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舟陶

牙舟陶

牙舟陶,是貴州陶瓷藝術中的“精絕”之作。在六百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她融入了貴州本土的陶文化內涵,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貴州陶藝。牙舟陶的生產初以原始爬坡窯燒柴為主,製作工藝從打土胚到制模上釉,全用手工操作,做工細膩,操作仔細,煅燒時間長,產品質量上乘。牙舟陶的產品多為生活用具及陳設品,動物玩具和祭祀器皿,其特點造型自然古樸,線條簡潔明快,色調淡雅和諧,具有濃重的出土文物神韻。牙舟陶以生產菸斗、鹽辣罐、酸菜罈、茶壺、土碗而著名,其生產的陶器有很高的使用價值,貯存食物不易腐敗,伏天泡茶經久不餿。

牙舟陶

貴州特產。其生產始於明代洪武年間,距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牙舟陶的產品多為生活用具及陳設品,動物玩具和祭祀器皿,其特點造型自然古樸,線條簡潔明快,色調淡雅和諧,具有濃重的出土文物神韻。 牙舟陶瓷色澤鮮艷、晶瑩光潤、神韻別致、富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在中國陶瓷界獨樹一幟,極具藝術性、觀賞性和收藏價值。

牙舟陶在設計上選擇蠟染、刺繡、桃花圖案,以浮雕的手法體現,很富於裝飾性,凡魚、獸、蟲、鳥等玩具,均色彩自然,玲瓏剔透。牙舟陶以生產菸斗、鹽辣罐、酸菜罈、茶壺、土碗而著名,其生產的陶器有很高的使用價值,貯存食物不易腐敗,伏天泡茶經久不餿。牙舟陶生產的菸斗,不僅美觀好看,且抽菸還有股清爽感,因此很受人喜愛。

馬噓噓馬噓噓

("馬噓噓"牙舟陶小孩玩具的一種。是延傳至今的手捏造型工藝品,外形類似小鳥或

魚或牛或馬形態多樣化,內空兩側有變音孔,口吹時可以發出動聽聲音的陶工藝品)

牙舟陶的歷史傳說

一個少數民族偏遠山窩裡怎么會有如此精湛的制陶工藝?

關於牙舟陶撲朔迷離的傳說讓人百費思量。直到“大煉鋼鐵運動”時,人們砍伐一棵6人都合抱不過來的大楓香樹,在大樹根下發現了燒陶的古窯遺址,根據樹齡推斷,牙舟制陶工藝應該在600年以前。由此揭開歷史真相:平塘縣的牙舟陶始於明洪武16年,有600年的歷史。當時,明朝為了掃蕩元朝殘餘勢力大量屯軍進入貴州。後來屯軍與當地布依民族通婚,牙舟的制陶技藝就是這個時期由漢族傳入。

據說,當時砍倒這棵大樹的是一個姓楊的年輕男人,砍到第三斧時,他打了個呵欠,嘴就從此合不攏了,成了面癱。以後只要誰提起這件事,楊老頭兒歪斜的嘴角就不由自主地抽搐。當地人都說這棵樹是牙舟陶的庇護神,在懲罰傷害它的人。

牙舟古陶的秘密被老樹以這種奇特的方式守護了600年,又以其生命年輪記敘著牙舟陶600年的歷史興衰。

產地

牙舟陶產於距平塘不足四十公里的牙舟鎮,該鎮附近廣市一種灰黃而粘的優質泥土,此種泥土是生產陶器的上好原料。牙舟陶的生產都以小陶窯式的家庭作坊為主,明末初具規模,清初已發展到四十多座陶窯,其生產出的產品除在國內市場銷售外,清末後還遠銷南洋及法國等地。

生產方式

牙舟陶的生產初以原始爬坡窯燒柴為主,製作工藝從打土胚到制模上釉,全用手工操作,做工細膩,操作仔細,煅燒時間長,產品質量上乘。

新中國成立以後,政府扶助通過技術改革,牙舟陶煅燒改原始的爬坡窯為燒煤的推板窯,功效顯著提高,並在有關技術部門的協助下,牙舟陶不但更新品種,在原有日用陶的基礎上,推出一百多個新的美術陶品種,增加綠、黃、紫等多種釉色,採用玻璃釉為基礎釉,在燒制過程中加溫至一千度以上,促使玻璃釉流淌效果更佳,加之在冷卻過程中,產品表層自然裂變若干冰紋,使產品在保持原有古樸敦厚的造型基礎上,形成更為深厚迷離、斑斕奪目的獨特格格。

名揚國內外

建國後在政府及美術單位的大力支持下,牙舟陶更加興盛,產品增加到300多種,聲譽響徹中外。作品多次選送參加北京.上海.廣州等地舉辦的“全國工藝美術展”和“名陶展”,許多作品還選送日本.朝鮮.丹麥.芬蘭等國家展覽會展出。1978年在北京全國第二次工藝美術展覽會上,中央美術學院陶瓷系主任梅建鷹教授把牙舟陶譽為“全國工藝美術展陶瓷展品中最有特色的展品”。美術家阿展在《文匯報》發表《學傳說.創新風》一文中稱讚牙舟陶是我國“新興的優秀產品”。牙舟陶瓷以展出和訂購等形式與美.英.法.加.澳.馬來亞等國進行交流。1983年3月在北京舉辦的中國國際旅遊會上,牙舟陶“雞紋雙耳罐”產品被評為旅遊紀念品優秀作品,榮獲輕工部金質獎章。1984年在全國工藝美術作品展中,牙舟陶“雲紋牛奶罐”產品,榮獲輕工部“優秀作品百花獎”。1985年的12月時任貴州省委書記的胡錦濤親臨視察牙舟陶。1986年再次榮獲貴州省優秀旅遊作品“黃果樹杯獎”。牙舟陶有著輝煌的歷程。

牙舟陶的興衰

牙舟陶最鼎盛時期是在清末明初,生產發展到一定規模,大大小小有100多家制陶作坊,陶器被馬幫馱出去,遠銷東南亞,並被傳教士帶到歐州各國。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牙舟陶在工藝美術界所獲得的各種極高榮譽使其進入最後的輝煌,此後,由於中國體制改革與市場的原因,牙舟陶走向了衰敗和沒落。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