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克顯

簡介

焦克顯烈士(1908——1940.2.12),字德軒,奶名潤生,山西保德縣城內村人,出身書香世家。1908年生,國小畢業後曾任東關馬號國小教員,1928年考入太原國民師範,1928年在太原國民師範(從1926起,即成為中國共產黨在山西傳播馬列主義、發展革命組織、從事反帝反封建革命運動的重要基地。)學習期間參加革命、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畢業在保德縣馬家灘縣立高級國小及附設師範班任教,積極向學生傳播進步思想,曾成功組織學生在縣城進行“打官鹽店鬥爭”,舉行抗日宣傳遊行示威。1935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任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負責人,參加“一二•九"學生運動,後被黨派往綏遠進行抗日救亡活動,1936年底回到太原參加犧盟會,經犧盟會特派員訓練班培訓,於1937年6月被中共山西省委和犧盟總會派回保德縣任省委工作組和縣委負責人、犧盟會特派員,主持在牧塔、馬家灘舉辦的幹部培訓班。1939年2月派往河曲縣任省委工作組和縣委負責人、犧盟會特派員,在“晉西事變”中壯烈犧牲。其英雄事跡在晉綏抗日根據地軍民中廣為傳頌。
1940年2月15日在河曲巡鎮,彭紹輝(出席並講話)八路軍358旅和河曲黨政軍民舉行三萬多人參加的追悼大會。同年3月6日,焦克顯烈士的遺體運回保德,保德縣舉行隆重追悼大會,晉西北臨時省委(後為區黨委)書記馬林、地委書記黃恩民、縣委書記李正亭、縣長那文英、趙秉經、任昌等同志參加抬棺,安葬在東關大煙墩。胞弟焦克勤(1936年參加革命,先後任犧盟會岢嵐中心區、忻縣、保德縣協助員;縣財政科長、代縣長)書輓聯日:“兄已死去,一世英名留身後;弟實哀哉,兩行熱淚灑胸前。”
原山西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北京電影學院黨委書記盧夢撰文《焦特派員之死》發表在1940年《西北文藝》第一期上。
焦克顯和孔繁珠受中共山西省委派遣,是1937年保德縣全縣建黨的第一任縣委主要負責人,保德縣在晉西北6個縣中多次被區黨委、犧盟會岢嵐中心區評為“抗戰動員模範縣”,焦克顯在晉綏三個完整縣(完全為我黨控制)興縣、保德、河曲的兩個縣先後任省委工作組和縣委主要負責人、犧盟會特派員。
1985年先後在北京、太原兩地舉行的晉綏黨史座談會(原中顧委常委肖克、青海省顧委主任張國聲參加)充分肯定了焦克顯等幾位烈士為開闢創建晉綏、晉西北抗日根據地有重大突出貢獻。
太原國民師範革命紀念館犧盟會、決死隊著名烈士榜,北京師範大學英烈傳,北京高等院校英烈傳,山西革命英烈等均記載焦克顯事跡。焦克顯的老戰友和老部下90多歲的郝明、董慶光兩位革命老人(當年同時被捕才14、5歲的兒童團長、團員),在省、地、縣眾多領導和有關部門大力支持下,於2013年清明自己出資在河曲縣烈士紀念館為焦克顯等4位烈士立碑紀念。

被捕犧牲

1939年12月,閻錫山發動“晉西事變”, 被反共頑固派逮捕入獄。

遇 害

1940年2月12日閻部專員楊集賢、縣長曹志倉猝率部向河西逃竄時,將焦克顯、管允賢(岢嵐人,21

花
歲)、高向智(保德人,20歲)、賈山(河曲人,53歲)4人並陳致亮、董慶光、賈桂蘭3位女幹部押往河西,一過河即將焦、管、高、賈四人殺害。焦臨刑前怒視敵人,敵遂剜其雙目;焦怒罵不止,又被割舌,斷喉;焦猶挺然不倒,敵又以棍棒猛擊頭顱,血流如注而亡。年僅32歲。追 悼

焦等四人的犧牲,當晚即有地下黨員數人冒死將四烈士遺體掩葬。反頑固鬥爭取得勝利後,於1940年2月15日在河曲巡鎮,彭紹輝(出席並講話)八路軍358旅和河曲黨政軍民舉行三萬多人參加的追悼大會。沉痛哀悼焦克顯、管允賢、高向智、賈山四烈士。
  同年3月6日,焦克顯烈士的遺體運回保德,保德縣舉行隆重追悼大會,大會由縣長那文英主持,縣委書記李正亭致悼詞,晉西北臨時省委(後為區黨委)書記馬林、地委書記黃恩民、縣委書記李正亭、縣長那文英、公安局長康琳、抗聯主任祝秉虔、縣委部長趙秉經、任昌等人參加了抬棺、安葬儀式,安葬在東關大煙墩。胞弟焦克勤(1936年參加革命,先後任犧盟會岢嵐中心區、忻縣、保德縣協助員;縣財政科長、代縣長)書輓聯日:“兄已死去,一世英名留身後;弟實哀哉,兩行熱淚灑胸前。"保德縣後來建立了烈士碑,敬錄烈士英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