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嶺草蛉

牯嶺草蛉

馬尾松千蚧天敵—牯嶺草蛉 (Chrysopa kulingensis Navas),在浙江省鄞縣牯嶺草蛉1年發生2代,第一代發生於5月下旬至11月中旬;第二代發生於9月下旬至翌年7月下旬,無冬眠現象。該蟲在松林中的群落穩定,其第二代幼蟲和成蟲發生期與馬尾松乾蚧的傳代繁殖期密切吻合,並且捕食松乾蚧各蟲態的數量均較大。因此,枯嶺草蛉是馬尾松乾蚧的重要天敵。5號飼料和米蛾卵都是人工飼養枯嶺草蛉成蟲和幼蟲的良好飼料。玻璃杯幼蟲飼養器是飼養牯嶺草蛉幼蟲比較適宜的工具。

基本信息

牯嶺草蛉屬於草蛉科,國內分布: 遼寧河北山東浙江江西福建廣西湖南

形態特徵

成蟲 雌蟲體長9.9-11.3mm,前長12.3-14.6mm,後翅長11.0-13.lmm;蟲體長9.5-10.6m

牯嶺草蛉牯嶺草蛉
m,前翅長12.0-13.3mm,後翅長10.8-12.lmm。第二代成蟲比第一代成蟲略大。頭部黃色,額中央有1個黑色“Y’形大,其上端由觸角間伸達頂,下端與基的大黑斑連線,上唇有2個大黑斑相連,兩頰也有黑斑相連線。觸角長11.5-16.0mm,淡褐色,第一節內外兩側各有1粗黑紋。胸部和腹部均為黃綠至深綠色。前胸端都兩側有褐斑,下面有黑邊。中央有黃色中帶。翅脈全部綠色。部密生黑色短毛。

長橢圓形,長1.0mm,寬0.4mm。卵輛長1.0—3.6mm,平均2.2mm。卵初產出時綠色,近孵化時灰紅褐色。

幼蟲紡錘形。以米蛾卵為食料時,1齡幼蟲頭寬0.3mm,體長1.0-3.4mm,體淺黃色,頭部斑紋和黃褐色,斑紋為1塊;3齡幼蟲頭寬0.9mm,體長5.0-8.4mm,頭部斑紋和顎黑褐色,斑紋分成3個小塊,其間的縫線呈“Y”形,胸部和腹部各節背面具1對深桃紅色的大斑,腹面淺黃色或淺黃綠色,兩側各有1排深桃紅色的寬頻。

繭近圓形,灰白色,大小為3.7mm×2.9mm。表面粘附有樹皮等的碎片。蛹很象成蟲,只不過是身體和翅沒有舒展開來。

生物學特性

浙江省勤縣1年發生2代,以幼蟲在樹樹幹翹皮下和縫隙中越,少數以繭蛹越冬。越冬期間氣溫高時,幼蟲仍可活動捕食。4月下旬第一代成蟲開始出現(室內保存的繭蛹,3月中旬成蟲即開始羽化),5月下旬成蟲開始產卵並孵出幼蟲(室內用人工飼料9號飼養的成蟲,4月上旬即開始產卵),6月中旬幼蟲開始結雖化蛹。7月上旬第二代成蟲開始出現,此代成蟲補充營養期很長,9月下旬才開始產卵,10月上旬幼蟲孵化,少數幼蟲於11月上旬開始結繭(11月上旬在松林中來到的卵,在室內孵化後用松飼養,12月上旬開始結革)。成蟲剛羽化時體黃褐色,經過補充營養後變為綠色。成蟲具趨光性,在松林內常作短距離飛行,靜止時多停留在針葉上。1頭成蟲1天可捕食馬尾松子階卵最多208粒,平均85.4粒。交尾和產卵多於夜間進行。卵單粒散產,偶爾在卵粒上又接著產卵而相連成串狀或叉狀,個別卵無柄。在松樹上,成蟲喜歡產卵於針葉端部。用人工飼料2.9、10號飼養,產卵期2-138無,每一雌蟲1天產卵1-5l粒,一生產卵33-902粒,雌蟲壽命69—162天。卵近孵化時,透過卵殼可見幼蟲的體節和眼點。在溫度22.2-33.2℃,相對濕度58—88%條件下,卵的發育歷期為6-7天,平均6.1天。初孵幼蟲在卵殼上靜止一段時間,然後沿卵柄爬下尋找食物。善於在樹皮縫隙內穿行,白天很少活動,常靜伏在針葉基部或針葉叢中的枝條上。在溫度22.2-33.2℃、濕度58—88%下,幼蟲期12—17天,平均13.7天。在整個幼蟲期內,1頭幼蟲可捕食松子故卵最多瀋陽粒,平均4671粒。在1天內,從16時至次日8時的捕食量占全天總捕食量的80%。老熟幼蟲喜歡把一些樹皮碎片物等馱在背上,老熟後由腹部末端抽絲結英。在低溫季節,繭多結於松樹樹幹上;在結繭的中後期,隨著氣溫上升,則多結英於針葉叢中或針葉端都在溫度22.2-33.2℃、濕度58-88%下,繭蛹期13—14天,平均13.5天。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