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打哥重慶小面

煮打哥重慶小面

重慶市煮打哥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於正宗重慶小面、麻辣燙、米線、酸辣粉等巴渝小吃推廣和教學的專業型餐飲公司,擁有獨家佐料配方和特色產品等核心優勢。

品牌簡介

煮:煮麵,打:打佐料,哥:巴蜀大地上對男性的尊稱。煮麵和打佐料是重慶小面里至為關鍵的兩個環節,因為它們關係著重慶小面成品的最後質量:煮麵的時間、火候、手法決定著麵條的軟硬度,打佐料的順序、份量和手法決定著麵條的口感和盛出效率。煮打哥重慶小面巧妙地將煮麵和打佐料兩個環節嵌入品牌,既是對重慶小面傳承技藝的致敬,也是彰顯煮打哥重慶小面技術為本的品牌理念。


創始人

楊軍:畢業於同濟大學,行業內第一次系統編纂小面培訓教材,首創“創業輸出”模式行業,首創“理論+演示+練手”的教學模式。致力於探索小面技術的標準化、系統化。個人經歷被《重慶商報》,新浪重慶、大渝網等多家媒體報導。

楊軍煮麵時觀察面的硬度楊軍煮麵時觀察面的硬度

小面歷史

重慶小面的歷史要追溯到百年前。原來是挑擔子叫賣,品種有擔擔麵、麻辣小面、清湯小面等。抗戰前後和建國初期,小面用大土碗盛裝,佐料大眾化。改革開放後,重慶小面在質味上大有提高,但依然十分接地氣:一口鍋,一個液化氣罐,幾張條桌、幾把凳子就構成一個簡單的麵攤。

重慶小面區別於其他麵食的主要特點就是:麻辣鮮香口感十足。這一特點來自於數十種精心自製的佐料。經過科學的份量配比和嚴格的打料順序,佐料在碗裡混合併產生神奇的化學反應,待到高湯入碗沖和,一股濃郁的複合香撲鼻而來。搭配勁道麵條,佐料完全入味,一口下肚,讓食客的味蕾完全釋放。

煮打哥重慶小面秉承傳統工藝,廣泛收集民間配方,去粗取精,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小面紅油、乾辣子、複製醬油等核心調料技術。通過流程規範和簡化,讓製作和學習過程標準而輕鬆,通過精確的計量儀器,結合長久練就的手感經驗,實現對每一次份量的精準把握,最終確保每一碗麵條的正宗口味。

品牌宗旨

“煮打哥”,重慶商報、新浪網多家媒體報導的小面品牌,技術立本,秉承“天然、健康、正宗”宗旨,以傳統飲食文化為內涵,助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立志成為同行里最為系統化、專業化、標準化、連鎖化的重慶小面品牌。

品牌文化

真誠相待合作共贏

真誠相待:做人真誠、待人真誠,這既是煮打哥對員工的要求,也是對待客戶的一貫要求。煮打哥把每一位到訪或簽約的新老客戶都視為一生真摯的朋友和夥伴,所以煮打哥願意分享核心技術,持續研發獨家佐料和特色產品、行業內第一家主動制定系統化、專業化的培訓體系。所有這些只是基於一點:全力為客戶提供最有效、最強大的支持。

合作共贏:合作無間共贏未來。煮打哥致力於為客戶提供從技術到經營全方位的創業指導和配合。因為煮打哥相信:只有客戶成功,煮打哥才會成功,所以煮打哥要做的,就是和客戶一起面對,一起成長。煮打哥全力構建從產品到品牌到行銷的全系列競爭力就是為了幫助客戶取得事業上的成功。

報導歷程

2015年8月煮打哥重慶小面獲得重慶江北區創業大賽專家推薦項目獎。

2015年6月《創業》雜誌對煮打哥創業故事進行報導。

2015年5月《重慶晨報》《重慶商報》重慶電視台對煮打哥首創“創業模式輸出”模式進行報導。

媒體報導媒體報導

創業緣由
煮打哥重慶小面的團隊是一群充滿了夢想的大學生。以楊軍先生首先發起,發展中陸續加入清華才子劉海楓、行銷達人蔣麗等創始人,共同組成核心團隊。
創業老兵轉戰重慶小面,‘煮打哥’楊軍說這源於心中關於英雄的夢想。在大學裡,楊軍特別喜歡泡在圖書館,看了很多關於商業的雜誌。按捺不住心中的夢想,早在大學沒畢業就投入在創業大軍的洪流里。從英語培訓班做起,到服裝,機票代理,多年沉浮,楊軍對於商業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方式。2009年楊軍來到重慶發展,過去幾乎不吃麵的他唯獨對重慶小面情有獨鍾。當再次創業時,楊軍將目標鎖定在了重慶小面。作為一個行動派,楊軍說做就做,煮打哥重慶小面也就這樣成立了。
創業大事記(截至2016年5月)
2014年12月-2015年2月煮打哥重慶小面標準化教材出爐;行業首創
2015年4月第一家店開業
2015年5月重慶電視台、大渝網專題報導
2015年6月《重慶商報》、新浪重慶、新華網、《重慶晨報》連續報導
2015年6月-7月山東、陝西等分店陸續開業
2015年9月榮獲江北優秀創業項目專家特別推薦獎
2015年10月觀音橋旗艦店落成
2015年12月《創客時代》專題報導
2016年3月煮打哥商標成功註冊
截至發稿日,煮打哥重慶小面全國門店突破50家,已幫扶上百人掌握一技之長。

