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發變星

廣義指亮度變化起因於星周氣殼、或星面附近、或恆星內部發生的爆發活動的變星。狹義指亮度變化起因於色球和星冕中發生的激烈活動的變星。

爆發變星

正文

一種亮度突然激烈增強的變星,光變起因於星體本身的爆發。星體在爆發之前是處於相對穩定或緩慢變化狀態的。雖然一部分爆發變星有人稱為災變變星,其實,這種激烈變化對星體本身來說並不一定是“災難性”的,有時只不過是處在由漸變到激變的轉折階段而已。
狹義的爆發變星通常包括:①新星;②再發新星;③矮新星;④類新星。有人稱這幾種變星為激變變星。新星爆發非常猛烈,亮度會激增9個星等以上,1975年天鵝座新星(V1500 Cyg)的光變幅竟超過19個星等。新星爆發時亮度增加非常快,通常以日計,但減光過程卻慢得多,要以月計或年計。一般新星在其歷史中只能被觀測到一次爆發。觀測到一次以上爆發的新星通常稱為再發新星,其爆發規模比新星小,光變幅也比新星小,而且兩次爆發的時間間隔越短,光變幅就越小。矮新星是一

爆發變星在寧靜期的亮度有複雜的變化,變幅有的達幾個星等。有一部分星有周期性光變──食象和時間尺度為分級或秒級的閃變。它們寧靜期的分光特徵大多是藍連續譜上迭加著發射線,通常有氫線、氦線、鈣線等。現在已能在很寬的波段(從射電到 X射線)上對爆發變星進行觀測。例如1975年從麒麟座新星(V616Mon)和矮新星天鵝座SS、雙子座U等觀測到X射線;從新星巨蛇座FH、海豚座HR、天鵝座V1500等觀測到射電輻射。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發現1934年武仙座新星有食象,又發現再發新星北冕座 T、矮新星天鵝座SS、類新星寶瓶座AE的規則性視向速度發生變化,由此證明它們是雙星。到目前為止,已發現30個左右這樣的爆發變星。目前流行的觀點是用密近雙星的原理來解釋爆發變星的現象,認為兩子星間的質量交流是複雜的光度變化、光譜變化的起因。但是這種理論還存在很多的矛盾和困難。有人評論說,即使是最成功的理論,也不能粗略地模擬新星的光變曲線的外形,更不能用統一的模型去解釋它們之間的差別。雙星模型和非雙星模型之爭已持續多年。
爆發變星除了上述四種以外,還有超新星耀星。爆發規模超過新星的叫超新星。它爆發時亮度增強17個星等以上(即光強增加千萬倍至上億倍),以後慢慢地下降。最著名的超新星是中國歷史上記錄的宋朝至和元年(1054年)的超新星。耀星(其中的一大類也叫鯨魚座UV型變星)的亮度在幾十秒或幾十分鐘內突然上升,亮度下降則稍慢一些,變幅從1個星等到10個星等。耀星大部分時間處於寧靜期,是光譜為K型或M型的矮星。也有人把耀星及有關天體(如金牛座T型變星赫比格-阿羅天體等)叫星雲變星,因為它們常與星雲成協。
廣義的爆發變星還可以包括任何非幾何原因的光度突然增強的變星,例如某些金牛座T型變星,某些共生星等。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