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膽鏡

照膽鏡”的原典:傳說秦始皇有一面寶鑑,能見人肝膽,名為“照膽鏡”。

東晉葛洪《西京雜記》卷三載,漢高祖入鹹陽宮,見“有方鏡,廣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來照之,影則倒見,以手捫心而來,即見腸胃五臟,歷然無礙。人有疾病在內,掩心而照之,則知病之所在。女子有邪心,則膽張心動。秦始皇常以照宮人,膽張心動者則殺之。”

這裡所述的方鏡,就是一面約高136厘米、寬83厘米的長方形銅鏡,它當然無法用來照人的肝膽,秦始皇利用人們對銅鏡的敬畏心理和神秘感,妄稱他的寶鏡能照人肝膽,說謊者以為在銅鏡面前無法掩飾,自然會神色慌張,於是被認為有邪心而遭殺身之禍。銅鏡在西漢晚期就已在社會上廣泛流行,在此後的很長時間裡,人們對銅鏡的崇信有增無減。北周庾信《鏡賦》曰:“鏡乃照膽照心,難逢難值。”可見直到南北朝末期,人們對於“照膽鏡”的存在仍深信不疑。從文獻記載來看,這種銅鏡一直到清代仍在宮廷中存在。但其神秘性已漸趨淡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