特色品種

公司旗下有小面、米線、抄手、酸辣粉、涼麵、冷盤6大系列總計20餘款產品,具有極強的調料以及產品研發能力。小面系列麻辣鮮香,米線系列湯多入味,抄手系列新鮮嫩滑,酸辣粉系列酸爽正宗。秘制的酸菜牛肉麵、排骨麵、酸菜肉絲米線等品種更是堪稱一絕。

煮打哥產品煮打哥產品

媒體報導

《重慶商報》報導

“一碗二兩的小面,雞精會用到1克,味素會用到0.5克,湯料250毫升,紅油10克……”昨日,在觀音橋一棟寫字樓里,畢業於上海同濟大學的“學霸”楊軍正在自己的“實驗室”埋頭苦幹,編寫了一本22頁的小面教材,以量化的方式製作小面。
“煮打哥”的夢想,則是把小面做成連鎖店,打造小面界的“鄉村基”。
 問答題銷量如何日均50斤
記者按照網上顯示的地址,在一條背街的小巷找到了這家25平方米小麵店,雖然不是飯點,但是已經落座了不少食客,大部分都是小區的住戶。
記者抬頭一看,招牌上赫然寫著“朋友圈最火的面”幾行大字,整個店面的裝修也是古香古色。該店負責煮麵的楊師傅告訴記者,這家店主要是做社區生意,今年4月開張,“現在平均一天可賣50多斤面,‘煮打哥’一般下午才來,上午都在‘實驗室’搞研發”。
判斷題看準小面果斷出擊
記者根據楊師傅的指點,輾轉來到觀音橋一棟寫字樓里,找到了傳說中的“煮打哥”。他穿著素色襯衫和牛仔褲,笑起來有些靦腆。
細聊後得知,“煮打哥”名叫楊軍,從讀中學起就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學霸”,2002年還考入了上海同濟大學外國語學院英文系,“當時在全國只招30個人,我就是被錄取的學生之一”。
畢業後,“煮打哥”先後做過8份工作,2007年花三個月備考並一次性考取了國家司法考試A證,2009年才到重慶發展。“吃過重慶小面後,那種味道讓我久久不能忘懷。”有心創業的楊軍在2013年便把焦點轉向了小面,果斷出擊。
論述題編寫教材統一口感
“師傅講得很零碎,也沒有邏輯,前一秒在說煮麵,下一秒就變成了如何挑選調味品。”楊軍說,他回到家後,便把所學的內容在頭腦中梳理了一遍,然後按照一碗麵成型歸納了一個時間上的邏輯順序,再把學來的知識點按框架,錄入電腦中。
說著說著,楊軍就拿出一本A4紙大小的“書籍”,“這就是我鑽研的成果,已經形成了22頁的小面教材”。記者翻看後發現,教材中將小面的製作進行了量化,細緻到用料的具體克數。
楊軍表示,他每天除了做小面“實驗”以外,還會負責兩家店的作料製作,然後統一分配到店鋪,他還定做了幾套勺子,每一把都是不同的體量,碗也是特製的,盛多少湯都有相應的刻度,“我通過控制容器,來保證口味的統一”。
現在,楊軍也有了自己的冬粉,還有人慕名前來學技術。25歲的陳進,老家在萬州,已經跟楊軍學了1個月的小面製作。陳進說:“先看教材學習理論,然後再實操,平時也跟師傅一起做實驗,感覺自己又回到了大學時代”。

《重慶晨報》報導

楊軍是“煮打哥”的創始人,80後,同濟大學高材生。

重慶小面培訓火與亂
重慶小面培訓用兩個字來說就是:火和亂。火主要表現在2個方面:一是宣傳火;二是開店火。所以我們看到重慶小麵店從東北到山東,從華北到江浙遍地開花。
過火的結果必然就亂。但不會一直亂下去,優勝劣汰的原則會發揮作用,最後留下來的肯定屬於有品牌、有口碑的從業者。亂表現在3個方面:1、開展培訓的機構類型複雜。2、教學亂,缺乏基礎標準。3、口味亂。這容易讓外界對重慶小面產生誤解。要解決這個問題,離不開政府的引導和規範。

創業輸出是關鍵
我認為重慶小面培訓應該是創業輸出,而不僅僅是技術。
絕大多數人學重慶小面,是要開麵館,其實質就是要創業。作為創業,就不僅僅局限於技術。技術好決定了味道好,但味道好是否就等於創業成功呢?創業是否成功還和選址、品牌、行銷、服務等因素息息相關。
技術層面,技術是根本;品牌層面,要樹立品牌意識;行銷層面,應該要有一套行之有效驗證過的行銷輸出;服務層面,學習過程應該有讓學員參與到店面經營的環節。以上是幾個重點的方面,我認為都應該是培訓教學的內容。

如何選擇學習地點
對外地學員如何選擇靠譜的重慶小面,我有幾點建議:
1.教不教核心技術?有的地方會教技術,但核心的東西不教。比如小面的核心是紅油,這個不教,學習就沒有意義。
2.有沒有實體店?沒有實體店意味著所教學的味道沒有得到市場的檢驗,沒有經過市場檢驗,就無法判斷行不行得通。同時,也就不能通過實體店了解顧客的評價。
3.有沒有系統教學?好師傅不一定能帶出好徒弟。因為教學質量的高低除了取決於師資力量,還取決於教學方式。零散的教學會讓學員混淆。科學系統的教學則讓學員事半功倍。
4.教學時間怎么樣?學習時間太短的,一般都學不會。即使很便宜也不要去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