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心山

牛心山

牛心山位於四姑娘山風景區的雙橋溝,海拔4942米,因形狀象牛心而得名。山體的西南面在景區公路邊清晰可見,是當地一個著名的景點。

基本信息

陝西牛心山

牛心山位於陝西省隴縣八渡鎮,距離大力村約5華里。
牛心山又稱西武當,有五台,每台有殿宇,它是陝西省道教名山,也是隴縣繼龍門洞、景福山、藥王洞之後又一道教文化名山。牛心山海拔1000多米,山頂有牛心石、牛肺石,龍頭、龍角、龍鬚。站在山頂望,一攬眾山小。
陝西省西武當——隴縣八渡牛心山與吳山遙相呼應,風景秀美讓人心曠神怡;牛心山坐落在八渡鎮,八渡鎮境內村村有廟,山山有神,森林茂盛,奇石遍布;梅花魚水中遊蕩,珍禽獸嬉鬧林中。
牛心山自然景觀奇特,景色秀麗,風光迷人,飛禽走獸繁多,植物種類俱全,晴天藍空繞白雲,雨後清爽映彩虹。青陽峽、龍頭峽合圍環抱牛心山,順龍頭峽西行,蜿蜓一線,有“山重水複疑無路”之狀,峽谷內景點眾多,各具千秋。行至峽口,山峽豁然開朗,柳暗花明,盆地大力村展現在眼前,街道、店鋪、房舍毗連,尤如世外桃源。當地百姓有:“牛心山霧氣騰騰,大力村賽過北京”之說。站在牛心山頂,南望可賞吳山十七峰,東觀可見鳳翔城,北看隴州城,再看千河象條龍。清代石牌載:“牛心山古為西武當,蒼松翠柏林木繁茂,陰雨時節煙霧籠罩,恍若仙境”。“峰奇水秀,形勢嵯峨,北接朝煙於隴阪,南迎曉日於吳峰,千山而高聳,翠水以迴旋”,亦反映了這裡的優美風光。【羅海亮編輯於2013年元月】

牛心山

為啥聲名牛心山,太上奇牛來磨川。
先磨東方八北川,後磨北方大平原。
凡是有土磨成川,一直磨到大南山。
山大溝深磨不動,掙得青牛一命斷。
牛頭丟在南香泉,牛心丟在八渡川。
牛尾丟在平涼地,牛心牛肺半崖懸。
牛蹄丟在湖北川,靈魂游到寶雞川。
虢鎮有個鐵牛廟,鐵牛磨川有功勞。
眾人來把鐵牛拜,喜得鐵牛笑顏開。
要想得知更精彩,來到八渡賞牛來。

遼寧牛心山

牛心山距離錦州約15公里,從北湖公園一直往北,到溫滴樓再向西,快到岩井寺的岔道(西北)一拐就到啦!
龍安府城之東。梁李龍遷葬此。武后時鑿斷山脈。玄宗幸蜀,
有老人蘇垣奏:龍州牛山,國之祖墓,今日蒙塵,乃則天掘鑿所致也。玄宗命刺史修築如舊。未幾,誅祿山。

青海牛心山

簡介

牛心山 藏語稱為"阿咪東索",意為"眾山之神","鎮山之山",位於縣東南2公里處,作為祁連的象徵,巍峨高聳,一山盡攬四季之景。海拔4667米,山頭底部麥浪翻滾,油菜花香,一派高原河谷農業的農家景象,向上綠草如茵是優良的牧場,有"祁連山下好牧場"之美稱。中部或稍向上的廣闊區域灌木叢生,儼然一派林海風光;再向上從稀疏植被逐漸過渡到石山,峰頂常年積雪不化。相傳遠古時期,祁連是一片汪洋大海,妖魔四起,格薩爾王得知此情後,從印度專派從山神前來隆妖魔,疏通海洋,帶四大王管祁連,觀牛心山主峰為這位山神,周圍四峰則是四大天王;另一山神專管海洋,使其永遠不泛戰鼓的響聲。兩神疏通汪洋,散播金銀,繁衍牲畜,不久,珍禽異獸成群,蘑菇、大黃滿山,金銀銅鐵遍地。祁連八寶"由此譽滿天下。

