上執勤,一輛卡車滿載貨物從他身邊駛過,車輪碾過的積水濺到他的臉上和身上,戴蓋帽的看到遠去的卡車並沒有停的意思,便臨時“徵用”一輛摩托攆上去攔住了那輛卡車,隨後那個戴蓋帽的將司機從車上拽下來一頓臭罵並施以拳腳,直到司機百般求饒並交了一定數量的莫名其妙的罰款才被放行,後來聽說(但不一定真實),被打的那位司機是這名戴蓋帽的“準岳父”,經過這場“劫難”的老司機自然不肯願意將女兒嫁給他。

其實,開車的將路上的水濺到這個戴蓋帽的身上,不管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都沒什麼大不了的,弄髒了可以洗乾淨或再換一件,大可不必為這點小事而大動干戈。說到這裡,有人不禁要問,為什麼這件事能夠發生在這個戴蓋帽的人的身上而不會發生在普通老百姓身上,其實道理很簡單,這個戴蓋帽的將國家和人民賦予的權力不去如何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為國家和人民服務,而是作為逞威風、稱霸道的資本,一旦有人冒犯了他的“權威”,那他會毫不客氣地倚仗自己的權勢去懲罰膽敢冒犯他的人,這也就是所說的特權思想。

不過,並非說現在一些有一定權力的人一開始就存有特權思想,而是在行使權力過程中,因權力觀念發生變異而逐步生成和養成的。剛開始,有些人還懂得珍惜手中的權力,能夠不折不扣地運用國家和人民賦予的權力去維護國家和人民和利益。然而時間一長,聽的恭維話、好話多了,說上句說慣了,便宜占的多了,自己也感到“高貴”和“尊貴”了許多,注重自己的形象、權威和尊嚴。他們說話牛氣,辦事霸氣,行為匪氣,指手劃腳,頤指氣使,感氣凌人,容不得半點“不”字,一副“老爺”派頭,假如對自己有不甚尊重或與自己的意思、意見有忤,輕則出言不遜,重則打擊報復。這有些使人想起許多年前牛群、馮鞏說的相聲裡面的一句話:說行就行不行也行,說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不服不行。不過,還別不信,有人不服就付出了血的代價是,二年前,河北霸州一派出所副所長杜書貴將應射殺歹人的子彈毫不留情地射進了一個三輪車司機的胸膛,事情的起因僅僅是這個“不識抬舉”的三輪司機擋了“杜老爺”的駕。然而,霸州的血腥未乾,河南禹州又槍聲迭起,該市公安局一副指導員劉德周僅為12.5元錢的水費與劉所租房的房主爭吵,劉惱羞成怒,撥出隨身攜帶的手槍追出三、四百米,打了五槍殺死了三人。雖然,杜書貴和劉德周已被“正法”,但教訓是極其深刻和慘痛的。

換個角度再看看,假設那名“倒霉”的司機將積水濺到不是那個戴蓋帽的身上而是老百姓身上,那老百姓頂多沖那司機咒罵幾句,斷不能騎機車去討個“說道”,而如果那個司機開的不是卡車而是“奧迪”亦或“紅旗”,那戴蓋帽的大概雖一身泥水但望著遠去的車影惟有畢恭畢敬,斷不敢有所“造次”。如果杜書貴、劉德周遇到的對象是他們的上司或是其他要員,大概他們連掏槍的膽子和力氣都沒有。這樣看來,特權思想發揮和表演的舞台是在民眾之間,施風逞威的對象是普通百姓。

所以說,一旦特權思想發展到一定程度,那後果是極其可怕

特權思想從哪裡來

震驚全國的河北、河南兩名惡警杜書貴、劉德周槍殺無辜百姓的案件發生後,人們看清了是特權思想的惡性膨脹使他們走上犯罪道路。更讓人們深思的是,特權思想到底是從哪裡來的?我們的社會如何才能有效地剔除特權思想?記者就此採訪了有關人士。

據報導公安部決定用一年半時間在民警中開展“三項教育”活動。“三項教育”,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教育,實事求事的思想路線教育,嚴格、公正、文明執法的法制教育。

