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皮船

牛皮船

牛皮船是一種用牛皮製作而成的船,在大金川流域藏族地區分布。是一種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牛皮船形似喇嘛廟內的大銅鍋,口徑六尺左右,用牛皮、藤條、樹脂膠,嚴密接縫而成。

歷史記載

牛皮船牛皮船

牛皮船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吐蕃時期,在布達拉宮桑耶寺的壁畫中都可以找到牛皮船早期的身影。吐蕃時期的牛皮船是圓形圓底的,估計只相當於現在牛皮船的一半大小,船內最多也就能容納三到四人。牛皮船的記載最早見於《舊唐書》卷197《東女國傳》,“其王所居名康延川,中有弱水南流,用牛皮船以渡”。金川特殊的地域是造就牛皮船的客觀條件。大金川江自北向南把平疇沃土金川一分為二,河流終年流量大,切河面寬闊,建橋難,架索也難,若用木船,龐大笨重,還必須選擇固定的口岸。形勢所迫,牛皮船應過而生。

近代牛皮船從側面看是梯形的,上面小下面大,通常是用四張整牛皮縫製而成,船底部面積比早期的牛皮船要大很多,一隻船可以承載七八個人。在使用上,現今的牛皮船比較靈活,可以多隻船組合成一艘大船,以便運載更多的貨物和乘客過河,不過船夫也要多找幾個幫手才可以。一隻牛皮船的重量一般只有十幾斤重,一個人背上就可以走,不用時豎起來支撐在地上還可以遮擋陽光。

形狀製造

牛皮船形似喇嘛廟內的大銅鍋,口徑六尺左右,用牛皮、藤條、樹脂膠,嚴密接縫而成。清人李心衡在《金川鎖記》中這樣描述:“用極堅樹枝作骨,蒙似牛革,形圓如。一人持漿,中可坐四五人,順流而下,疾於奔馬,頃刻達百里。”牛皮船之巧,是任何舟楫都無可比擬的。其底部為整張牛皮(不能拼接),周圍用三至四片牛皮拼接而成,縫合後用子膠填縫防水,牛皮船外部還需經常打蠟,以保持船經久耐用(行家稱,閹割後的牛,皮質最好,又厚又有柔性)。船的骨架是用柏樹枝條或一種叫“對節子”的灌木枝條扎接而成,一般直徑有2—3厘米,共有三道圈,一般情況下,吃水線在一道至二道圈之間,超過二道圈載重量就很大了。行駛時,船師雙腳緊蹬船底的骨架,雙膝微曲抵靠船圍,雙手執漿,左右撥水,只有在風口浪尖或激流險灘時,才奮力直插幾漿。無論一人、兩人或五人、六人均可乘坐,但必須成對稱保持平衡,最大的牛皮船承載可達千斤。到岸後,船師翻起船身,以漿為扁擔,橫撇於骨架上,沿岸肩負而行,僅重四五十斤,最大的船也不上七十斤。乘坐牛皮船有許多講究。“船錢船錢,過後不言”,先交錢後上船是規矩。上船也有講究,必須與船師面對面而上,這樣雙方攙扶,即安全有保險。上船後,誰坐什麼位置,由船師安排。“坐著不要動”這是乘坐牛皮船的戒律。清人李心衡欣然作詩,“春水桃花激箭流,截江一葉曉風遒。皮船曾觸驚濤險,炊黍時中百里流。”可見牛皮船在大金川江上無與倫比的實用性,和強烈的視覺衝擊力。

傳說

相傳,東方國的女官高霸,其地位相當於宰相。黎明乘牛皮船從格爾丹寺沿河而下,風馳電掣,歷危灘萬道,到達噶延時,正值太陽初升,向女王報告一路考察情況,女王讚賞高霸行動快捷,並發布命令,多選牛皮船,充備軍用。牛皮船成為女王十分寵愛的交通工具。在隨後的千百年里,東女國的後裔就是依靠這種製作巧妙的牛皮船往來與大金川兩岸。如今在金川江面上,隨處都可以看到人們乘坐牛皮船悠閒撒網捕魚的情景。牛皮船成為漂流探險者們漂流大金川的首選工具。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