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之站

牧野之戰又稱“武王伐紂”,是周武王聯軍與商朝軍隊在牧野(今河南省淇縣南、衛河以北)進行的決戰。

簡介

武王伐紂時的牧野大戰,是中國歷史上一次著名的戰役。它不但決定了一個延續555年殷商王朝的滅亡,一個近800年的大周王朝的誕生,而且還為後人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化借鑑。拋開政治的,軍事的大話題不論,單是成語或掌故就有長長的一串。比如小心翼翼、天作之合、黃鉞白旄、白魚入舟、赤鳥流屋、叩馬阻諫、不食周粟、愛屋及烏、助紂為虐、百夫致師、前徒倒戈、血流漂杵、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等等。

地點

牧野戰場在哪裡?籠統地說,新鄉就是牧野大地。因為在大部分的新鄉轄區里,都有和牧野大戰相關的歷史地名和故事。它們有的有地方志書記載,有的是民間傳說,有的還有先秦的典籍可作證明。要詳細說,就要涉及許多的文獻和考證,話說少了不容易清楚。幸好我們可以另尋捷徑,從語法構詞的角度,對“牧野”來點兒咬文嚼字,也可以明白個七七八八。

詳細介紹

首先,“牧野”一詞不同於以“牧”字構成的其他名詞,如牧放、牧童、牧歌等;也不同於以野字構成的其他名詞,如田野,視野、朝野等等。它是一個專門用來表達牧野大戰戰場的專用名詞。借用時尚的話說,它是新鄉的專利,就像赤壁之戰的赤壁僅歸湖北省武漢市所有一樣。
其次,是“牧野”除了具有專用名詞的性質以外,在“牧野”二字的組合關係上還另有學問。它不同於“牧放”一詞中的牧和放,如牧羊和放牛是並列關係;也不同於“田野”一詞中的田和野,即田地和原野,也是並列關係。西漢時有一本叫《爾雅》的書,在註解“牧”字和“野”字的一般含義時說:“邑外謂之郊,郊外謂之牧,牧外謂之野”。意思是說,在邑落(相當於今天的城市或城鎮)的周圍叫郊區,那裡是人們耕種的地方;郊的外圍叫牧,是放牧的地方;牧的外圍叫野,是野獸出沒的地方。有的人不理解“牧野”專用詞的性質,所以依據《爾雅》錯誤地認為,周武王與殷紂王之間的決戰,是在殷都朝歌(當時的稱呼是商邑,即今天的淇縣)郊外的牧和野展開的。正確的解釋是,牧本身是一個邑落,所謂牧野,是指這個邑落外面寬闊的原野。
再次,關於牧邑的具體位置,東漢的許慎在其所著的《說文解字》里說得最為明白。他說:牧邑在“朝歌南七十里地”,“周武王與紂戰於牧野”。漢代的70里,約合現在的25公里,正是今天的衛輝市區所在地。另外,還有唐朝的《括地誌》,說今衛輝市原名陳城,周武王為了牧野決戰,曾在那裡陳兵布陣並築城。
通過上面的粗淺分析可知,牧野戰場的位置其實並不含糊。指的原是今衛輝市周圍的廣闊原野,而且主要是在東北的淇縣方向。值得順便一說的倒是,衛輝市從南北朝時的北周到清末民初,作為州、郡、路、府、道的治所,管轄的縣份多處牧野戰場,和今天新鄉作為地級市的行政區域大同小異。為此,我們不妨比照唐朝張守節在《史記正義》里的話,再給牧野一個通俗而應時的說法。張守節說:“衛州,即牧野之地,東北距朝歌七十三里。”我們說:新鄉,即牧野大地,市政府所在地東北距淇縣約50公里。
牧野大戰
牧野大戰是西周滅商的著名戰役.當時周武王率5萬大軍從孟津渡過黃河,會八百諸侯於獲嘉縣同盟山,造成威逼朝歌之勢,殷紂王倉促籌集17萬人迎戰;雙方交戰於牧野,商軍陣前倒戈,引導周軍殺向紂王,紂王逃回朝歌自焚而死,商朝滅亡.
周武王同盟山、武王廟、牧誓園
周武王同盟山 位於獲嘉縣城,東距新鄉市區16公里,毗鄰新焦公路。乘坐新鄉至獲嘉、新鄉至焦作、新鄉至武陟的各路公車,至獲嘉同盟山景區下車即到。該山(壇)為昔年周武王率師伐紂,在商郊牧野舉行戰前誓師的盟台,史料記載為諸侯兵捧土封之,即《尚書·牧誓》所載的牧誓之所,也是武王軍舉行牧野大戰現存於地表的唯一物證。其文化層豐富,考為龍山文化至商周文化遺址,屬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諸侯演武場”、“諸侯井”、“周武王飲馬池”、“姜太公校閱台”等古蹟遺存與該山(壇)相依相連,交織形成了追溯牧野戰景、尋古探幽的千古景觀。
武王廟 在同盟山之上,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人為紀念周武王在此誓師伐紂而建。碑載始建於周末,重建於洪武,經歷代修葺,現存明代風格,屬保護頗為完整的典型明代建築群。山門、大殿、後殿、廂房一應俱全,唐愧、明獅、明碑征古兆今。廟內塑周武王及其群臣塑像,四季觀覽者絡繹不絕。其南3公里張卜村有武王鏇師葬文王木主的“周文王冢”,其西南6公里刺狐寺村(現名後寺)有傳說中姜太公刺殺妲己的“鎖狐洞”。
牧誓園 在同盟山西側,為紀念周武王牧野誓師而建。該園湖影山色,飛瀑流瀉,石碑排立,亭台棋布,竹樹青青,奇花爭研。園內的“歸心堂”可使遊客對昔年武王軍在此誓師的場面略見一斑,古存的“周武王飲馬池”更使人觸景生情。另有一線天、登仙洞、地宮、比干明心石、劉知幾遇仙橋等景點。整體布局玲瓏剔透,古樸典雅,給人以步移景遷之感。
該園與周武王同盟山、武王廟合併實行一票通覽,全天開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