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前鄉

營前鄉

營前鄉山巒疊障,青山綠水,境內溪流水庫鑲嵌,是瑞安市西部一個環境優美的生態之鄉,2006年被浙江省政府評為省級生態示範鄉,2007年申報創建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全鄉面積34.2平方公里,轄17個行政村,有人口10712人。

基本信息

簡介

營前鄉地圖營前鄉地圖

營前鄉山巒疊障,青山綠水,境內溪流水庫鑲嵌,是瑞安市西部一個環境優美的生態之鄉,2006年被浙江省政府評為省級生態示範鄉,2007年申報創建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全鄉面積34.2平方公里,轄17個行政村,有人口10712人。2001年,全鄉國民生產總值達5361萬元,財政稅收達420萬元,人均收入突破3000元。

地理位置

營前鄉地處瑞安市西部山區,距瑞安市區46公里。西臨文成和泰順縣,北距市區49.3公里。瑞文公路、56省道由東而西沿江穿境而過,交通便利;飛雲江中游、漈門溪於此匯集,環境優雅。

氣候特徵

營前鄉,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無嚴寒無酷暑,冬短夏長,四季分明。

基礎設施建設

營前鄉營前鄉

營前鄉進行了一系列基礎設施建設,極大改善了全鄉基礎設施落後的面貌,實現了營前 “十一五”規劃的良好開局,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奠定了堅實的硬體基礎。

康莊工程

營前鄉康莊工程建設成績顯著。截止2006年底,56省道至洪地、官岩、小口、地賴山、雙垟五個村的通村公路已順利通過驗收,另有4條公路已建設完成,正在組織驗收中,總投資約1089萬元的9條康莊路建成後將形成方便快捷的交通網路,大大方便全鄉民眾的生產生活出行。

千百工程

營前鄉千百工程建設卓有成效。累計投入100多萬元,在營前、小口、鐵山、潘營、地賴、官岩、石溪等7個村開展了“千村整治、百村示範”工程,治理“髒、亂、差”現象,經過整治和建設,使得村容村貌煥然一新,被瑞安市評為村莊整治合格村。

生態鄉創建

營前鄉的生態鄉創建工作初具規模。鄉里結合山區生態環境的特點,投入大量資金進行休閒公園、公共涼亭、生活污水處理系統、沼氣淨化池、生態公廁、綠化荒地等建設,經過創建,其中有營前、小口、地賴、鐵山、潘營等五個村被評為溫州市級生態鄉。

特色產業

(圖)營前鄉營前鄉茶農

茶葉

(1)茶葉生產

營前鄉豐富的山地資源,氣候、土壤條件非常適宜於種植茶葉,營前茶葉主要分布在洪地、雙垟、地賴等村,種植茶葉也是營前山區農民的主要謀生手段之一,茶葉生產已經成為營前的主導產業。營前鄉茶葉生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註冊了“洪地牌”清明早和“玉海春早”兩個品牌,全鄉茶葉種植面積已達6000多畝,年產值800多萬元,2007年被瑞安市政府命名為“特色專業茶葉之鄉”。

(2)茶葉發展

茶葉生產在營前鄉具有悠久的歷史,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茶葉生產一直處在零星種植的半自然狀態,未能形成一個獨立的產業。20世紀90年代末,營前鄉茶葉生產得到了迅速發展,在茶葉名優戰略方針的指導下,營前鄉領導和廣大茶農依靠科技進步,著力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充分開發本地資源,大力發展茶葉生產,茶葉生產的效益一年上一個新台階,成為營前鄉興山富民的龍頭產業

第一、基地效益成倍提高。營前鄉已形成了過500萬的年產值。全鄉現有茶葉5500畝,其中開採面積2500畝,從2000年收入200萬元到2004年收入600萬元,效益明顯提高。

第二、名優開發成效顯著。已開發的有溫州市四大名茶之一的“清明早”茶葉,並且在中國農業博覽會上獲得金獎,2004年被認證為有機茶,在浙江省僅此一家。營前鄉茶葉以其獨特的風格和上乘的品質贏得了不少好評,茶葉緊銷。

第三、科技含量不斷提高,茶葉生產已初步具有產業化雛形。通過技術培訓,名優茶製作技術競賽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技術推廣措施,茶葉生產的科技含量得到顯著提高。在大力開發名優的同時,注重品種改良、基地改造、商標標註和產品包裝,已經形成依靠科技進行系列開發的茶葉生產新格局,結束了過去那種重產量,輕質量,用大麻袋裝和大籮框裝的歷史。通過了改革經營模式,營前鄉成立了洪地茶葉合作社和洪地早茶開發有限公司。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戶”的早茶開發公司,從而為全鄉茶葉實現產業化奠定了基礎。

(3)茶葉問題

但隨著茶葉的發展,其後勁不足的問題已經明顯暴露出來。主要表現為:

一是營前清明早茶葉相比其它著名茶葉缺乏競爭力,知名度不高;

二是茶葉園區的基礎設施落後,難以達到茶農繼續發展壯大的要求;