南坡

牛心山南坡有一處怪石嶙峋的石林,當地人稱佛爺崖,成土母質主要是有花崗岩和花斑岩組成,其地貌造型如虎豹相戲、鳳凰回首、和尚打坐、遊人小氣憩,當地藏族同胞相傳,虔誠的信徒在這裡還能看到108個佛像。

北坡

北坡有牛心山拱北,是天方聖裔(先賢胡塞尼之後裔)溫買賴墓地(今伊拉克巴格達人氏)。公元 1219年元太祖成吉思汗率軍第一次西征時,阿拉伯、波斯諸國賢哲43人,隨元軍來東土中國,在祁連地區傳教,溫買賴歿後被葬於牛心山。中華民國9年(1920年),新建三間清廈卷棚園頂“馬脊樑”磚木結構拱北,瓦泥鰍脊,門欄窗欞精雕細刻,水磨磚圍牆,青石鋪地,雕有西番草花樣,用柏木圍成柵欄;入大門便是雜石砌成蓮花狀甬道。整座建築造型新穎別致,古樸典雅,融東方與阿拉伯建築風格為一體,朝拜者絡繹不絕,成為祁連、門源、大通乃至甘肅、新疆,寧夏等地穆斯林活動中心之一。

河南牛心山

簡介

位於洛陽東南偃師縣大口鄉山張村,海拔590米,距市區約50公里,旅遊資源得天獨厚,林木蔥蘢,自然生態環境幽美,每年農曆二月十四都會有廟會,是遠近聞名的度假、休閒、旅遊場所。

傳說

說起這山的來歷,有個奇妙的傳說。
牛心山原叫牛背山,它和西邊的牛嘴山(海拔631.1米)綿延相連,遠遠望去,像一頭雄壯的大青牛,揚頭隆背,十分雄偉。山上松柏長青,芳草成片,翠竹成簇,清溪潺潺,自然風光十分秀美,不僅凡人遊客樂於遊覽,連世外仙人神人也流連忘返哩。
當年,祖師與觀音菩薩都想占據這座峰峻景秀的仙山,享受人間的祭祀。兩人從遠方來的半路上遇到了,各自說明了自己的目的,便商定誰到得早,山就歸誰。祖師走得快,先到了,就把自己的神鞭插在山頂,查看別的山去了。觀音趕到後,看到祖師的神鞭,很泄氣,正想離開,忽然想了個主意,把自己的繡鞋脫下一隻,埋在祖師的神鞭下邊,再把神鞭插好。自己到山溪里梳洗梳洗等著祖師。
祖師回來了,笑著對觀音說:“瞧,我早到了,鞭子在山頂上插著呢!”觀音裝出吃驚的樣子瞧瞧,又坦然地一笑:“喲!你來晚了,你鞭子剛好插在我的鞋上了!”
兩人來到山頂,祖師慧眼一望,神鞭下果然有隻繡鞋,便知觀音耍了滑頭,心中有氣,卻也是有理說不清,便恨恨地借拔神鞭時,順勢一挑,將繡鞋挑飛到空中,自己離山去了。
觀音正得意時,忽見自己的繡鞋往北邊一飛落到了黃河中間,“啦嚓”掉進黃泥糊里,變成了泥巴鞋,就是揀回來也穿不成了,這下可笑不出聲了。那黃泥糊繡鞋就是現在孟津縣東良村北邊黃河裡的那塊河灘。觀音呢?以後只好光著一隻腳,後人塑的觀音像都是一腳赤足,就是這個原因。
再說那祖師忿忿離開後,跟隨祖師的護法神王靈官是個火爆脾氣,可不願吃這啞巴虧,他三目圓睜,齜牙裂嘴,虬須怒張,就在離山時,腳下暗暗用勁,咚咚幾步,把個高高的牛背跺低了,成了現在的高度,牛心也給震出出來。如今山頂上還有塊突出的石頭,牛心似的,人們便由此把這山叫成了牛心山。也有人說,那牛背整個兒陷地里去了,只剩個牛心露在地上,還就是現在牛心山的形狀。
觀音明爭暗鬥,旁觀者清,把緊南邊的山神笑得肚子疼,結果嘴笑歪了,成了“歪嘴山”(海拔739 米)。
後來,人們雖然也在牛心山上為觀音建了殿堂,但在西南邊更高的萬安山頂給祖師建了更漂亮抽祖師廟,以讚揚祖師寬宏大量的胸懷;還根據祖師對待觀音的態度傳開一條行世原則:男不跟女斗。
牛心山山腰與山頂都有寺廟,香火旺盛,每年都會有來自各地的善男信女登山朝拜,祈神求福。

