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分離期

分離焦慮是孩子離開母親時出現的一種消極的情緒體驗。最親近的人從視線中消失了,孩子會一下子不安起來:媽媽在哪裡?我要找媽媽!孩子會用喊叫、哭鬧來表達自己的焦慮,呼喚媽媽的出現。大部分孩子從七八個月起,就會明顯表現出這種分離焦慮,有些孩子甚至更早。

基本信息

分離焦慮的出現,與孩子的不安全感有關。最初,這種焦慮的出現,是具有特殊的適應意義的。因為,它促使孩子去尋找他所親近的人,或者發出信號,呼喚媽媽的出現。這是孩子尋求安全的一種有效的方法。

解決方法

1?減少幼兒的依賴性?

家長要對分離焦慮有正確的認識,應當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並且儘量設法使孩子感到分離不那么突然,比如提前帶孩子去熟悉幼稚園或在入園初期提前一些接幼兒回家,同時努力使幼兒對幼稚園產生好感。家長可以耐心地告訴幼兒,幼稚園是多么有趣,不僅有很多小朋友在一起遊戲,老師、阿姨還會帶大家做很多有意義的活動,爸爸媽媽希望自己的寶寶在這裡玩得高興,並學到更多的東西。?

當幼兒通過觀察和感覺,確定家長仍然愛自己,家人很安全,幼稚園老師喜歡他,和小朋友一起玩耍很有意思的時候,"分離焦慮"就會逐漸消失。?

當幼兒第一次去幼稚園,因為不習慣離開父母或因為懼怕陌生環境而哭鬧的時候,家長不應當場恐嚇或硬逼幼兒進入幼稚園,通常可以採用兩種方法達到目的:一是先用置之不理的辦法等幼兒停止哭鬧,然後和他講幼稚園的好處、勸說幼兒入園,二是用上面故事裡壯壯爺爺的方法,暫時陪伴幼兒,讓他既熟悉新環境,又沒有立即和家人分離,直到習慣新環境為止。?

2?縮小家園生活的差異性?

幼兒在家的生活與在幼稚園的生活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家裡的作息時間隨意性很大,而在幼稚園,幼兒要遵守幼稚園的作息制度;在家裡,一切生活行動隨隨便便,在幼稚園,幼兒要服從集體生活的規則;在家裡,幼兒稍有表示,成人會馬上滿足其要求,而在幼稚園很難做到這點;在家裡,幼兒幾乎可以占有自己想要的一切,而在幼稚園需要分享和輪流使用,同時需要一定的自理能力。這一點使幼兒在剛入園時感到很不適應。?

上述家園生活的差異,一類是由家庭自然帶來的,另一類則是親職教育不當所形成的。因此家長可以通過一些措施縮小家園生活的差異,幫助幼兒適應幼稚園集體生活的種種要求,主動配合幼稚園,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幼兒在家裡看電視,吃飯、起床、玩玩具、睡覺等都應有一定的時間;要學會自己穿衣服,飯前便後自己洗手,特別是要常在休息日的時候帶幼兒到親友家做客,讓幼兒和親友家的小朋友一起玩。對幼兒的不良行為習慣,家長首先要提高認識,加以重視,並且注意創設條件,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讓孩子懂得分享和輪流,找機會操作和實踐等。?

3?用愛心和技巧教育幼兒?

對於3歲多的幼兒來說,要解決上述問題是比較困難的。為了幫助幼兒克服困難,家長不但需要有足夠的愛心和耐心,而且要掌握教育技巧:要耐心傾聽幼兒說話,以便真正了解他們在幼稚園的活動情況和真實感受;主動加強家園聯繫,掌握幼兒在幼稚園的表現,找到幼兒的優點和缺點;避免在孩子面前隨意議論老師,流露對老師的不滿情緒,以免影響師生關係;當孩子感到受委屈的時候,家長應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態度,全面了解事情真相,並客觀地分析;家長可以用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對孩子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保證較好的效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