三是茶葉種植、炒制技術方面需進一步提高。

(4)茶葉品牌

營前鄉一手抓茶葉品牌建設,一手抓茶葉品質提升,註冊“玉海春早”商標,通過品牌推廣提升茶葉附加值,“玉海春早”茶葉售價每公斤上升到800至1600元。通過瑞安市科技部門牽線搭橋,溫州玉海春早茶葉開發有限公司與浙江省茶產業科技創新服務平台,聯合開展“玉海春早”茶技術研發。該平台幫助引進清潔化加工流水線,改進茶葉包裝和儲藏技術,並著手對茶樹的種植進行規範化技術培訓,“玉海春早”價格有望翻番。

黑炭梅和東槐楊

營前鄉特色農產品還有黑炭梅、東槐楊梅兩個品種,種植面積約3996畝(絕大部分是黑炭梅),主要分布在營前、下山、大樹、旺垟、趙山、地賴、官岩、鐵山、小口、潘營、石溪、黃岙等村。

經濟發展

(圖)營前中學營前中學

農業

營前鄉以市場為導向,積極發展特色農業,進一步調整農業生產結構。以洪地、雙垟兩村為中心的早茶種植面積已達6000多畝,茶葉產值達800多萬元。投入48萬元在全鄉範圍內修建茶葉園區道路網8000米。投資195萬元建築面積為3304M2的16間5層茶葉加工廠已建設完成,將有利於全面提升茶葉的產品質量,提高品牌效應,形成種植、加工、銷售一條龍生產體系;全鄉楊梅種植面積已達3996畝,成立了營前鄉楊梅合作社,入社社員34人,共54股,並註冊了“飛雲明珠”牌商標,楊梅合作社的成立,有利於進一步整合資源,提高楊梅產業效益,推動三位一體合作制度在營前鄉的深入發展。地賴村的“趙山渡農家樂”和小口村的“漁家樂”正式註冊營業,為山區經濟發展增加了創收渠道。

養殖業

養殖業上,繼續投入資金扶持養殖業,如洪地、雙垟等村的本地雞養殖,文灣、下山兩村的家兔養殖,趙山、洪地、雙垟等三村開展稻田養魚項目500畝,小口村漁場養殖160畝。營前鄉特色農產品現已初具規模和品牌效應,農民收入顯著增加。

漁業

在海洋與漁業局的支持和幫助下,營前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重點發展具有經濟效益的鯉魚草魚河蟹等水產品。營前鄉的淡水養殖業又有了新的進步,其中淡水養殖場(漁塘)有小口、旺垟、營前彭灣、洪地水庫4個,總養殖面積190畝,投入魚苗29萬尾,蟹苗9萬隻,總投資56萬元。除了養殖面積、養殖種類都穩步增加外,在上級部門的支持下,營前鄉不斷創新養殖技術,積極運用先進的網箱養殖等方法,使營前鄉的養殖效益明顯提高。全年共捕撈水產品約33噸,總收入約41萬元。

城鎮建設

(圖)營前鄉營前鄉

營前鄉緊緊抓住全面實施“十一五”規劃的有利時機,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工作重點,繼續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完善城鄉功能,實施城鄉發展帶動戰略。

1、加快各村通村公路建設步伐

地賴至地賴山通村公路,洪地至雙垟村通過公路順利通過驗收;下山村投資147萬全長3公里的通村公路竣工通車;總投資40萬元,營前至大樹村的587米沿江大道完工,並對道路兩邊進行了綠化。通過對通村公路的建設投資,進一步完善了營前鄉交通網路,為廣大村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出行便利。

2、整治村莊環境,開展千百工程建設

營前鄉石溪、官岩、地賴等三村開展千百工程,三個村累計投入46萬元左右,用於石溪公廁建設、官岩村休閒公園建設、地賴村民間道路建設和周邊環境整治。已完成驗收。

3、生態村建設

營前鄉投入50多萬元在官岩、石溪、黃岙、旺垟四個村開展排污管網、生態公廁和生態化糞池建設,進一步改善庫區周邊環境。

4、加大其他項目建設力度,全面協調發展

營前鄉開展標準農田建設,共有文灣、洪地、林山、雙垟、趙山、地賴山、石溪、營前,旺洋,潘營等10個村參與標準農田建設,總建設面積2700畝。水利設施建設,投入60餘萬元,對營前、旺垟、潘營等6村的自來水管網進行更新改造,共更新水管16500米,建蓄水池8座,保障廣大村民的飲用水安全。

5、文化建設

營前鄉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普查全鄉非物質文化遺產,組織參加溫州首屆農民文化藝術節,營前鄉的民眾文化活動經費投入不斷加大,民眾性文化活動廣泛開展,居民文化消費水平進一步提高。體育方面,修建全民健身點2處,設立全民健身宣傳牌3塊,組織開展象棋比賽、釣魚比賽、爬山比賽等民眾體育活動,增強民眾體質。廣播電視方面,每村接通廣播,豐富村民業餘娛樂生活,方便村民收聽新聞信息,完成趙山、黃岙、官岩、雙垟、林山等村避路電視村村通工程,按裝戶數50戶,實行每村通有線電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