近日,在分析公安隊伍思想狀況時,中共政法委書記羅乾認為,現在有的民警世界觀、人生觀錯位,價值觀扭曲,有的理想信念動搖,宗旨觀念淡薄,特權思想嚴重;有的受市場經濟的消極影響,把手中的權力視為商品交換的籌碼等。凡此種種,都是滋生隊伍中各種消極腐敗現象甚至違法犯罪的思想根源。

 政法部門日常大量存在的特權思想,主要還是表現在“冷、硬、橫、推”,服務態度、工作作風方面的問題。如接待來訪往往態度生硬、冷淡,解釋問題不耐煩、不耐心,有時候發火、發脾氣,對民眾不尊重;有的執法人員對待當事人、證人,有體罰、虐待、打罵的情況,不尊重當事人的基本權利。

特權思想產生的原因,第一是一些人執法思想不夠端正,也就是為誰執法的問題沒有解決好。如果把為人民執法這個問題真正解決了,心裡時時刻刻裝著老百姓,裝著人民民眾,那么特權思想,霸道作風也就好解決了。關鍵還是執法指導思想問題。

其次是如何對待權力的認識問題。執法者沒有權力就無法辦案。但是權力如果運用不好,違法使用權力,就會把權力變成以權謀私、逞威風的工具。

第三個方面也和執法者個人素質有一定的關係。一個執法人員思想道德、職業道德,文化程度和精神文明程度不高,就可能產生特權思想。文化程度高一些,思想修養好一些,這個問題可能就解決的好一點。反之,就會發生一些問題。

解決特權思想一個方面是要加強教育。我們院在建院之初直到八十年代末,特權思想、霸道作風相對較突出。從九十年代初期開始,我們意識到這個問題要抓,上級也重視這個問題了。教育比較經常化,進行了端正執法指導思想的教育,人民檢察官執法為人民的教育,宗旨和理想信念教育,反對特權思想和霸道作風的教育等。
其次是加大管理力度,從嚴治檢。對出現問題的人在教育的同時,該處理的要處理,不手軟,嚴重的給予清退。管理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光靠教育是不行的。

(圖)特權思想特權思想

另外在精神文明建設上也下了一定的功夫。在辦公室里有“您好,請坐”等文明用語,要求檢察官接待當事人、接聽電話時都要很客氣,給民眾很好的感覺。

特權思想的表現有這樣幾個方面。一是自以為是人上之人,不能以平等的態度對待人;二是自以為是法上之人,不遵紀守法;三是自以為是管人之人,不依法辦事;四是執法粗暴,亂耍威風。

特權思想產生的原因也有這樣幾個方面。一是公安隊伍成分比較雜,素質低;二是受極“左”流毒影響,總以專政者自居,缺乏民主自由的觀念;第三個方面主要是歷史原因。因為從歷史上看,警察是“老大”;第四種原因是客觀上的。因為治安形勢不好,警察承擔的治安管理任務很重,而警察的待遇又比較低,心裡就不太平衡。於是個別人員就自我找平衡。河北杜書貴和河南劉德周都是典型的案件。

治理特權思想,第一就是要純潔隊伍,提高素質;第二就是教育處理要相結合。尤其是對有特權思想的人現在看在處理上不能手軟。過去大家都有這樣一種認識,都覺得公安人員挺辛苦的,有點過錯都是以教育為主,而在處理上就比較手軟。現在看教育處理應該並重;第三是應該樹立一種長期的觀念,不能操之過急。特權思想要通過不斷的深化教育,通過提高素質,逐步消除公安隊伍中的特權思想。

