燎花花

燎花花

燎花花為每年農曆正月的最後一天,又稱燎惶惶、燎煌煌。唐代人很重視正月,自正月十五至月終,悠閒無事,人們盡情遊樂,宴飲以慶新年。正月晦日(正月最後一天)還被定為“中和節”,唐德宗時此日放假一天,任由玩樂。

基本信息

節日概述

正月晦日送窮鬼的習俗也在唐代大為興盛。姚合有《晦日送窮三首》:“年年到此日,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送窮窮不去,相泥欲何為。今日官家宅,淹留又幾時。古人皆恨別,此別恨消魂。只是空相送,年年不出門。”詩中所寫的“送窮”就是“送走窮鬼”。唐人其他典籍如《文宗備要》、《唐四時寶鑑》等也有類似記載。當時傳說中的“窮鬼”(窮神)是這個樣子:他是高陽氏(顓頊)的兒子,身材瘦小,喜穿破爛衣服,給他做了新衣服他也撕破,用火燒壞了才穿。“送窮”之所以與顓頊掛上鉤,是因為在顓頊神話演變過程中,受到陰陽五行學說的影響———顓頊在北方,為水,屬陰,而在古人觀念中,陰、幽常與鬼神、死亡聯繫在一起。所以顓頊的後代,如窮鬼、小兒鬼、魑魅等都成了驅逐、送走的疫鬼。送窮的具體日期不一,有的說在“人日”的前一天(正月初六),有的說在正月二十九,因而稱為“窮九”,有的說在正月晦日(正月的最後一天),唐人正在此日送窮。這反映了唐人在年節交關、辭舊迎新之際,送走舊日歲月的貧窮、辛酸和苦難,迎來幸福美滿生活的憧憬。

送走窮神,必然期盼著迎來財神。唐人這種風俗,經宋至明清亦不變。有人曾作春聯一副,上聯是:“放千枝爆竹,把窮鬼哄開”,下聯是“燒三炷高香,將財神接進”,詼諧可笑且帶有明清人的風韻。明清時期把送窮與迎富聯繫在一起,點燭、燒香、放爆竹、送窮鬼、迎財神與唐代送窮以竹草扎車、船、人形,用酒飯祭送有別。這不過是時代差異在習俗上的不同表現而已,心理上的祈求則是無差異的。

在關中民間,正月三十晚上,還有“燎惶惶”的習俗,是希望用火將每個人身上與家宅之內的穢氣、邪氣、霉氣等統統衝掉燒光。“燎惶惶”也叫“燎煌煌”,是取褒意,即火光一照,前途光明。即象徵一年將光華閃耀,莊稼收成似錦,又有“火著財門開”,“人財兩旺(旺火)”之說。

“燎惶惶(煌煌)”的儀式是這樣進行的:正月三十晚上,剛一吃過晚飯,天黑下來時,由一家之主的男性青壯年手持穀草火把,從後院開始點火併出發,經廚房,再到每一間屋子,包括牛棚、豬圈、羊圈、雞窩、狗窩及廁所等自家院子所有角角落落,都要用火“燎”一遍。然後再到自家大門外,用穀草稈燒一堆火,並召集家庭的所有成員,參與活動。每人在火焰升騰的大火之上至少須跨越三次,從耄耋老人到剛滿月的嬰兒,所有家庭成員一個也不能剩下,都要在家人的幫助下一一“燎”過火堆。並說,“燎”過會帶來一年的好運氣,並且允許每個人在“燎”時許一個心愿,至於靈與不靈,也沒有人去認真追究,反正“燎”著能感到快樂就是了。等到全家所有人都全部“燎”完以後,由於谷稈火硬耐久,火焰雖熄但一大堆明火尚存。家中青壯男子就會手持一種農具去猛砸火堆,隨著一下一下的火花被砸濺起,便會爆發出一陣陣歡樂而又舒暢地大笑來?選大人小孩們都是歡欣鼓舞,真是名副其實的“火爆”熱烈!正月三十,時值年節全部結束,天氣已經完全轉暖,陽氣上升,“火為陽”歸根到底,象徵著一種美好的信念和願望。

