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衡

爭衡,較輕重,爭高低,少年意氣,敢與名家爭衡|而操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

基本信息

解釋

《漢書·梅福傳》:“此皆輕量大臣,亡所畏忌,國家之權輕,故匹夫欲與上爭衡也。”《文選·陸機上》:“故遂割據山川,跨制 荊 吳 ,而與天下爭衡矣。”李善 註:“爭衡,謂角其輕重也。”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八:“玉輦靈桃,窗間暗識;方茲獨步,誰敢爭衡?”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甘嗜》:“世間作甘之味,十八產於草木,而飛蟲竭力爭衡,採取百花,釀成佳味,使草木無全功。” 魯迅《書信集·致李小峰》:“至於別的稿件,現實無有,因為一者我實不願貽害刊物,二者不敢與目下作家爭衡,故不執筆也。”
造句:我不與你爭衡,這是我的氣度。

相關成語

蚌鷸爭衡
成語:蚌鷸爭衡
發音:bàng yù zhēng héng
釋義:蚌張開殼曬太陽,鷸去啄它,嘴被蚌殼夾住,兩方都不相讓。漁翁來後把兩個都捉住。比喻雙方爭執兩敗俱傷,便宜第三者。
出處:蔡寅《變鴉樓三十年詩征序》:“蚌鷸爭衡,魚龍曼衍,離奇變幻之局,孰有甚於近三十年者。”
示例:我們都明白~誰都是受害者。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兩者相爭。
爭強鬥勝,比試高低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