特權的背後

“特權車”之所以屢禁不止,大行其道,筆者覺得,關鍵在於各地整治活動將重點放在了整治特權車牌,而沒有根除一些人心中的特權思想。結果就象呼和浩特停止使用“蒙OA”一樣,一些有形特權車易於取消,更多無形特權車卻難於治理。比如當前各地通行的車牌號潛規則,就是一種赤裸裸的特權現象:市委書記是1號牌,市長是2號牌,然後按職位的高低以此類推,此舉雖然有利於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但卻明顯違背了公平原則,更為惡劣的是,它在社會上形成和助長了特權思想,成為“特權車”盛行的一個重要根源。遺憾的是,在各地整治“特權車”的行動中,沒有人能夠觸及到這類根源。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逐漸習慣於交警將熟記領導專車作為“崗前培訓”的常規內容,也經常在酒桌上聽到一些幹部和老闆津津樂道於如何“整治”甚至“戲弄”交警的故事,甚至一些司機們在交流開“特權車”的經驗時稱:穿“官衣”、有“門道”的,開車就要橫一點,不然交警以為你是假冒的。交警向“特權”敬禮,幹部以“特權”為榮,司機借“特權”耍橫,“特權車”在這樣的環境中如何能不“繁榮”?

特權思想與平等意識

在建設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國家的進程中,特權思想是橫亘在前進道路上的屏障。它妨害社會公平、影響社會穩定、阻礙社會進步。特權思想的存在和發展,將侵蝕人們的正義感和良知,危害人民民主國家和法制社會的正常秩序。因此,擯棄特權思想,崇尚平等意識,創造公平和諧的社會發展環境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基本要求。

特權思想從字面上理解,就是特殊的權利。鄧小平同志曾指出:“我們今天所反對的特權,就是政治上、經濟上在法律和制度之外的權利。搞特權,這是封建主義殘餘影響尚未肅清的表現。”其核心就是在於只允許自己擁有某項社會資源和評判權,也即享有其社會責任和權利之外的權利。在各種社會形態中,都有特權的存在。但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民主程度的不斷提高,特權存在的基礎也就愈來愈小。而且,特權的存在必須是基於社會正義和有限範圍內,或者是在特定條件下。如對社會弱勢群體給予一定的特殊保護權,國際法中的外交豁免權等。其目的是為了平衡社會關係,使社會能協調發展。由於特權的存在,人們就有對特權的要求,從而產生特權思想。特別是掌握社會公共資源的個人、團體和組織,如果沒有必要的制約和監督,就可以將手中的權力變為特權,謀取特權利益,並由此而產生特權階層。這些特權階層占據著社會政治資源,可以通過立法、制定政策和執法行為,使特權和特權地位得以確立和保護。如國家公務人員,即國家幹部,除有一份旱澇保收穩定的工資外,還有許多法定的待遇,如公款吃喝、公款遊玩、公車私用、公房已有等一系列的特權,都可以堂而皇之以“公家人”的身份享有。而且他們在離休(以區別於其他職業的退休)後,仍享受在職時的待遇,國家在各級機關中專門設定一個“老幹部局”為其服務,對其保護。相比之下,那些同齡的老工人、老農民,國家是否也給予如此的待遇呢?難道說只有老幹部是社會的弱勢群體,更需要國家保護?還是說他們對社會的貢獻大幹社會其他成員而更需要社會關懷?在現實社會中,國家公務人員和非公務人員有著明顯的身份界限,有著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他們在走出學校大門、進入社會的那一刻起,就被永遠固定在兩個不同的位置上。工人、農民身份的人如果想跨入公務員行列,比登天還難。這樣,國家公務人員所擁有的政治身份已成為一種特權,並與社會其他成員形成隔離。同樣,居住在城市和農村的人由於出生地的差別,也即戶籍的差別,城市戶口作為一種待遇,是城市人的特權。農村人要跨越這道門檻,無疑是“鯉魚跳龍門”。身份的不同決定了享有社會資源份額的多少,造成社會的不公平。

官本位思想之所以在中國根深蒂固,一是由於傳統觀念影響。一部中國歷史幾乎就是一部官史,記載著的全是帝王將相的豐功偉績,當官是至高無上的,並能揚名流傳於世。二是官員們所享有的特權利益和占有社會資源份額也是其他職業所無法獲得的。當官可以名利雙收,這是任何人也抗拒不了的誘惑。特別是特權利益合法化,使官員獲得利益少了風險,增強了社會認同感。因此,享有特權利益者就有一種凌駕於普通公民和勞動者之上的優越感。對於那些官宦家庭子女,他們有著與生俱來的特權,無論在受教育還是就業方面,他們都能捷足先登,先於普通公民。有此基礎,使他們不是在政界獲得高位,就是在經濟領域獲得厚利。特權使他們壟斷了社會資源,又成為新的特權階層。