北京門頭溝牛心山

簡介

潭柘、永定、龍泉三鎮交界點,是絕石樑-馬鞍山大樑上一個突出的、幾乎是三角形的山峰,俗稱牛心坨、瓜槽尖,明《宛署雜記》稱牛心山,近年有稱其為定都峰、望都峰。永定鎮一側,多稱其定都峰;潭柘寺鎮一側,多稱其望都峰。據悉已經統一定為“定都峰”。此山峰海拔642米,位於東經116°02'40",北緯39°54'40"處。

得名

牛心山之名,早已有之。明《宛署雜記》稱:“牛心山,在縣西七十里。”2007年初在永定鎮馮村附近發現兩通元至元十三年石碑,一為曹各莊吉勝寺碑,另一通為《重修牛心山□□院記》,後者證明公元1726年時已有牛心山名,並有以此山為名的寺院,而且這座寺院的規模、名氣相當大,撰寫碑文的人是北京大報恩寺傳法住持林泉從倫,他是北京仰山棲隱寺住持萬松行秀的弟子,與嵩山少林寺住持雪庭福裕是師兄弟。不僅如此,牛心山(坨)還有一些值得稱道的事。

與北京長安街同一緯度

打開地圖,找到39度54分,然後沿著這個緯度劃一條直線,可以發現,北京城有“天下第一街”之稱的東西長安街在這條直線上,被稱之為望都峰(或定都峰)的山峰也在這條直線上。長安街西延線修通後,如果登上望都峰東望,就可以覺得自己仿佛置身於長安街上,也可以想像有關定都峰、望都峰的傳說似乎有些道理。在數百年前尚沒有空氣污染的晴朗天氣下,說不定站在長安街上也真的能看見牛心山吶!

