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題·何處哀箏隨急管

李商隱的無題,以七律為主要形式。這類無題,以抒情的深細婉曲,意境的含蓄朦朧為主要特色,多取抒情主人公內心獨白的表達方式,很少敘寫事件、人物和客觀生活場景。這首七古無題卻不主抒情,不作心理刻畫,以第三人稱的表達方式,描寫出一幕有人物、有事件的生活場景,詩的旨意通過生活場景表現出來。語言樸素無華,與七律無題那種華美而富於象徵暗示色彩的語言有所區別,別具一格。

作品信息

【名稱】《無題·何處哀箏隨急管》

【年代】晚唐

【作者】李商隱

【體裁】七言古詩

作品原文

無題

何處哀箏隨急管,櫻花永巷垂楊岸。

東家老女嫁不售,白日當天三月半。

溧陽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後同牆看。

歸來展轉到五更,梁間燕子聞長嘆。

作品鑑賞

開頭兩句“何處哀箏隨急管,櫻花永巷垂楊岸。”只是描寫環境,人物並未出場,但景物描寫中隱含著人物的感情活動。“哀箏隨急管”,不只表現出急管繁弦競逐的歡快、熱烈和喧鬧,也暗示出聽者對音樂的那種撩撥心弦的力量的特殊感受。照一般的寫法,這兩句似乎應該寫成“櫻花永巷垂楊岸,哀箏急管相馳逐”,現在卻以“何處”發問領起,先寫聞樂,再寫樂聲從櫻花盛開的深巷、垂楊飄拂的河邊傳出,傳神地表現了聽者聞樂神馳、尋聲循蹤的好奇心。

三、四句“東家老女嫁不售,白日當天三月半。”寫“東家老女”婚嫁失時,自傷遲暮。宋玉《登徒子好色賦》說:“臣里之美者,莫若臣東家之子(指女兒)。”可見東家老女之所以不嫁,並非貌不美,只是家境貧寒。這兩句先推出人物,再展開一幅麗日當天,春光將暮的圖景。不用任何說明,讀者自能想見容華絕世而婚嫁失時的東家老女面對春光將暮之哀傷。五、六句“溧陽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後同牆看。”寫另一女子。溧陽公主是梁簡文帝的女兒,嫁侯景,為景所寵。這裡借用此名代稱貴家女子。同樣是陽春三月,麗日當天,一邊是年長難嫁,形單影隻;一邊卻是少年得志,夫婦同游。用對比鮮明的圖景,表現了兩種不同社會地位的女子完全不同的境遇。  

 結尾“歸來展轉到五更,梁間燕子聞長嘆。”寫東家老女歸來後的情景。暮春三月、芳華將逝的景色,絲管競逐、賞心樂事的場面,貴家女子得意美滿的生活,觸動了她身世孤孑之感,增添內心的苦悶與哀怨。在漫長難挨的深夜展轉難眠。末句以不解人意的梁燕猶“聞長嘆”,反襯東家老女的痛苦心情卻無人理解與同情,側面虛點,倍覺雋永而有餘味。  

歷代詩家都有以美女的無媒難嫁,朱顏的見薄於時,寓才士不遇的詩歌傳統。這首無題從內容到寫法,都很容易使讀者聯想起曹植的《美女篇》、《雜詩·南國有佳人》以及其他一些比興寓言體作品。清薛雪評說這首無題詩說:“此是一副不遇血淚,雙手掬出,何嘗是艷作。”(《一瓢詩話》)。

李商隱的無題,以七律為主要形式。這類無題,以抒情的深細婉曲,意境的含蓄朦朧為主要特色,多取抒情主人公內心獨白的表達方式,很少敘寫事件、人物和客觀生活場景。這首七古無題卻不主抒情,不作心理刻畫,以第三人稱的表達方式,描寫出一幕有人物、有事件的生活場景,詩的旨意通過生活場景表現出來。語言樸素無華,與七律無題那種華美而富於象徵暗示色彩的語言有所區別,別具一格。

作者簡介

李商隱(約812年或813年—約858年)晚唐著名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市),生於河南滎陽(今河南滎陽市)。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於家鄉滎陽。詩歌成就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都在家族裡排行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在《唐詩三百首》中,李商隱的詩作有22首被收錄,位列第四。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都愛西崑好,只恨無人作鄭箋”之誚。有《李義山詩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