關中習俗

燎花花是關中農村的一種習俗,每年正月十五一過,村裡的婆娘、女子們就從家裡包袱翻出花花綠綠的布頭,三個一堆、五個一團,坐在一起做花花了。

做花花首要的是選布料,搭配顏色。一般小的花花用五、六片小的布頭,大的要用八、九片大布片了。選好布料之後用剪刀將選好的布料細細剪成圓形布片,這可就是見真功夫的時候了,巧手的,將那柔軟、光滑,卻有顏色鮮艷的軟緞也會剪得茬口整體,笨一點的,簡直就將那原本還齊整的布料剪得像從狼口裡扯出來一般。待圓形布料剪出來,下一步就該使用針線了,先將剪裁好的原布塊兩次對摺,折成四分之一圓,然後根據做成的花花的大小,將需要折成的圓,齊齊碼起來,用線在角上連起,紮緊,放手後,在將其細細撕開,形成一個完整的花花。此時她就像古時用來招駙馬的繡球,又像是一朵開在田野里的小絨花。所以,很得小孩子們的寵愛。她們將花花系在紐扣上,衣領上,袖口上,象一個得勝的將軍,掛滿了象徵權力和榮譽的的戰利品。

這幾天,最高興的就是孩子們,她們走東家串西家,比賽誰的花花最多,誰媽媽做的最好。這時,花花顏色的搭配,花型的好壞,做工的精巧,可就成了最好的評價標準。往往爭著爭著,就爭得面紅耳赤,甚至動起手來。但牆裡打架牆外和,不到一會兒,就又手拉著手竄到別家去了。就這樣,正月在孩子們的打打鬧鬧中很快過去了。

正月三十晚上,孩子們將她們用小手已摸得油津津的花花,戀戀不捨地從從脖子上,紐扣上,袖子上摘下來,等待著夜幕降臨。

慢慢地,天就在大人、孩子的幾多遺憾,幾多期盼中黑了下來。全村的燎花花開始了,大人們將下午早就準備好的乾草(穀子的秸稈)堆在門前,在一聲嘹亮的“點花花”聲中,熊熊的烈火燃起來了,一下子將周圍等著燎花花的人們的笑臉染得像早春里的山茶花,紅彤彤的(響石潭記得以前老人們常說如果不把花花繩扔到火堆裡面,那么長大後就是人家的花牛犢呢)。

火越燒越旺,主人讓孩子把早摘下來的花花扔進火堆里,跳火正式開始了。大人們、孩子們從高高竄起的火苗上跳來跳去,正高興著,一不小心,“呀”對面又來一個,躲已來不及,“撲通”一聲,全跳進火堆里。一時間,歌聲、笑聲在火堆上飛揚(響石潭那邊每個人要來回跳三次,自己的火跳完了,然後又到鄰居家門口的火堆去跳,路上的行人也會湊過來跳呢。很是熱鬧)。

火漸漸熄滅,孩子們笑著、鬧著又到別家去了,主人則從家裡拿出一把掃帚,在大人們期待的眼神下,拉足架勢,一掃帚下去,火星四溢,象是碧空中閃爍的星星,又像是半空中綻出的焰火,一掃帚下去,穀子、豆子、麥子全豐收了(家鄉的習俗,根據打出的火花的形狀,看來年莊稼的收成,響石潭記得大人們都說菜籽花花最好了,火花四濺,很漂亮,很美麗),來年準又是個好收成。

關於燎花花的來歷,響石潭無從考察,娃娃在自己的部落格中認為花花就是“天花”,說按照《康熙王朝》的說法,蘇麻喇姑是因為上山採集芨芨草,治癒了玄燁的天花,才被孝莊皇太后看重,召入宮中伺候玄燁的。是不是真的就是這樣呢?個人覺得杜撰的可能性過大,燎花花估計是原始的一種火崇拜吧,就像彝族的火把節一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