由特權而產生的特權思想,已漫延和滲透於社會的各個領域。如一些地方、一些行業、一些部門、一些企業紛紛向政府要優惠政策,所謂優惠政策也就是傾斜政策,使本應公平面向全民的政策,傾向於自己一邊,以保障自己獲得更大利益的特權。甚至有些有立法權的部門為保護狹隘的部門利益和地方利益,借行政立法之機爭權奪利,以立法之名實行行業壟斷。這種壟斷不是基於公平競爭的結果,而是通過國家行政手段使自己獲得特權後而形成壟斷,因特權而獲得特殊利益。這種現象的結果會在人們的思想中形成對特權的追逐和對公平的漠視,對特權的訴求要比對公平的訴求更強烈,正義和良知不再成為社會的主流。在特權思想的支配下,勢必形成一個傾斜的、不公平的社會,將影響國家的穩定與進步。

平等意識是文明社會的一個重要標誌。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人們的平等意識也在逐步增強。特別是在現代社會中,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使人們的平等願望得以實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所尊崇的原則是公平競爭。它給予所有公民平等的機會,並賦予每個社會成員公平對等的權利和義務。市場經濟打破了地位的高低貴戝之分,它使所有的產品都面向大眾。過去只供給於少數特權階層的東西,今天已經向社會大眾敞開了。“舊時王榭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如在現實生活中,過去曾按一定規格待遇作為政府要員巡視的火車專列,今天普通百姓也可享用進行旅遊了。工業社會的機械化大規模生產,產品數量急驟增長和擴大。那些專為少數人生產的產品越來越少了,面向大眾的產品越來越多了。如果還有誰把自己的產品局限於某一特權階層,那他的發展道路就會越走越窄。市場經濟在客觀上就是要滿足大眾的需求,它趨向平民化,更具平等意識。

科學技術的發展,推進了社會進步。使平等得以更大程度地實現。今天,先進的傳播媒介把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發生的事在瞬間都能公諸於世。無論是政府要員,還是尋常百姓,都可以平等地占有信息,對世界做出自己的評判。而且,由於網際網路的興起,人們不僅僅只是滿足於得到多少信息,通過互動,還能夠把自己的信息傳播給更多的人。占有信息和傳播信息,不單是某一特權階層的獨有資源,而成為大眾資源。因此說,信息技術是場革命,這場革命在各個領域所引發的巨大變化也許是人們無法預料的。但可以肯定,它將在人們的思想上產生深刻的影響。信息技術越發展,人們獲得的平等機會就越多。信息把更多的機會提供給大眾,這種無形的巨大力量將沖毀特權思想的藩籬。任何人也無法阻擋這股潮流。

(圖)特權思想特權思想

我們處在一個變革的時代。舊的東西正在被打破,新的東西正在建立。市場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有才幹的人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平等機會為他們搭起施展才華的平台。他們正成為社會的強勢力量和群體。他們的強勢有他們強勢的正當理由,他們是靠自己的才華和努力得以發展的。但是,我們還應當看到,隨著社會強勢群體的不斷強大,社會弱勢群體的生存空間也就越來越小。當然,強勢群體有其發展的權利。同樣,弱勢群體也有其生存的空間。這個權利是與生俱來的,任何人都不能剝奪。因為,剝奪社會中任何人群的正當生存權,也就等於剝奪整個社會的生存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越是要維護公平競爭的秩序,就越是要維護每一個弱者的基本權益。我們不能因強者的強大而給予其特權,也不能因弱者的弱小而剝奪其合法權益。只有賦予社會每個成員公平的權利和機會,才能有公平競爭。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在公平競爭的狀態下,強和弱也可以相互轉化。今天的弱者,也許會成為明天的強者。這樣,我們的社會才充滿生機和活力,世界才豐富多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