關於定都峰的傳說

其一,遼金時期,佛教、道教盛行,寺廟、道觀大增,在北京玉河肘彎成池處西岸建有慶壽寺(俗稱雙塔寺),以西山中尖頂山峰為靠,因“日懸峰頂,影入玉河,雙日互映,主國兩分”,故“豎雙塔鎮之”,並在魯谷嶺設“八角”亭蔽之。作為靠山的山峰與八角亭、慶壽寺塔在同一線上,成為日後長安街及延長線的基礎,此尖頂山峰即我們所說的牛心山。
其二,元大都建設之初,按照設計,城牆經過雙塔,要么拆寺,要么繞寺,工程人員不敢擅動,只得報請皇上決斷。元世祖忽必烈視雙塔寺方丈劉秉忠如師(劉秉忠有授忽必烈奪得汗位之謀),命大都城基繞開雙塔寺三十步。故有“慶壽寺的方丈點天子,皇城繞寺三十步”之說。建好的城牆彎弧處正對定都峰(即牛心山)。
其三,明朝之初,對原陳友諒妻(後為朱元璋妃)所生四皇子朱棣,明著稱其“智勇有大略”,暗則防其有繼位之計,封其為燕王,到遠在千里之外“砂鍋做飯斗量柴”(貧瘠之地)的北京地區駐守,殊不知“砂鍋做飯”更香,“斗量柴”乃是煤炭。燕王出發前,劉伯溫秘授其“文托姚廣孝,武靠常氏(常遇春)後”。到任後即到西山龍泉寺(後稱潭柘寺)訪姚廣孝。姚觀其有帝王之像,留其住寺,次日雞鳴起時登(定都)峰。時值穀雨,碧空如洗,東方日出,紫氣蒸騰,渾河橫亘,龍鱗閃現,萬物生輝,燕王呼曰:“日上之所,乃我大明千年基業發祥之地!”姚廣孝接曰:“千歲,此正乃我大明萬年基業發祥之地也!”燕王會心而笑,三繞其峰,環顧八方。見東方日上光輝下,大都如珠似玉,渾河(永定河)龍形橫臥;東南方,沃野無垠,龍形入海,極樂峰下松林如翠,戒台、西峰二寺佛光與霞光相映增輝;南方,從南大嶺馬鞍山處遠望,良鄉、竇店、琉璃河西周故址依稀可辨,坎方、離位,此峰可為標為靠;西南方,龍潭溪谷成河至周口店龍骨山成勢,玄機無限;西面,西山連著太行起,潭柘勝境聳神佛。又嘆曰:“此峰之位,觀景之妙,無二可代,真乃天賜也!”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太祖駕崩,建文繼位,恐藩王謀反,開始削藩,燕王恐禍至己,以清君側為名,發動“靖難之役”,歷時四年,燕王得即皇位,想當年觀“日上”之所為“大明千年基業發祥之地”,生遷都北京之意,遂頒旨實施,定“日上”之所為金鑾殿址。先建承天台,於燕王登山日觀日出,無果;又以雙塔和八角亭為標,於春分、秋分日觀日出,又無果。當時,北京工匠雲集,物料如山,而金鑾殿址尚未選定。故議先建皇陵,分流匠、料。先選址於鐵坨山(在潭柘寺西北方向不遠)之陽,當地百姓不願,將潭柘寺東北角山頂起名絕石樑,犯忌,後改址於昌平天壽山,先址建起明朝庵。故民間有“先建皇陵,後建皇宮”之說。到永樂八年,春秋兩分仍非陰即雨,城標尚未確定,姚廣孝無奈反覆與眾工師商議,後工師蔡信言劉(伯溫)丞相託夢,說“觀日上之所必為觀峰日下之地,可營都定標。”廣孝頓悟,工程始興。故有“北京城始於日上,成於日下”之說,後有人將日上或日下為北京代名詞,朱彝尊著《日下舊聞》,乾隆又《欽定日下舊聞考》。皇城定標,費時五年,皆為定都峰之故也!
其四,北京城建成後,於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王朝正式遷都北京。到京後,永樂帝朱棣已歲逾花甲,從當年登峰望都觀日出,已二十多年過去了,很不高興,遷怒於此峰說:“誤朕五年,此峰五百年不文、不名、不封。”北京周圍各峰皆有封號,唯此峰無名。為監督此“三不”之旨之執行,加封開國功臣徐達後人為“定國公”爵,世襲王位,陰宅在魯家灘西北永鎮此峰。
諸般傳說,雖無考證,但一山峰能有如此之多的說法,也是一種文化。僅此,就值得一登。尤其是早起觀日出,可謂甚佳之處。站在此峰觀“日上”霞光,回到北京看西山此峰“日下”之輝,聯想有關北京城之傳說,會倍感愜意。

山西朔州右玉縣牛心山

簡介

位於牛心堡鄉南0.5公里,山腳為甘泉莊。西南距縣城9公里。山的西北兩面為牛心河所環繞,周長5.5公里,海拔1604.5米。山體由三稜柱石構成,土層貧瘠,樹木較少,雜草稀疏。據地質學考察證實,此山為死火山,正因為如此,才形成了現如今的椎體形狀。

風景獨特

牛心山底圓頂平,孤巒高聳,四面遠眺,遠近都能看到。北坡山腰間有黑石二峽,嵌奇黑洞,遠看似牛眼或牛心。孔竅冬天沒有積雪,夏天不會長草,殊為靈異。山上有建於明代的文昌閣和玉皇殿,現如今已被拆除,僅留下了遺址。山下清泉澄澈,潺潺可愛,煙霞環繞,雲霞拱翠。如此美景,令無數遊人為之傾倒。
此山的“牛心孕璞”為右玉恆陽十景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